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324788B
公开(公告)日:2010-06-23
申请号:CN200810012423.X
申请日:2008-07-1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5B19/048
Abstract: 一种催化领域微反装置程序升温计算机组态监控方法,属于化学催化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催化微反装置程序升温参数保存的两个传输途径,设计分别传送到现场和外部数据库中保存;升温多组参数设定窗口,设计将升温过程与各温段全部参数暂存于缓冲设备变量中,只在“确认”选择时,才对现场修改参数;测温与设定升温实时对比曲线画面,设计控件属性关联、隐藏温控画面同时启动绘制待观测的记录曲线;升温参数形态观测阵列表格,设计将关键数据的动态显示、各段升温参数颜色变化及当前升温段高亮框的移动融为一体实现催化微反装置升温过程的观测。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实现了动态和静态融为一体计算机组态升温对比的多样化观测,监控操作人性化,容错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355422A
公开(公告)日:2002-06-26
申请号:CN00123298.3
申请日:2000-11-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压力传感器及其平面复合差动方法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主要解决传感器零压时上下电容间距很难保证一致、引线困难、被测介质与电容极板接触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带引压管的基座、带通道孔、双杯、双膜、双岛的基体、电容的上、下电极、上电极固定板;压力从引压管加入,经通道孔分流进入左杯和右杯,使双膜同时上移,推动双岛同时上移,改变两电容电极板的间距,使C1+ΔC、C2-ΔC,形成电容量的差动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1515167A
公开(公告)日:2009-08-26
申请号:CN200910301364.2
申请日:2009-04-0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5B19/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90/2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IEC61131-3功能块实现IEC61499柔性功能块的方法,属于计算机控制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利用IEC61131-3标准的功能块完全可重用、支持变量分配、适合于完成复杂控制策略的特点,组态生成符合功能要求的IEC61499标准的柔性功能块,并下载到可编程控制系统的设备中,通过对IEC61131-3功能块扫描执行实现柔性块定义的功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柔性块技术解决了IEC61499功能块组态无法完成特定运算的问题,扩展了IEC61499功能块的功能,降低了分布控制系统的编程应用难度,对于推动基于IEC61499功能块的分布控制系统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1699299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910309634.4
申请日:2009-11-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R27/02
Abstract: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极电导的计算机自动测量方法,属于化工能源材料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可编程参数表的参数测量可选择的设置,将可编程参数表中参数分为测量参数和可选测量参数两种类型,即对于可选测量参数可以选择是否测量;实现测量参数下载功能在数据库和现场设备中保存数据的多重选择方法;实现升温段任意长度无缝连续的程序升温过程,采用分区循环下载升温段的方法来解决延长现场温控仪限定的升温段长度,使升温过程全程运行无缝连续;该方法的实现改变了传统人工测量手段,延伸并增强了温控仪自身功能,使测量系统具有灵活的操作效率和较高的性价比,并且具有SOFC电极电导自动测量的高精度和高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901016A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1010236667.3
申请日:2010-07-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SOPC模糊PID程序升温的控制器,属于催化、能源等化学过程控制领域。其特征将Nios II软核处理器与FPGAIP核相结合实现模糊PID控制器,其中FPGA IP核实现模糊PID控制,Nios II软核处理器实现程序升温控制。FPGAIP核采用Verilog HDL描述模糊PID算法,模糊规则与PID算法结合。Nios II软核处理器程序升温控制调用模糊PID控制器IP核获取输出控制量,通过PWM控制输出给执行部件固态继电器。控制器的输入用3个按键设定段温和段时,7位拨码开关中的1位用于控制器工作状态的控制,6位用于输入段数,提供专用接口以方便组成控制装置。本发明的控制器接口简洁,控制性能符合工程要求,适用于快速温控和程序升温的控制场合,易于大量数据储存和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5067893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508755.7
申请日:2015-08-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R27/22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导池二阶系统模型的溶液电阻软测量方法,属于溶液电导率软测量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将电导率的测量转化为考虑引线分布电容和双电层电容影响的电导池二阶系统模型的参数估计,具体是在小时段内待估溶液电阻、引线分布电容和双电层电容为定常的近似下,建立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采用正弦组合信号激励电导池系统,基于对激励信号和系统响应信号经高速A/D所获取的采样信号,启动依据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所构建的Kalman滤波器,在每个小时段内都递推运算N步后,即获得各自小时段内溶液电阻、引线分布电容和双电层电容的估计值。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抗干扰能力强,估计精度高,数值计算完全实时,适用于电导率测量的工业在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699299A
公开(公告)日:2010-04-28
申请号:CN200910309634.4
申请日:2009-11-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R27/02
Abstract: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极电导的计算机自动测量方法,属于化工能源材料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可编程参数表的参数测量可选择的设置,将可编程参数表中参数分为测量参数和可选测量参数两种类型,即对于可选测量参数可以选择是否测量;实现测量参数下载功能在数据库和现场设备中保存数据的多重选择方法;实现升温段任意长度无缝连续的程序升温过程,采用分区循环下载升温段的方法来解决延长现场温控仪限定的升温段长度,使升温过程全程运行无缝连续;该方法的实现改变了传统人工测量手段,延伸并增强了温控仪自身功能,使测量系统具有灵活的操作效率和较高的性价比,并且具有SOFC电极电导自动测量的高精度和高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510082A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910010810.4
申请日:2009-03-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5B19/05 , G05B19/418 , H05B3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20/42
Abstract: 本发明以EPA现场总线分布式控制系统为实验平台,针对IEC61131-3功能块图编程语言,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程序建模及优化方法。该方法在对所有功能块封装的算法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系统的DI、AI,DO、AO和内部存储器单元分别映射为模型中的输入向量、输出向量和状态向量,根据功能块的数学模型及程序的组态形式所确定的功能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控制程序的状态空间模型,描述系统输入、内部状态及输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运用逻辑代数公式、卡诺图和定时器合并等方法对该状态空间模型进行简化,根据简化后的模型重新编写程序,从而实现对控制程序的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5067893B
公开(公告)日:2017-10-17
申请号:CN201510508755.7
申请日:2015-08-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R27/22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导池二阶系统模型的溶液电阻软测量方法,属于溶液电导率软测量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将电导率的测量转化为考虑引线分布电容和双电层电容影响的电导池二阶系统模型的参数估计,具体是在小时段内待估溶液电阻、引线分布电容和双电层电容为定常的近似下,建立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采用正弦组合信号激励电导池系统,基于对激励信号和系统响应信号经高速A/D所获取的采样信号,启动依据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所构建的Kalman滤波器,在每个小时段内都递推运算N步后,即获得各自小时段内溶液电阻、引线分布电容和双电层电容的估计值。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抗干扰能力强,估计精度高,数值计算完全实时,适用于电导率测量的工业在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324788A
公开(公告)日:2008-12-17
申请号:CN200810012423.X
申请日:2008-07-1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5B19/048
Abstract: 一种催化领域微反装置程序升温计算机组态监控方法,属于化学催化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催化微反装置程序升温参数保存的两个传输途径,设计分别传送到现场和外部数据库中保存;升温多组参数设定窗口,设计将升温过程与各温段全部参数暂存于缓冲设备变量中,只在“确认”选择时,才对现场修改参数;测温与设定升温实时对比曲线画面,设计控件属性关联、隐藏温控画面同时启动绘制待观测的记录曲线;升温参数形态观测阵列表格,设计将关键数据的动态显示、各段升温参数颜色变化及当前升温段高亮框的移动融为一体实现催化微反装置升温过程的观测。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实现了动态和静态融为一体计算机组态升温对比的多样化观测,监控操作人性化,容错性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