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54313B

    公开(公告)日:2011-05-11

    申请号:CN200810070865.X

    申请日:2008-04-0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组织工程支架。提供一种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为双层网状结构,上、下层为胶原与壳聚糖复合膜,孔径呈互相贯穿的层状孔状结构。胶原溶胀液溶于乙酸,配浓度为0.2%~0.5%和0.5%~0.8%的胶原分散液;壳聚糖溶于乙酸,配浓度为0.2%~0.5%和0.5%~0.8%的壳聚糖分散液;两种分散液混合,得两种胶原-壳聚糖溶液;浓度为0.5%~0.8%的胶原-壳聚糖溶液冷冻过夜,干燥得海绵状的白色支架,压膜后交联,清洗,冷冻过夜,干燥得单层支架;倒入胶原-壳聚糖溶液,冷冻过夜,干燥得双层支架,交联,清洗,冷冻过夜,冷冻干燥。

    用金纳米粒子检测单链DNA碱基突变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61220A

    公开(公告)日:2008-09-10

    申请号:CN200810070946.X

    申请日:2008-04-1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用金纳米粒子检测单链DNA碱基突变的方法,涉及一种基因突变的检测。提供一种用金纳米粒子检测单链DNA碱基突变的方法。制备胶体金,与单链DNA作用形成胶体金与单链DNA复合体系,加入盐酸,复合体系颜色由红变为紫或蓝。利用野生型单链DNA和突变型单链DNA的序列差异,通过复合体系最终颜色的变化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红移位置的不同判定单链DNA是否发生突变。单链DNA和金纳米粒子均无需作任何修饰,不需特殊仪器,可对单碱基突变检测,最低检测限为10fmol,能在30min内提供检测结果,具有简便、快速、低成本、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特点,实用性强,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54313A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810070865.X

    申请日:2008-04-0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组织工程支架。提供一种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为双层网状结构,上、下层为胶原与壳聚糖复合膜,孔径呈互相贯穿的层状孔状结构。胶原溶胀液溶于乙酸,配浓度为0.2%~0.5%和0.5%~0.8%的胶原分散液;壳聚糖溶于乙酸,配浓度为0.2%~0.5%和0.5%~0.8%的壳聚糖分散液;两种分散液混合,得两种胶原-壳聚糖溶液;浓度为0.5%~0.8%的胶原-壳聚糖溶液冷冻过夜,干燥得海绵状的白色支架,压膜后交联,清洗,冷冻过夜,干燥得单层支架;倒入胶原-壳聚糖溶液,冷冻过夜,干燥得双层支架,交联,清洗,冷冻过夜,冷冻干燥。

    一种抗菌型表皮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52580A

    公开(公告)日:2009-01-28

    申请号:CN200810071741.3

    申请日:2008-09-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抗菌型表皮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人体表皮修复材料。提供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抗菌型表皮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在酸性条件下分别溶解胶原溶胀液和壳聚糖,按质量百分比分别配制胶原溶液和壳聚糖溶液;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载银无机抗菌剂,搅拌,超声;将加有抗菌剂的壳聚糖溶液与胶原溶液混合搅拌,即得胶原/壳聚糖/抗菌剂分散液;将胶原/壳聚糖/抗菌剂分散液在聚四氟乙烯板上均匀铺膜,烘干;以蒸馏水浸泡使膜与聚四氟乙烯板分离,再次将膜铺于聚四氟乙烯板表面,烘干即得胶原/壳聚糖/抗菌剂复合膜;将胶原/壳聚糖/抗菌剂复合膜浸于交联剂中进行交联,清洗,烘干,即得抗菌型表皮修复材料。

    用金纳米粒子检测单链DNA碱基突变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61220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810070946.X

    申请日:2008-04-1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用金纳米粒子检测单链DNA碱基突变的方法,涉及一种基因突变的检测。提供一种用金纳米粒子检测单链DNA碱基突变的方法。制备胶体金,与单链DNA作用形成胶体金与单链DNA复合体系,加入盐酸,复合体系颜色由红变为紫或蓝。利用野生型单链DNA和突变型单链DNA的序列差异,通过复合体系最终颜色的变化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红移位置的不同判定单链DNA是否发生突变。单链DNA和金纳米粒子均无需作任何修饰,不需特殊仪器,可对单碱基突变检测,最低检测限为10fmol,能在30min内提供检测结果,具有简便、快速、低成本、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特点,实用性强,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