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9088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30392.X
申请日:2024-01-0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LiDFOB包覆的固态电解质及其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所述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经高能球磨发生分解,在固态电解质表面生成保护层,保护层组分包括LiF、LiBO2和LixPOyFz。优点在于:(1)对正极活性物质和电解质同时包覆处理,达到同时提升正极活性物质与电解质界面兼容性、以及电解质在高电压条件下稳定性的目的,从而有效提升正极侧的循环和倍率性能;(2)在负极侧构筑的锂铝合金具有适中的电位(0.35V vs.Li/Li+)和较高的理论比容量(990mAh g‑1),与锂金属负极相比,能够诱导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均匀沉积和剥离,从而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同时,与锂铟合金(0.62V vs.Li/Li+)负极相比,具有更低的电位,从而能够保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635166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111510468.1
申请日:2021-12-10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提锂装置,所述柔性提锂装置包括由柔性封装膜制成的具有密封腔体的壳体,所述密封腔体中填充有缓冲层;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被一固定于壳体上的无机/聚合物复合锂离子筛膜完全覆盖;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固定有一锂沉积电极,所述锂沉积电极上连接一极耳,所述极耳从所述密封腔体中伸出;所述壳体上相对于所述锂沉积电极的另一侧固定有阳极催化层。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柔性提锂装置的制备方法以及提锂方法。本发明的柔性提锂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利用固态电解质从含锂离子的液体中回收锂的方法中,提锂器件质脆、不可弯折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050313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122187.9
申请日:2021-09-2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5 , C08J5/22 , C08L23/06 , C08K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机/聚合物复合锂离子筛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热塑性聚合物颗粒放置于两张耐高温膜之间,加热使热塑性聚合物颗粒软化,并将其辊压成聚合物膜;S2.去除聚合物膜一侧的耐高温膜,加热使聚合物膜软化,再于其表面均匀地铺上无机电解质颗粒;S3.施加压力使得无机电解质颗粒粘附于聚合物膜上,然后去掉未粘附的无机电解质颗粒;S4.将粘附有无机电解质颗粒的聚合物膜置于两张耐高温膜之间,通过热压使得无机电解质颗粒嵌入到聚合物膜中,得到无机/聚合物复合锂离子筛膜。本发明制备的无机/聚合物复合锂离子筛膜,具有良好的锂离子选择性,且避免了复合电解质膜被锂枝晶刺破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0444734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910559545.9
申请日:2019-06-2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4/139 , H01M10/058 , H01M10/05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硫电池预锂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一复合有锂源的正极,一负极以及电解质;S2、将所述正极和负极置于电解质中,通过充电的方式使锂源中的Li+嵌入到负极中。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的硅硫电池。本发明的硅硫电池预锂化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了硅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库伦效率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464952B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710483459.5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苏州迪思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大学
IPC: H01M10/0566 , H01M10/0567 , H01M10/42 , H01M12/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N‑甲基吩噻嗪添加剂的电解液,包括质子惰性的有机溶剂,N‑甲基吩噻嗪(MPT)添加剂以及电解质锂盐,其中,N‑甲基吩噻嗪的结构式如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氧气电池,包括负极、正极、固体陶瓷复合电解质膜、吸液膜以及上述基于N‑甲基吩噻嗪添加剂的电解液。本发明的电解液添加了MPT,其氧化态可以通过固‑液界面反应高效分解放电产物,使得锂氧气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461873A
公开(公告)日:2019-03-12
申请号:CN201811159850.0
申请日:2018-09-30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2/16 , H01M2/14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2/06 , H01M12/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耐高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涂层的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电池隔膜以商业隔膜为基底,单面或双面涂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涂层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可改善隔膜的电解液浸润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涂层可有效改善隔膜的耐热性能,提高电池在高温环境中的安全性能;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涂层可有效控制电解液离子的穿梭,提高离子迁移数,抑制不良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电池容量,延长循环寿命;均匀的孔道结构使锂离子均匀地沉积/剥离,从根本上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机械性能,可用于组装实用化的软包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9097791A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810810779.1
申请日:2018-07-2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锂离子固态电解质的海水提锂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采用锂离子固态电解质分隔电解池的阴极区与阳极区,使用电源供能,在阴极上沉积金属锂,阳极区补充阴极区消耗的锂离子;所述阴极区包括基底和有机电解液,阳极区包括催化剂、海水及碳纸。本发明所述方法及装置在阴极区采用有机溶剂和惰性气体,直接沉积出金属锂单质;提取锂的速度与电流大小成正比,提取锂的速率可控;采用锂离子固态电解质阻挡其他金属阳离子,得到的金属锂纯度很高;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电源作为驱动力,提取锂的速率较传统吸附的方法更高;通过更改固态电解质的种类,本发明所述方法及装置可以实现从海水中提取其他金属单质。
-
公开(公告)号:CN108365259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810128024.3
申请日:2018-02-0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5 , H01M12/08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所述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包括含有四价锗离子的NASICON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片和Ge膜,所述Ge膜镀在含有四价锗离子的NASICON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片表面,镀膜厚度为10~200 nm。本发明通过在固体电解质LAGP表面镀上一定厚度的Ge薄膜,一方面抑制四价锗的还原,保护电解质;另一方面使得电解质和金属锂接触更紧密,减小固态电池界面阻抗。此外,该表面被保护的固体电解质还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产,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库伦效率,对固态电池起到减小界面阻抗及提高界面稳定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775916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211437657.5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42 , H01M10/0525 , C08F220/56 , C08F220/54 , C08F222/38 , C08F220/20 , C08F2/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温高锂离子电导率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该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是通过向深共晶电解液中加入负极保护添加剂、聚合物单体、交联剂和光引发剂后采用紫外光聚合制得;所述深共晶电解液由N‑甲基乙酰胺和锂盐制得;所述聚合物单体为难溶于电解液的单体和易溶于电解液的单体。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全固态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高、制备方法简单、柔韧性好且易于加工,解决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低的问题,同时对锂金属负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应用在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锂金属电池中。
-
公开(公告)号:CN114388868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111588891.3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0/052 , H01M10/0562 , H01M10/056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固态锂‑碘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该全固态锂‑碘二次电池包括碘正极、组合固态电解质和锂金属负极,所述组合固态电解质设置在碘正极和锂负极之间;所述组合固态电解质从碘正极侧至锂金属负极侧由依次排列的第一聚合物类固态电解质层、陶瓷类固态电解质层和第二聚合物类固态电解质层组成。本发明提供的全固态锂‑碘二次电池,实现了多碘离子在正极侧附近的限域溶解,规避了液态锂‑碘电池中多碘离子穿梭问题,解决了传统固态锂‑碘电池中惰性放电产物导致的反应动力学缓慢和可充电性差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