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540367A
公开(公告)日:2004-10-27
申请号:CN200410007823.3
申请日:2004-01-07
Applicant: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采用成形模具制造时可容易地脱离该成形模具、而且在使用时难以产生杂散光的菲涅耳透镜片等。在菲涅耳透镜片(1)的入射光面侧上形成的各棱镜(2)的断面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各棱镜(2)具有使入射的投射光S折射的折射面(3),以及使该折射面(3)折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观察者一侧全反射的全反射面(4)。各棱镜(2)以如下方式构成:由棱镜(2A)和与该棱镜(2A)的全反射面侧相邻的棱镜(2B)所形成的谷部(5)(一棱镜(2B)的折射面(3)和与该棱镜(2B)折射面(3)侧相邻的另一棱镜(2A)的全反射面(4)形成的谷部(5))从棱镜(2B)侧向棱镜(2A)侧弯曲。
-
公开(公告)号:CN100559265C
公开(公告)日:2009-11-11
申请号:CN03814827.7
申请日:2003-06-27
Applicant: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5/045 , G02B3/005 , G03B21/625
Abstract: 投影荧光屏111包括全反射棱镜透镜114和安装在全反射棱镜透镜114的观众一侧的双凸透镜115。全反射棱镜透镜114在其背面(最外的入射平面)具有多个成像光入射在其上的单元棱镜113。每一个单元棱镜113都有一个对应于入射平面113a与全反射平面113b之间夹角的顶角λ,并且单元棱镜113的顶角λ随荧光屏上每一个单元棱镜的位置不同而变化。更详细地说,单元棱镜113具有从30°至45°之间连续变化的顶角λ,使得远离同心圆中心O的一侧上的顶角λ比靠近所述中心O的一侧的顶角λ大。
-
公开(公告)号:CN1643449A
公开(公告)日:2005-07-20
申请号:CN03807150.9
申请日:2003-03-26
Applicant: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Inventor: 吉田由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3B21/625 , G02B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有效防止菲涅耳透镜部中的“压碎”、 “磨损”及“干涉”问题的菲涅耳透镜片。菲涅耳透镜片10与双凸透镜片构成透射型屏幕,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的框。菲涅耳透镜片10在基体材料的一个表面侧具有菲涅耳透镜部13。菲涅耳透镜部13具有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同心圆状的多个透镜11,该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形成平坦部12。这样的平坦部12,在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和外周部P之间的区域的透镜11中形成,与菲涅耳透镜片10的中心部O侧相比,外周部P侧中的宽度W较宽。另外,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在0~30μm的范围内。
-
公开(公告)号:CN100520447C
公开(公告)日:2009-07-29
申请号:CN200410007823.3
申请日:2004-01-07
Applicant: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采用成形模具制造时可容易地脱离该成形模具、而且在使用时难以产生杂散光的菲涅耳透镜片等。在菲涅耳透镜片(1)的入射光面侧上形成的各棱镜(2)的断面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各棱镜(2)具有使入射的投射光S折射的折射面(3),以及使该折射面(3)折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观察者一侧全反射的全反射面(4)。各棱镜(2)以如下方式构成:由棱镜(2A)和与该棱镜(2A)的全反射面侧相邻的棱镜(2B)所形成的谷部(5)(一棱镜(2B)的折射面(3)和与该棱镜(2B)折射面(3)侧相邻的另一棱镜(2A)的全反射面(4)形成的谷部(5))从棱镜(2B)侧向棱镜(2A)侧弯曲。
-
公开(公告)号:CN1662850A
公开(公告)日:2005-08-31
申请号:CN03814827.7
申请日:2003-06-27
Applicant: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5/045 , G02B3/005 , G03B21/625
Abstract: 投影荧光屏111包括全反射棱镜透镜114和安装在全反射棱镜透镜114的观众一侧的双凸透镜115。全反射棱镜透镜114在其背面(最外的入射平面)具有多个成像光入射在其上的单元棱镜113。每一个单元棱镜113都有一个对应于入射平面113a与全反射平面113b之间夹角的顶角λ,并且单元棱镜113的顶角λ随荧光屏上每一个单元棱镜的位置不同而变化。更详细地说,单元棱镜113具有从30°至45°之间连续变化的顶角λ,使得远离同心圆中心O的一侧上的顶角λ比靠近所述中心O的一侧的顶角λ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