-
公开(公告)号:CN106519387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969245.4
申请日:2016-10-28
申请人: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IPC分类号: C08L23/06 , C08L67/02 , C08L51/06 , C08K5/134 , C08F255/02 , C08F220/32 , C08F218/18 , C08F222/06 , B29B9/06 , B29C47/92 , B29C45/78
摘要: 本发明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性能的LDPE-g-(DAP-co-GMA)增容低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纤增强共混物的制备方法。以LDPE为连续相,PET为分散相并采用以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接枝LDPE接枝物LDPE-g-(DAP-co-GMA)为新型增容剂制备LDPE/PET增容共混物,使PET分散相取向、成纤,并在后续制品中结构得到较多保存,从而达到PET微纤原位增强LDPE的目的。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显著提高LDPE的力学性能,这对于拓展LDPE的应用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6519386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968492.2
申请日:2016-10-28
申请人: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IPC分类号: C08L23/06 , C08L67/02 , C08L51/06 , C08K5/134 , C08F255/02 , C08F220/32 , C08F218/18 , C08F222/06
CPC分类号: C08L23/06 , C08F255/02 , C08L2205/03 , C08L2205/08 , C08L2207/062 , C08L67/02 , C08L51/06 , C08K5/1345 , C08F2220/325 , C08F218/18 , C08F222/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HDPE/PET微纤增强共混物的制备方法。本方法采用难挥发、毒性低、反应活性高的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为共单体,GMA为接枝单体,制备HDPE-g-(DAP-co-GMA)接枝物并增容HDPE/PET共混物,通过适当的加工方法使PET分散取向、成纤,并在后续制品中结构得到较多保存,从而达到PET微纤原位增强HDPE的目的。本发明制备的高性能HDPE/PET微纤增强共混物,使得HDPE的拉伸强度显著提高,这对于扩展HDPE的应用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6519410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963278.8
申请日:2016-10-28
申请人: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IPC分类号: C08L23/08 , C08L67/02 , C08L51/06 , C08K5/134 , C08F255/02 , C08F220/32 , C08F218/18 , C08F222/06 , B29C45/78 , B29C47/9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性能LLDPE/PET微纤增强共混物的制备方法,以LLDPE为连续相,PET为分散相并采用以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接枝LLDPE接枝物LLDPE-g-(DAP-co-GMA)为新型增容剂制备LLDPE/PET增容共混物,通过适当的加工方法使共混物中的PET分散相取向、成纤,并在后续制品中结构得到较多保存,从而达到PET微纤原位增强LLDPE的目的。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显著提高LLDPE的力学性能,这对于拓展LLDPE的应用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4817751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10194697.5
申请日:2015-04-22
摘要: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针对UHMWPE表面硬度低、抗磨粒磨损能力差、强度低及高温流动性能差等缺点,通过制备和添加相容剂,以及碳纳米管和二氧化硅对材料进行改性,得到性能优化的UHMWPE。技术方案: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相容剂PE‑b‑M(M为硅烷偶联剂),将碳纳米管、二氧化硅、PE‑b‑M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按一定比例加热混匀,使硅烷偶联剂和碳纳米管水解结合,改性UHMWPE不仅相容性好,且各项性能得到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6366452A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610963321.0
申请日:2016-10-28
申请人: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IPC分类号: C08L23/12 , C08L67/02 , C08L51/06 , C08K5/134 , C08F255/02 , C08F220/32 , C08F222/26 , B29C45/78 , B29C45/17 , B29C47/92 , B29B9/0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P/PET微纤增强共混物的制备方法,以PP为连续相,PET为分散相并采用以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接枝PP接枝物PP-g-(DAP-co-GMA)为新型增容剂制备PP/PET增容共混物,通过适当的加工方法使共混物中的PET分散取向、成纤,并在后续制品中结构得到较多保存,从而达到PET微纤原位增强PP的目的。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显著提高PP的力学性能,这对于拓展PP的应用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131397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590976.3
申请日:2015-09-16
CPC分类号: C08L23/06 , C08K2201/011 , C08L2201/02 , C08L2207/06 , C08L51/06 , C08K13/06 , C08K9/10 , C08K9/06 , C08K2003/026 , C08K7/24 , C08K5/098
摘要: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性能超高分子量阻燃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中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算为:阻燃剂5%~20%,抗氧剂1%,成核剂0.5%,PP-g-MAH10%,余量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其中,所述的阻燃剂为聚硅氧烷包覆红磷的微胶囊和碳纳米管的混合物,通过聚硅氧烷对红磷进行包覆制备微胶囊红磷,并将其添加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以改善其阻燃性能,克服了红磷容易吸湿、与聚合物材料相容性差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519410B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1610963278.8
申请日:2016-10-28
申请人: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IPC分类号: C08L23/08 , C08L67/02 , C08L51/06 , C08K5/134 , C08F255/02 , C08F220/32 , C08F218/18 , C08F222/06 , B29C45/78 , B29C48/9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性能LLDPE/PET微纤增强共混物的制备方法,以LLDPE为连续相,PET为分散相并采用以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接枝LLDPE接枝物LLDPE‑g‑(DAP‑co‑GMA)为新型增容剂制备LLDPE/PET增容共混物,通过适当的加工方法使共混物中的PET分散相取向、成纤,并在后续制品中结构得到较多保存,从而达到PET微纤原位增强LLDPE的目的。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显著提高LLDPE的力学性能,这对于拓展LLDPE的应用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6519387B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610969245.4
申请日:2016-10-28
申请人: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IPC分类号: C08L23/06 , C08L67/02 , C08L51/06 , C08K5/134 , C08F255/02 , C08F220/32 , C08F218/18 , C08F222/06 , B29B9/06 , B29C48/92 , B29C45/78
摘要: 本发明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性能的LDPE‑g‑(DAP‑co‑GMA)增容低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纤增强共混物的制备方法。以LDPE为连续相,PET为分散相并采用以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接枝LDPE接枝物LDPE‑g‑(DAP‑co‑GMA)为新型增容剂制备LDPE/PET增容共混物,使PET分散相取向、成纤,并在后续制品中结构得到较多保存,从而达到PET微纤原位增强LDPE的目的。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显著提高LDPE的力学性能,这对于拓展LDPE的应用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206680423U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申请号:CN201621195255.9
申请日:2016-10-28
申请人: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IPC分类号: C08L23/12 , C08L67/02 , C08L51/06 , C08K5/134 , C08F255/02 , C08F220/32 , C08F222/26 , B29C45/78 , B29C45/17 , B29C47/92 , B29B9/06 , B65D33/06 , B65D30/06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P/PET微纤增强型手提编织袋,由提手、编织袋本体、圆心型编织袋底组成,编织袋本体和编织袋底PP/PET微纤增强丝编织成,所述提手与编织袋本体的顶端连接;所述编织袋本体与圆心型编织袋底通过曲折型经丝连接在一起,并且穿过圆心型编织袋底延伸至编织袋本体的对侧。对于编织袋的承重区域即编织袋的底部采取圆心型结构,能够增加袋体容量;采取曲折型PP/PET微纤增强丝编织提高承重量,克服了物体在收纳过程中由于快速放入编织袋导致冲击力过强击穿编织袋底部的缺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