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恢复海三棱藨草自然种群的种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58408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610668313.3

    申请日:2016-08-1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恢复海三棱藨草自然种群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种植区域的预处理:对种植区域进行翻耕,翻耕后地势落差小于5cm;海三棱藨草种子的催芽:海三棱藨草种子冷藏预处理一段时间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催芽萌发;海三棱藨草的种植:在预处理后的种植区域内播撒发芽的海三棱藨草种子;种植区域的水位控制和后期管理:播种已发芽的海三棱藨草种子时,水位不宜超过1cm;当海三棱藨草苗高为10~15cm,水位不宜超过5cm;当海三棱藨草苗高大于20cm,水位不宜超过10cm;淹水时间不宜超过2天;杂草总比例不得高于1‰,互花米草植株需及时清除。本发明通过种植土著植物海三棱藨草,使得盐沼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增加了盐沼的生物多样性。

    一种恢复海三棱藨草自然种群的种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58408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668313.3

    申请日:2016-08-1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C1/00 A01G22/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恢复海三棱藨草自然种群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种植区域的预处理:对种植区域进行翻耕,翻耕后地势落差小于5cm;海三棱藨草种子的催芽:海三棱藨草种子冷藏预处理一段时间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催芽萌发;海三棱藨草的种植:在预处理后的种植区域内播撒发芽的海三棱藨草种子;种植区域的水位控制和后期管理:播种已发芽的海三棱藨草种子时,水位不宜超过1cm;当海三棱藨草苗高为10~15cm,水位不宜超过5cm;当海三棱藨草苗高大于20cm,水位不宜超过10cm;淹水时间不宜超过2天;杂草总比例不得高于1‰,互花米草植株需及时清除。本发明通过种植土著植物海三棱藨草,使得盐沼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增加了盐沼的生物多样性。

    一种用于原位研究湿地根际效应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014544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0908737.9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原位研究湿地根际效应的装置,主体为PVC长管:顶端配设有顶盖,顶盖上开设有多个顶盖穿孔,底端配设有底盖;管壁上部开设有一个排水孔,配设有橡胶塞;管壁下部开设有多个管壁穿孔;PVC长管设置在土壤中,上部分露出地表,下部分埋放在地下土壤中;两个PVC长管联合布设,其中一个PVC长管设置有管壁穿孔的部分包裹有一层防止植物根系穿破、透水的包裹层,用来测定根际效应,另一个PVC长管不设置包裹层,用来测定非根际效应。本发明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性广,可直接用于野外原位检测,也可配合其他野外仪器设备进行长期监测;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原位环境,以减少人为操作对微生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