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99571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0929525.7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安徽南都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井冈山大学 ,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正极材料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弃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热处理修复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脱除困难和离子回收制备磷酸铁锂流程过长的技术问题,一种废弃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热处理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与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热解得到前处理粉末和氢氧化锂回收液;对前处理粉末进行浮选得到待修复磷酸铁锂和氢氧化锂混合液;对氢氧化锂回收液和混合液再回收得到碳酸锂;将待修复磷酸铁锂、锂源和碳源煅烧得到修复正极材料。本发明通过热解有效的脱除正极材料,保护了磷酸铁锂的晶体结构,煅烧过程中加入碳纳米管组成的三维导电网络大大提高了磷酸铁锂的电导率和离子扩散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739388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514303.0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国投安徽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 , 南昌航空大学 , 安徽农业大学
IPC: H01M10/54 , H01M4/04 , H01M4/1397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应用于修复磷酸铁锂领域的一种本征碳驱动的原位修复废旧磷酸铁锂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方法工艺复杂、能源消耗大、二次污染严重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将废旧磷酸铁锂正极片在溶液中浸泡分离铝箔和活性材料;在废旧材料中只需添加一定量的锂源进行充分研磨混合,在惰性氛围下煅烧,利用材料中内在的导电碳、粘结剂作为还原剂,得到再生磷酸铁锂。本发明使用绿色高效的方法将铝箔和活性材料分离,根据碳热还原原理,在无需额外添加碳源的条件下利用废料中内在的碳源,修复后得到了晶体结构完好的再生磷酸铁锂,进一步为废旧磷酸铁锂的回收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475607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190878.7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回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阳离子型两亲性含氟水凝胶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以1‑乙烯基咪唑、1,6‑二溴己烷、全氟烷酸为底物制备阳离子型两亲性含氟单体,向阳离子型两亲性含氟单体中加入丙烯酸,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的条件下,聚合形成双网络结构水凝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阳离子型两亲性含氟水凝胶对锂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能够很好地从含锂废液中吸附回收锂离子,解决目前锂离子的回收效率低、选择性差的技术问题;而且具有很强的弹性、力学性能优秀,直接放入含锂废液中即可吸附锂离子,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易回收再利用,有利于多次反复吸附废锂,具有可持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7974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769254.3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安徽南都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井冈山大学 ,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01B25/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二氧化硫和8‑羟基喹啉精制无水磷酸铁的工艺,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回收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磷酸铁废渣制备无水磷酸铁中除杂工艺繁琐、除杂效率低,采用大量无机酸碱液调节溶液pH值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排出废气SO2被过氧化氢氧化,得到酸浸液,磷酸铁废渣酸浸后,采用8-羟基喹啉型螯合树脂吸附除杂,后经水热还原反应,制备得到水合磷酸铁,水合磷酸铁经干燥、高温煅烧,得到无水磷酸铁,本发明是采用8‑羟基喹啉、2,5-二羟基对苯二甲醛和对苯二酚缩聚得到8‑羟基喹啉型螯合树脂,具有吸附效率高、除杂量大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475607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211190878.7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回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阳离子型两亲性含氟水凝胶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以1‑乙烯基咪唑、1,6‑二溴己烷、全氟烷酸为底物制备阳离子型两亲性含氟单体,向阳离子型两亲性含氟单体中加入丙烯酸,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的条件下,聚合形成双网络结构水凝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阳离子型两亲性含氟水凝胶对锂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能够很好地从含锂废液中吸附回收锂离子,解决目前锂离子的回收效率低、选择性差的技术问题;而且具有很强的弹性、力学性能优秀,直接放入含锂废液中即可吸附锂离子,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易回收再利用,有利于多次反复吸附废锂,具有可持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6572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154651.5
申请日:2023-02-17
IPC: B01J20/26 , B01J20/2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麦克加成反应制备的单宁酸基水凝胶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具体涉及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制备方法包括以甲基丙烯酸酐、1,6‑己二胺、三乙胺为底物制备的单体,向单体中加入丙烯酸,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的条件下,聚合形成水凝胶,而后将水凝胶置于单宁酸水溶液中通过麦克加成反应制备单宁酸基水凝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制备的单宁酸基水凝胶对铅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能够很好地从含铅废液中吸附回收铅离子,解决目前铅离子的回收效率低、选择性差的技术问题;而且具有很强的弹性、力学性能优异,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易回收再利用,可多次反复吸附废铅,具有可持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173915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222615.8
申请日:2023-03-09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以纤维素为载体后修饰含氟功能基团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以纤维素为载体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吸附剂对于锂离子的吸附选择性差、吸附量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合成了一种以纤维素为载体后修饰五氟丙酸酯基团的吸附剂材料,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本发明的吸附剂材料能够高吸附量高选择性地吸附一价/高价金属混合溶液中的锂离子,对锂离子的吸附性远优于对钠、钾、镍、钴、锰和铜等离子的吸附,对锂离子的吸附容量最高可达到35.5mg/g。
-
公开(公告)号:CN112023888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50947.7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B01J20/22 , B01J20/2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单宁酸-环糊精凝胶型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吸附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将单宁酸、环糊精溶解在有机溶剂1中,制得单宁酸与环糊精的混合溶液;(2)将对苯二甲酰氯溶解在有机溶剂2中,制得对苯二甲酰氯混合溶液;(3)将步骤(2)中制得的对苯二甲酰氯混合溶液逐滴滴入到单宁酸与环糊精混合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密封,保温,取出冷却,将溶液过滤,将得到的固体纯化后烘干,即制得单宁酸-环糊精凝胶型吸附材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操作便捷、绿色环保,可以选择性回收废水中的铅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1885112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93714.3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安徽南都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井冈山大学 ,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磷酸铁渣中提取电池级磷酸铁的资源化提取方法,属于磷酸铁渣回收领域。本发明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磷酸铁渣再生回收磷酸铁的资源化再生程度与回收磷酸铁的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技术问题,一种从磷酸铁渣中提取电池级磷酸铁的资源化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磷酸铁渣粉碎后酸浸溶解,使用铁粉、氢氧化铝树脂和磷酸酯功能化树脂除杂;使用萃取剂萃取除杂后得到电池级磷酸铁;废液调节pH后加入氯化钙,反应得到副产物硫酸钙,加入氨水二次反应,除杂。本发明使用有强选择性的树脂和萃取剂,有效的提升了磷酸铁的纯度,对反应后的废液进行资源化回收得到了磷肥,增加经济效益,保护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6173915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310222615.8
申请日:2023-03-09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以纤维素为载体后修饰含氟功能基团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以纤维素为载体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吸附剂对于锂离子的吸附选择性差、吸附量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合成了一种以纤维素为载体后修饰五氟丙酸酯基团的吸附剂材料,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本发明的吸附剂材料能够高吸附量高选择性地吸附一价/高价金属混合溶液中的锂离子,对锂离子的吸附性远优于对钠、钾、镍、钴、锰和铜等离子的吸附,对锂离子的吸附容量最高可达到35.5mg/g。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