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323781A
公开(公告)日:2008-12-17
申请号:CN200810037113.3
申请日:2008-05-08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聚合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纳米荧光微球及其应用,该纳米荧光微球具有核壳结构,外壳为水溶性聚合物,内核为共轭发光结构的聚合物,且有一定的交联度以起到稳定的作用。制备包括两亲性聚合物的制备、溶剂模板中的自组装以及乳液Suzuki聚合。所述纳米荧光微球可用于电致发光器件、生物检测、荧光标记、防伪油墨和喷墨打印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1104676A
公开(公告)日:2008-01-16
申请号:CN200710043702.8
申请日:2007-07-1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聚合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类含有螺旋苯并芴结构的有机聚合物材料及其应用。该类材料中含有具有空穴传输性能的结构,如噻吩、寡聚噻吩、芴、寡聚芴、三苯胺、咔唑、取代苯、苯并噻吩或苯并噻唑等。其中噻吩、寡聚噻吩、芴、寡聚芴、三苯胺、咔唑、取代苯、苯并噻吩或苯并噻唑等结构具有空穴传输性能,而螺旋苯并芴结构除了对传输有一定的作用外,还可以减少分子间的聚集体的形成,提高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光谱稳定性。该发明材料能改善电子和空穴注入和传输平衡性能、提高材料稳定性,可以作为性能良好的电致发光材料加以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327849A
公开(公告)日:2015-02-04
申请号:CN201410519536.4
申请日:2014-10-0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9K11/61 , C09K11/85 , C09K11/78 , C09K11/84 , C09K11/56 , C09K11/02 , G01N21/64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抗淬灭钕离子掺杂稀土红外荧光探针及其合成方法。本发明荧光探针是一种核壳结构的纳米晶体,其包括下转换发光核心和惰性壳层两个部分;下转换发光核心为钕掺杂稀土纳米晶体,惰性壳层完全包裹发光核心,用于增强纳米晶体的发光稳定性和发光效率。本发明以高沸点稀土溶液和三氟乙酸钠/钾/锂/钡的溶液作为前驱体,在高温条件下连续交替引入壳层前驱体溶液,实现对钕离子掺杂纳米晶核的层层包裹;通过控制每次滴加的壳层前驱体的量,实现对壳层厚度的连续调节。本发明可以提高钕的下转换荧光量子产率与荧光稳定性,降低环境对钕离子掺杂的下转换荧光的淬灭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5749288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610108385.2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近红外光监控、可控药物释放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合成方法。本发明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为多层结构:最内核为一个光滑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于调节微球粒径和负载近红外纳米晶体,这些近红外纳米晶体在一定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可以发生下转换作用,即发出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次外层为一层光滑二氧化硅壳层,用于固定和保护内层的近红外纳米晶体;最外层为介孔二氧化硅壳层,用于负载目标药物与近红外光纳米晶体的淬灭分子,并连接或包覆响应聚合物,以实现可控药物释放。本发明提供的二氧化硅微球不仅可以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并且可以通过生物活体成像的手段监控药物的释放量以及载体的代谢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05749288A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610108385.2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47/02 , A61K9/1611 , A61K9/1664 , A61K38/385 , A61K47/4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近红外光监控、可控药物释放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合成方法。本发明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为多层结构:最内核为一个光滑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于调节微球粒径和负载近红外纳米晶体,这些近红外纳米晶体在一定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可以发生下转换作用,即发出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次外层为一层光滑二氧化硅壳层,用于固定和保护内层的近红外纳米晶体;最外层为介孔二氧化硅壳层,用于负载目标药物与近红外光纳米晶体的淬灭分子,并连接或包覆响应聚合物,以实现可控药物释放。本发明提供的二氧化硅微球不仅可以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并且可以通过生物活体成像的手段监控药物的释放量以及载体的代谢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01104769A
公开(公告)日:2008-01-16
申请号:CN200710043703.2
申请日:2007-07-1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9D163/00 , C09J16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涂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紫外光固化组合物。包括超支化的环氧预聚物、活性稀释剂、光聚合引发剂和流平剂按一定的含量配比组成。其中,超支化环氧预聚物的主体结构为超支化聚苯醚,起交联作用的环氧键通过酯化反应引入到超支化聚合物末端。所述组合物可广泛用于光固化涂料、胶粘剂、密封材料和表面涂装。
-
公开(公告)号:CN104277822A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410519204.6
申请日:2014-10-0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800nm近红外激发、1525nm短波红外发射荧光纳米材料及其合成方法。本发明的荧光纳米材料是一种一核、三壳层的核壳结构纳米晶体材料,由成核中心、短波红外发光层、能量传递层和能量吸收层四个部分组成;成核中心提供另外三层生长的晶核,并限制纳米晶体的粒径;短波红外发光层吸收特定波长的激发光,发射出短波红外光;能量传递层传递能量吸收层与短波红外发光层之间的能量;能量吸收层吸收能量,并将其转移到能量传递层。该三层结构的设计,使得其激发光从980nm拓展到了800nm左右,实现了Nd3+→Yb3+→Er3+的能量传递过程。由于同时受益于理想的激发和发射波长,该材料可用于深组织活体成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