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17631B
公开(公告)日:2020-01-31
申请号:CN201710363941.5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线性电路的三相配电网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与电网仿真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完成三相配电网各类量测建模,其次基于量测雅可比矩阵的秩分析得到三相系统中不可观测支路,最后根据支路可观测性分析结果得到系统可观测岛。该方法可处理三角型连接的线电压量测和功率量测,能够处理分布式电源对可观测性的影响,能够处理配电变压器档位的可观测性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7732918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1711110957.1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定常海森矩阵的配电网三相最优潮流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系统中配电网优化技术领域,在本发明中,通过增加支路电流为待求变量,建立了三相变压器、具有三相耦合特性的分布式电源、分相调压器等设备的二次模型,以保证海森矩阵为常数,从而降低最优潮流的计算时间,最后应用预估‑校正原对偶内点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基于定常海森矩阵的配电网三相最优潮流计算方法,改善现有的配电网模型以及潮流求解方法,提出求解速度更快的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方法,特别适合用于三相配电网分析与决策。
-
公开(公告)号:CN107732918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1110957.1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农业大学
IPC: H02J3/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06 , H02J2003/0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定常海森矩阵的配电网三相最优潮流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系统中配电网优化技术领域,在本发明中,通过增加支路电流为待求变量,建立了三相变压器、具有三相耦合特性的分布式电源、分相调压器等设备的二次模型,以保证海森矩阵为常数,从而降低最优潮流的计算时间,最后应用预估-校正原对偶内点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基于定常海森矩阵的配电网三相最优潮流计算方法,改善现有的配电网模型以及潮流求解方法,提出求解速度更快的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方法,特别适合用于三相配电网分析与决策。
-
公开(公告)号:CN109995078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910236440.X
申请日:2019-03-27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农业大学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并网机电暂态仿真装置,包括:锁相环、坐标系变换模块和MPPT模块,坐标系变换模块的输出端与锁相环的输入端连接,锁相环的输出端与MPPT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坐标系变换模块用于向锁相环输入电压q轴分量;锁相环用于将电压q轴分量经过比例积分处理和限幅处理后,输出q轴与x轴之间的夹角;MPPT模块用于将夹角作为逆变控制环节的相角。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电压q轴分量经过比例积分处理和限幅处理后,输出q轴与x轴之间的夹角,并将该夹角作为逆变控制环节的相角。由于该锁相环是基于机电暂态时间尺度的,从而能够被加入到光伏并网机电暂态仿真模型中,因此能够分析详细的光伏发电机电暂态模型的波形。
-
公开(公告)号:CN109995078B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910236440.X
申请日:2019-03-27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农业大学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并网机电暂态仿真装置,包括:锁相环、坐标系变换模块和MPPT模块,坐标系变换模块的输出端与锁相环的输入端连接,锁相环的输出端与MPPT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坐标系变换模块用于向锁相环输入电压q轴分量;锁相环用于将电压q轴分量经过比例积分处理和限幅处理后,输出q轴与x轴之间的夹角;MPPT模块用于将夹角作为逆变控制环节的相角。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电压q轴分量经过比例积分处理和限幅处理后,输出q轴与x轴之间的夹角,并将该夹角作为逆变控制环节的相角。由于该锁相环是基于机电暂态时间尺度的,从而能够被加入到光伏并网机电暂态仿真模型中,因此能够分析详细的光伏发电机电暂态模型的波形。
-
公开(公告)号:CN107017631A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710363941.5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线性电路的三相配电网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与电网仿真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完成三相配电网各类量测建模,其次基于量测雅可比矩阵的秩分析得到三相系统中不可观测支路,最后根据支路可观测性分析结果得到系统可观测岛。该方法可处理三角型连接的线电压量测和功率量测,能够处理分布式电源对可观测性的影响,能够处理配电变压器档位的可观测性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4066151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111188453.8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631 , G06F30/20 , G06Q50/26 , G06F111/10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共识变量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及终端,分别构建每一个能源系统以及对应的耦合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到城市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引入共识变量解耦城市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分别构建每一个能源系统以及所对应的耦合系统的子优化调度模型,对每一个子优化调度模型并行优化;在每一次优化之后计算原始残差和对偶残差,若原始残差和对偶残差均满足收敛误差,则将当前优化结果作为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方案,否则更新参数,继续优化直至原始残差和对偶残差均满足收敛误差。本发明通过分布式优化调度方法来解决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问题,从而高效率的得到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5115178B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210564367.0
申请日:2022-05-23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Q10/04 , G06N3/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需求侧响应的电源结构规划方法及装置,通过获取历史的负荷数据生成原始负荷曲线后,根据需求响应将原始负荷曲线优化为符合需求响应的需求响应负荷曲线,再通过需求响应负荷曲线以及预设的目标函数得到各类电源的工作模式后,根据不同电源的工作模式进行模拟生产得到运行成本,从而能够合理的根据需求响应以及不同电源的工作特性对不同电源的发电空间进行控制,使得如新能源电源,火力电源等不同电源达到最优的用电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33321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66597.2
申请日:2024-04-18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风光储充接入的双层协同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包括:以全域配电网综合成本最小化为第一目标函数构建规划层模型;以各区域运行成本最小为第二目标函数构建运行层模型;根据所述规划层模型以及运行层模型建立配‑微网双层协同优化配置模型;初始化所述规划层模型,得到初始种群;根据所述初始种群对所述运行层模型进行迭代求解,得到第一目标解集;根据所述第一目标解集对所述规划层模型进行迭代求解,得到第二目标解集,并判断当前第二目标解是否满足迭代终止条件,若是,则将所述第二目标解集作为最优配置结果输出。在求解时,先对下层模型进行迭代求解后再对上层模型进行迭代求解,从而提高配电网规划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28389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605312.0
申请日:2023-11-27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源荷集群基于蜂巢状配电网结构的调控方法与终端,各个源荷集群的能量管理中心进行所属的所述源荷集群内部的功率优化调配,并通过蜂巢状的配电网的能量交互基站进行富余/缺额功率的发布;所述配电网的配电网调控中心根据各个所述能量管理中心发布的富余/缺额功率,以及各个所述源荷集群间的互联情况,进行功率的二次流动分配,仅在各个所述源荷集群之间的功率无法实现互补时,由所述配电网进行功率的进一步支撑;蜂巢状的所述配电网中,相邻的所述源荷集群之间通过所述能量交互基站进行互联,所述能量交互基站监控各个源荷集群之间的能量以及信息交互;本发明在确保分布式负荷电能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分布式电源的最大化利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