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BIM构件编码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114336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311778888.7

    申请日:2023-12-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BIM构件编码方法及系统,涉及建筑信息模型信息技术领域,包括:接收多源BIM模型数据,对多源BIM模型数据进行标准化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多源BIM模型数据;将预处理多源BIM模型数据中已编码的模型标记为主模型,未编码的模型标记为次模型;依据主模型原点坐标,对次模型进行几何拟合,实现坐标变换和构件编号对准,通过坐标变换和构件编号对准生成编码传递中间文件;多源BIM模型依据编码传递中间文件进行构件的参照编码,实现多源BIM模型的编码统一。

    一种带有钢板带的用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钢梁包覆节点

    公开(公告)号:CN217537553U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221142276.X

    申请日:2022-05-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钢板带的用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钢梁包覆节点,钢梁内,由腹板与上下翼缘围设形成的左右侧内腔中分别填充岩棉,岩棉的外露面由竖立在上下翼缘之间的竖直钢板带封装,所述钢板带与上下翼缘相接处角焊相连,外端面齐平于上下翼缘的外沿,顺着梁长方向等距间隔布设;在多个钢板带的外端面,位于上翼缘的上端面与下翼缘的下端面之间,顺着钢梁通长贴设板面平整的硬质防护板,所述硬质防护板与各钢板带之间通过自攻螺钉相紧固,两侧硬质防护板的外露面设找平层并包覆耐碱玻纤网格布。本实用新型经济可行,节约了施工时间,结构牢固稳定。

    一种用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支撑系统的可调节支座

    公开(公告)号:CN210177940U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20965249.4

    申请日:2019-06-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支撑系统的可调节支座,其中,一对螺杆螺母组件中的一对螺杆竖置、间隔布设,以底端固装于底座板上,托板上按照一对螺杆的外径与位置对应开设一对通孔,通过一对通孔活动套装于一对螺杆上,依靠重力搭放于一对螺母上,能够顺着螺杆的轴向移动,套筒上下贯通,以下端部螺纹套装于螺杆顶部;一对可调节支座横向相对,分别放置于彼此平行、水平相邻的两个H型钢梁上,作为支撑系统的支承结构,以底座板的下端面压紧于H型钢梁的下翼缘上端面,以套筒的顶端面顶紧于H型钢梁的上翼缘下端面。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施工效率,改善目前水平支撑系统端部缺少有效约束的现状。

    一种用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降板支座节点

    公开(公告)号:CN211421543U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1922179162.7

    申请日:2019-12-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降板支座节点,包括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支座,所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支座与Z形钢板连接,且Z形钢板与钢梁上翼缘板相连,所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支座为H型钢梁,所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支座的两侧均设有楼板,所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支座两侧建筑楼面的标高不一致,且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支座一侧楼板的标高降低。通过有效的连接处理措施,使得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施工时采用工厂制作的Z形钢板支撑降板侧的楼面,Z形钢板的加工、制作、安装简单,观感好,施工质量可靠,在节约用钢量的同时,提高施工速度。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面分离式管线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8323585U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22441337.9

    申请日:2022-09-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墙面分离式管线安装结构,包括ALC预制墙板,ALC预制墙板的表面设有墙板装饰面层,墙面装饰面板上安装有管线带,所述墙板装饰面层上预留有槽位,所述管线带包括槽位内固定的匚形的背板,背板上通过自锁尼龙扎带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PVC管,背板上卡接有与其扣合的呈匚形的盖板。本申请预留槽位,安装时无需开深槽,降低了施工难度的同时,避免对ALC预制墙板造成破坏;背板与盖板卡扣连接,方便拆卸,在后续的使用当中遇到管线以及设备维修更换等问题时,操作简单。背板与预留槽位通过水泥钉安装,PVC管与背板通过自锁尼龙扎带连接,线管快速敷设,绑扎可靠,施工便捷。采用卡扣构造便于加工,造价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