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36954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10439220.0
申请日:2011-12-24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塞式多级液压缸的控制系统,包括限位开关、限位开关触点、滤波电路、光电隔离装置、译码器、单片机、功率放大设备、步进电机、数字节流阀和流量传感器,所述的单片机的一端通过信号电缆依次与流量传感器的一端、译码器、光电隔离装置、滤波电路和限位开关触点连接,单片机的另一端通过信号电缆依次与功率放大设备、步进电机、滚珠丝杆和数字节流阀连接。本发明通过减小数字节流阀的阀口开度从而实现整个液压回路流量的降低,达到减小整个缸筒和法兰盖装配体的运行速度的目的,从而实现减少冲击的目的。本发明通过流量传感器,将测得的入口流量值反馈到单片机做负反馈,使控制系统为闭环控制,从而使控制系统更加稳定、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2914085B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210438692.9
申请日:2012-11-06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IPC: F25B30/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80/1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冷水池、循环泵A、产热设备、热水池、循环泵B、变频泵、板式换热器A、循环泵C、小水箱、热泵机组、循环泵D、热水箱、供水泵、板式换热器B和冷却塔。本发明利用板式换热器A将冷却水的能量传递给热泵,然后通过热泵将板式换热器位传递过来的低温热量转换为高温热能,热水箱中的水作为高温热能的载体,其温度可达到60℃,增加了使用场合。本发明利用板式换热器A和变频泵间接调节供给热泵的热量,使第三个内循环的水进入热泵的水的温度保持稳定,且低于32℃,保证热泵的使用寿命和余热回收的可靠性、稳定性。本发明将注入热水箱的常温水先经过板式换热器B,减少了余热回收过程的能量的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03398627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365347.1
申请日:2013-08-19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IPC: F28F2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与综合利用系统,包括高温热交换器、热源端热交换器组、热源端小循环系统、直接热交换装置、热能存储系统、使用端热交换器组、余热利用系统、热泵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所述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电缆分别与高温热交换器、热源端热交换器组、热源端小循环系统、直接热交换装置、热能存储系统、使用端热交换器组和热泵系统连接。本发明设置了两个独立的内部循环:可以在保证热泵热源端温度的同时防止水中的污垢和杂质,可以对循环水进行单独的物理和化学处理,保证了热源端的水质。另外,内循环隔离了热泵和不同成分的液体相互接触,减少清洗和维修次数,从而确保热泵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197112B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610585259.6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热源系统、热源端热交换系统、软化罐水处理系统、热泵系统、储热热水系统、多用途热交换系统、用热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本发明设置了独立的内循环系统:可以在保证热泵热源端温度的同时防止水中的污垢和杂质相互接触,可以对循环水进行单独的软化处理,保证了热源端的水质。另外,内循环系统隔离了热泵系统和不同成分的液体相互接触,减少清洗和维修次数,从而确保热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发明设置中水池蓄能,生产高峰期将过剩热量回收至中水池,生产低谷期打开中水池热能传递至热能存储系统中,以满足车间需求。采用本发明中水池蓄能则会节约这些成本,同时还收集了多余的热量。
-
公开(公告)号:CN103398627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310365347.1
申请日:2013-08-19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IPC: F28F2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与综合利用系统,包括高温热交换器、热源端热交换器组、热源端小循环系统、直接热交换装置、热能存储系统、使用端热交换器组、余热利用系统、热泵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所述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电缆分别与高温热交换器、热源端热交换器组、热源端小循环系统、直接热交换装置、热能存储系统、使用端热交换器组和热泵系统连接。本发明设置了两个独立的内部循环:可以在保证热泵热源端温度的同时防止水中的污垢和杂质,可以对循环水进行单独的物理和化学处理,保证了热源端的水质。另外,内循环隔离了热泵和不同成分的液体相互接触,减少清洗和维修次数,从而确保热泵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197112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585259.6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2 , F28D20/0034 , F24H4/02 , F25B30/06 , F28F2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热源系统、热源端热交换系统、软化罐水处理系统、热泵系统、储热热水系统、多用途热交换系统、用热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本发明设置了独立的内循环系统:可以在保证热泵热源端温度的同时防止水中的污垢和杂质相互接触,可以对循环水进行单独的软化处理,保证了热源端的水质。另外,内循环系统隔离了热泵系统和不同成分的液体相互接触,减少清洗和维修次数,从而确保热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发明设置中水池蓄能,生产高峰期将过剩热量回收至中水池,生产低谷期打开中水池热能传递至热能存储系统中,以满足车间需求。采用本发明中水池蓄能则会节约这些成本,同时还收集了多余的热量。
-
公开(公告)号:CN102914085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210438692.9
申请日:2012-11-06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IPC: F25B30/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80/1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冷水池、循环泵A、产热设备、热水池、循环泵B、变频泵、板式换热器A、循环泵C、小水箱、热泵机组、循环泵D、热水箱、供水泵、板式换热器B和冷却塔。本发明利用板式换热器A将冷却水的能量传递给热泵,然后通过热泵将板式换热器位传递过来的低温热量转换为高温热能,热水箱中的水作为高温热能的载体,其温度可达到60℃,增加了使用场合。本发明利用板式换热器A和变频泵间接调节供给热泵的热量,使第三个内循环的水进入热泵的水的温度保持稳定,且低于32℃,保证热泵的使用寿命和余热回收的可靠性、稳定性。本发明将注入热水箱的常温水先经过板式换热器B,减少了余热回收过程的能量的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205073793U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520766027.1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 交大奇莱捷尔高科(大连)有限公司
IPC: B01D45/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过滤器,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一个侧面开设有入口,在入口处阵列式的分布有多个多孔螺旋惯性气固分离装置(2),每个多孔螺旋惯性气固分离装置(2)都与水平方向呈15-60°角布置,在与入口相对的壳体(1)的侧面上开设有清洁气体出口(3),并且连接在清洁气体出口(3)上的管路通过吸风机(4)控制,在壳体(1)的底面上还开设有尘渣出口(5),这个尘渣出口(5)通过管路与所有的多孔螺旋惯性气固分离装置(2)底端的固渣储存斗(6)的出口相连通,同时连接在尘渣出口(5)上的管路还通过固渣引导输送风机(7)控制。这是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气固分离效率高、效果好,阻力小,免清洗的空气过滤器。
-
公开(公告)号:CN201524901U
公开(公告)日:2010-07-14
申请号:CN200920203659.1
申请日:2009-09-24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 奇莱捷尔液压新技术发展(大连)有限公司
IPC: B23P19/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用压力容器的紧固和拆卸的螺栓拉伸装置。针对现有拉伸机无法同时预紧多个螺栓及浪费人力物力等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螺栓拉伸机,该拉伸机由多个结构相同的拉伸器构成,拉伸器包括底座(3)、主螺母旋转装置(4)、第一电机(5)、高压油缸(6)、活塞(7)、第二电机(8)、控制系统(9)、支持螺母旋转装置(10)、旋转齿轮(11)和支撑组件(13)。新型螺栓拉伸机可对一组螺栓同时进行紧固和拆卸,并实现完全自动化,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可通过控制系统精确控制预紧力的大小,得到更为精确的螺栓载荷,使各螺栓受力均匀,压力容器的密封效果更佳。
-
公开(公告)号:CN201241823Y
公开(公告)日:2009-05-20
申请号:CN200820014488.3
申请日:2008-07-22
Applicant: 大连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回路自润滑数控机床用齿轮泵,由配油泵泵体、配油盘,配油泵内、外端盘,配油泵卫星轮、中心轮,一级泵内、外端盘,一级泵泵体,减速器齿轮、齿轮轴、壳体,一级泵、配油泵输入轴,卫星齿轮轴等组成,是由减速器连接一级泵和配油泵构成的复合泵,配油泵配油盘两侧各有一个配油泵泵体,每个泵体内设有配油泵中心轮,中心轮周围设有均匀分布的配油泵卫星轮与之啮合,配油泵中心轮与每一个配油泵卫星轮组成的子泵对应一个配油泵出油口,这样,有多少子泵就有多少条回路。通过单独设计的油孔和油路实现齿轮泵的自润滑。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可以实现多点供油,且输出的油流量均匀,压力平稳,使用寿命长,工作性能良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