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2742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740865.1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声偏振与同步触发控制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超声电机模组、成像探测器、MCU和上位机,所述超声电机模组包括超声电机和偏振片,所述超声电机采用中空轴结构设计,所述偏振片设置在所述中空轴上,所述MCU包括PWM信号发生器,所述上位机用于发出控制指令,所述MCU用于接收并解析所述上位机发出的控制指令,通过所述PWM信号发生器将解析过的所述控制指令转化为PWM控制脉冲,通过调制所述PWM控制脉冲进而调节所述偏振片的角度,在所述偏振片旋转到预设角度时,通过所述MCU输出同步触发信号,控制所述成像探测器进行图像采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效解决偏振成像、偏振测量等领域对偏振片角度精确控制及其与图像采集同步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904606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740868.5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G06V10/145 , G06V10/30 , G06V10/60 , G06V10/75 , G06V10/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外偏振成像偏振通道选择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用偏振相机采集目标场景的多通道红外偏振图像集合,并对多通道红外偏振图像集合进行降噪预处理;将经过降噪预处理的多通道红外偏振图像集合分为不同通道数的图像集;求解不同通道数的图像集的斯托克斯矢量图像,根据斯托克斯矢量图像得到不同通道数下的偏振特征参量图像;以通道数最多的偏振特征参量图像作为参考图像,采用图像相似性指标评价其他通道数图像和参考图像的相似性,得到符合目标场景成像需求的最佳偏振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为分时型偏振成像系统中的通道数选择策略提供有效指导,提高偏振成像的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电力巡检的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2687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740939.1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旋转扫描偏振滤波模组的内置式成像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前置成像透镜组、旋转扫描偏振滤波模组、后置成像透镜组、成像探测器和上位机,旋转扫描偏振滤波模组包括偏振滤波芯片,将目标辐射光束透过前置成像透镜组压缩并汇聚为平行光;平行光进入旋转扫描偏振滤波模组中,通过上位机调制旋转扫描偏振滤波模组至不同方向角度,利用偏振滤波芯片起偏得到不同振动方向的偏振光;通过后置成像透镜组将不同振动方向的偏振光聚焦到成像探测器上进行成像,得到偏振图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紧凑型系统设计,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偏振信息获取能力,拓展偏振成像在目标探测识别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993717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722964.7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磁驱动的多通道旋转扫描偏振滤波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控制模块、电流驱动模块、多通道旋转扫描偏振滤波装置和角度采集模块,驱动控制模块发出脉冲信号输入电流驱动模块中;电流驱动模块整合驱动控制模块输出的脉冲信号并传入多通道旋转扫描偏振滤波装置中,启动运行所述多通道旋转扫描偏振滤波装置,并输出计数脉冲;通过角度采集模块读取计数脉冲,得到偏振角度信息;通过驱动控制模块判断偏振角度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偏振角度,当偏振角度信息达到预设的偏振角度,驱动控制模块发出触发信号触发相机进行拍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对偏振角度信息的精准采集,减小角度控制误差,满足高精度控制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291423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844771.9
申请日:2024-12-16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通用型交流局部放电脉冲群发生系统及其设备检测方法,属于交流局部放电测试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乏便携、通用的交流局部放电脉冲群发生系统及匹配的设备检测方法的问题。该系统包括数据处理器、电流脉冲‑相位序列发生器及发射器;其中,所述数据处理器,用于根据当前人工缺陷放电类型的交流PRPD数据文件,绘制并加载参考交流PRPD谱图;所述电流脉冲‑相位序列发生器,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参考交流PRPD谱图,生成对应的暂态电流脉冲群;所述发射器,用于基于所述暂态电流脉冲群,在被测设备外壳及内部形成模拟PD源的暂态物理场。
-
公开(公告)号:CN119291423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844771.9
申请日:2024-12-16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通用型交流局部放电脉冲群发生系统及其设备检测方法,属于交流局部放电测试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乏便携、通用的交流局部放电脉冲群发生系统及匹配的设备检测方法的问题。该系统包括数据处理器、电流脉冲‑相位序列发生器及发射器;其中,所述数据处理器,用于根据当前人工缺陷放电类型的交流PRPD数据文件,绘制并加载参考交流PRPD谱图;所述电流脉冲‑相位序列发生器,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参考交流PRPD谱图,生成对应的暂态电流脉冲群;所述发射器,用于基于所述暂态电流脉冲群,在被测设备外壳及内部形成模拟PD源的暂态物理场。
-
公开(公告)号:CN119106574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0891804.9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回路隧道电缆稳态温升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多回路隧道电缆的样本数据集;对获取的样本数据集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混合改进粒子群优化的HIPSO算法,所述HIPSO算法通过融合Sinusoidal混沌映射、动态调整惯性权重、T分布扰动和高斯‑柯西混合变异而形成;使用构建的HIPSO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获得最优BP神经网络模型,并建立HIPSO‑BPNN电缆缆芯温度预测模型;利用HIPSO‑BPNN电缆缆芯温度预测模型对多回路隧道电缆稳态温升进行预测,得到缆芯最高温度的预测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用HIPSO‑BPNN对多回路隧道电缆稳态温升预测具有更准确、更高效和更稳定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861408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110214386.6
申请日:2021-02-26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126 , G06Q10/20 , G06Q50/06 , G06F113/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非线性对流散热的沟槽电缆群暂态温升快速获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热场叠加原理分别构建反应自身发热的自身发热暂态温升子模型以及其他电缆对当前电缆发热影响的两电缆间温度响应暂态子模型;2)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对自身发热暂态温升子模型和两电缆间温度响应暂态子模型的固定参数进行辨识;3)根据实际的电缆电流以及参数辨识后的自身发热暂态温升子模型和两电缆间温度响应暂态子模型通过迭代计算获得每条电缆的暂态温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考虑非线性对流散热且不依赖表皮温度测量、适应多根电缆群、可靠性高、时效性高、计算过程清晰明确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603464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644159.0
申请日:2024-05-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抗器机械状态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获得电抗器在正常状态下的单点振动信号和振动阵列分布;设置电抗器机械劣化状态,通过降低穿心螺杆预紧力以形成多种故障状态,获得不同故障状态下的单点振动信号和振动分布;采集待识别电抗器样本的单点振动信号和振动分布;基于振动阵列中的传感器分布对振动分布进行插值生成振动分布图像;对单点振动信号进行图像转化,生成振动动态图像;以正常状态及不同故障状态下单点振动信号和振动分布作为参考样本,将待识别电抗器样本分别与参考样本的振动分布图像与振动动态图像分别进行对比,得到最接近的参考样本作为待识别电抗器的状态。本发明将动态图像与空间图像相结合,降低了误判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155987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481519.X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负载变压器的快速散热装置,该装置包括散热器主体,所述散热器主体包括上集油管、散热面板和下集油管,所述装置还包括中间扰流板、底部风机以及固定在散热器主体顶部的顶部快速散热组件;所述顶部快速散热组件固定在包括环路热管和散热翅片,用于降低顶层油温;所述底部风机安装在散热器主体的顶部,通过底部送风来降低温度;所述中间扰流板布置在相邻散热面板间的通道中部,通过扰动空气来强化换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快速散热、结构简单和适用性强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