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33870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110700193.1
申请日:2021-06-23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山东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G01R29/24
摘要: 本发明属于空间电荷密度预测领域,提供了一种考虑环境因素修正电晕笼内空间电荷密度预测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导线施加电压、导线半径以及环境参数,所述环境参数包括气体温度、气体相对湿度和气体气压参数;基于导线施加电压、导线半径、环境参数以及空间电荷密度预测模型,预测出电晕笼内空间电荷密度;其中,空间电荷密度预测模型为:yc=‑k0+k1T‑k2H‑k3A+k4V+k5R;其中yc代表空间电荷密度,T表示气体温度,A表示气体气压,H为气体相对湿度,V为导线施加电压大小,R表示导线半径,k0、k1、k2、k3、k4和k5均为常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3533870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700193.1
申请日:2021-06-23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山东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G01R29/24
摘要: 本发明属于空间电荷密度预测领域,提供了一种考虑环境因素修正电晕笼内空间电荷密度预测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导线施加电压、导线半径以及环境参数,所述环境参数包括气体温度、气体相对湿度和气体气压参数;基于导线施加电压、导线半径、环境参数以及空间电荷密度预测模型,预测出电晕笼内空间电荷密度;其中,空间电荷密度预测模型为:yc=‑k0+k1T‑k2H‑k3A+k4V+k5R;其中yc代表空间电荷密度,T表示气体温度,A表示气体气压,H为气体相对湿度,V为导线施加电压大小,R表示导线半径,k0、k1、k2、k3、k4和k5均为常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3253001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366691.7
申请日:2021-04-06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R29/12
摘要: 本发明属于高电压下电场强度测量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计算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方法及装置。首先利用空间电荷测量装置测量得到电晕笼内导线周围空间电荷密度分布,提取得到靠近导线表面的空间电荷密度大小;然后提出最大电荷密度比率方法将空间电荷密度测量值与有限元法的计算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调整有限元算法中的表面电场边界条件直至最大电荷密度比率为1,即可认为此时调整后的导线表面电场强度是实际电场强度。本发明提出的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确定方法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空间电荷密度分布,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深入分析电晕放电机理。
-
公开(公告)号:CN114358432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210015059.2
申请日:2022-01-07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计及需求响应与碳交易的多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并获取能源系统运行基本参数;对考虑动态特性的热网和电网潮流进行建模;构建采暖建筑的供热舒适度模型;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成本和碳交易成本最低的目标函数;构建能量平衡约束、系统网络约束、设备模型约束的约束条件;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获得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方案;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在满足热舒适度的前提下,通过多能流的互补共济、协同多能源系统实现供需平衡,降低系统的整体碳排放量和运行成本,充分发挥多能源系统的用能经济性、灵活性和低碳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710861A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210095362.8
申请日:2022-01-26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浩 , 于晓明 , 单宝奇 , 周君 , 马骏 , 韩华 , 周全越 , 刘晓伟 , 吴军强 , 张健 , 吴德凯 , 赵菲 , 郭永嘉 , 赵紫民 , 李晨 , 李华武 , 高子力 , 王栋 , 焦伟龙 , 宫本辉 , 赫志远 , 苗骁健 , 韩晔飞 , 陈新超 , 王艺璇 , 孙淑敏 , 黄国林 , 孙文慧
IPC分类号: H05B47/11 , H05B47/11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电站专用自动照明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总控制器全站工作模式和开灯参数;当总控制器全站工作模式为自动模式时,所述设备室通过检测到的开灯参数控制设备灯的开关。本发明快捷省时,消除了人员进出变电站挨个找到照明开关开关灯的麻烦;本发明安全方便,避免了工作结束,关灯后摸黑离开变电站的情况;本发明节能环保,避免了离站忘记关灯,造成用电浪费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4421461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32970.4
申请日:2022-01-12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公开提出了基于最优算法的配电网转供辅助决策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供电能力分析系统、变电站失电转供和串供决策系统;供电能力分析系统:被配置为基于馈线环网拓扑关系,对失电变电站供电能力及其附属线路进行解析,得到环网点数量信息与线路联络关系;变电站失电转供和串供决策系统:被配置利用最优算法的迭代求解,根据线路联络关系进行变电站失电转供或者串供的逻辑判断,实现配网关键节点故障后智能生成转供或串供预案。配电网关键节点失电后,智能生成能够为故障处置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对电网故障的快速响应,进而提高配电网现代化水平和供电服务可靠性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4549067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210137118.3
申请日:2022-02-15
申请人: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摘要: 一种考虑需求响应及调频性能变化的虚拟电厂最优日前投标方法,包括构建虚拟电厂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对分布式资源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的建模、虚拟电厂二次调频性能指标函数建模,以及虚拟电厂日前投标约束模型。针对风电的不确定性出力及风机取代常规机组加大电网二次调频需求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利益驱动的方式鼓励风电与广义储能组成虚拟电厂,并以虚拟电厂的形式参与能量‑调频联合市场,既提高虚拟电厂参与调频市场的小时数及调频总容量,又可提升虚拟电厂整体的调频性能,可以为系统提供更优质的调频服务。
-
公开(公告)号:CN114358431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210015049.9
申请日:2022-01-07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计及供需双向需求响应的多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并获取综合能源系统运行基本参数;对考虑电‑热多能量流的综合能源系统进行建模;构建考虑电负荷和热负荷的用能侧综合需求响应模型;构建考虑风电、电制氢和储氢罐的供能侧需求响应模型;构建综合能源系统用能满意度和运行成本最低的目标函数;构建能量平衡约束、系统网络约束、设备模型约束的约束条件;求解得出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方案。该方法可以在满足电负荷和热负荷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多能流互补共济实现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平衡和经济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8378810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335576.7
申请日:2024-03-22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发明人: 孙晓兰 , 吴军强 , 李浩 , 刘晓伟 , 于海龙 , 张海洋 , 赵毅 , 宋彦臻 , 娄亮 , 于守全 , 刘立坤 , 何亮 , 赵紫民 , 于晓明 , 陈新超 , 李飞 , 李孟 , 赫志远 , 苗骁健 , 杨雨龙 , 单宝奇 , 王昱皓 , 张恒一 , 王政钧 , 田舒琪
IPC分类号: G06Q10/0631 , G06Q10/20
摘要: 本发明属于运维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工单任务的备件箱选取方法及系统,首先将工单任务作为第一需求,确定第一备件列表;根据第一备件列表,确定备件明细中需要的备件,从而确定满足第一需求的备件箱编号;避免了现场对备件箱的核实,提高了效率,以及避免了备件漏拿和错拿问题;然后根据历史运维数据,预测得到对备件的第二需求;根据第二需求确定第二备件列表;根据第二备件列表,确定备件明细中需要的备件,从而确定满足第二需求的备件箱编号;根据满足第一需求的备件箱编号,以及满足第二需求的备件箱编号,确定最终需要的备件箱编号;避免了工单任务与实际运维不匹配的问题,解决了备件漏拿的问题,保证了运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131355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040091.0
申请日:2023-01-12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逆变器系统的环流谐振抑制方法,利用模态分析方法进行参与因子计算,确定谐振主导逆变器群,实现谐振主导逆变器的定位;根据主导逆变器的环流表达式,确定环流约束条件;将环流谐振峰的抑制与原有的参数设计方案进行结合,通过不断调整谐振峰的幅值,使环流谐振抑制的约束条件与原参数设计方案形成交点,既满足原有参数设计方案的稳定性要求,又能对环流谐振形成有效抑制。本发明在逆变器并联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抑制不同逆变器之间的环流谐振,并且不影响入网电流的稳定性,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系统环流过大导致系统保护装置误动作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多逆变器系统的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