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粒长基因GL10等位基因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4164291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329192.7

    申请日:202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水稻粒长基因GL10等位基因的应用,属于植物基因育种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自然变异群体图位克隆了一个新的水稻粒长基因GL10,该基因作为一个正调控因子参与水稻粒型调控。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GL10将导制水稻籽粒明显变短;过量表达GL10将导致水稻籽粒的明显增长。利用自然变异等位基因特点开发出功能标记,可直接用于GL10的等位基因鉴定。本发明有助于更好地了解GL10的作用机制,GL10的克隆为进一步了解水稻粒型遗传调控网络奠定理论基础,自然变异等位基因在育种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水稻粒形基因GL3的功能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055348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374968.3

    申请日:2019-05-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粒形基因Gl3的分子标记GL3-FM,其能用于水稻粒形改良的鉴别和/或其后代辅助选择育种。扩增片段不能被限制性内切酶AflIII切开的水稻单株,携带短粒型的GL3-1等位基因;当扩增片段能够被AflIII切开,形成两条条带的植株,含有能够导致粒长增加的GL3-2等位基因。本发明可以用于水稻长粒型种质的快速筛选和GL3等位基因的鉴定,提高水稻品种选育效率。

    YQF1基因在改善植株品质和/或产量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64602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500716.3

    申请日:2023-11-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YQF1基因在改善植株品质和/或产量中的应用。本发明证实过表达YQF1基因、或上调YQF1基因或其同源基因、或增加YQF1基因表达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植物的品质、种子产量和生物量;过表达YQF1基因的植株35S:YQF1与YQF1proHJX74:YQF1的穗长与穗粒数显著高于对照组HJX74,进而显著增加植物的种子产量与生物量。35S:YQF1与YQF1proHJX74:YQF1植株籽粒的垩白度与垩白面积显著低于的HJX74,从而改善植物品质;该基因可用于提高植物的品质、产量与生物量,对于植物育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水稻粒长基因GL10等位基因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4164291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111329192.7

    申请日:202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水稻粒长基因GL10等位基因的应用,属于植物基因育种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自然变异群体图位克隆了一个新的水稻粒长基因GL10,该基因作为一个正调控因子参与水稻粒型调控。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GL10将导制水稻籽粒明显变短;过量表达GL10将导致水稻籽粒的明显增长。利用自然变异等位基因特点开发出功能标记,可直接用于GL10的等位基因鉴定。本发明有助于更好地了解GL10的作用机制,GL10的克隆为进一步了解水稻粒型遗传调控网络奠定理论基础,自然变异等位基因在育种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水稻粳型亲籼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559189A

    公开(公告)日:2005-01-05

    申请号:CN200410015476.9

    申请日:2004-02-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稻育种领域,特别涉及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特异亲和基因”和“野败型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选育出与籼稻具有亲和性且能恢复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粳型品系——粳型亲籼恢复系。这种粳型亲籼恢复系与常规籼稻品种、籼型两用核不育系和籼型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既可以克服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又可恢复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从而使杂种F1具有正常的结实率,并表现出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因此,通过粳型亲籼恢复系的选育和利用可以实现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

    可移动多功能实验仪器架

    公开(公告)号:CN210646482U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921317446.1

    申请日:2019-08-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多功能实验仪器架,包括由4个支撑柱组成的长方体框架,在长方体框架的顶部固定设置顶层储物平台,在顶层储物平台的下方设置至少2层的仪器平台,顶层储物平台与每层仪器平台均相互平行;每层的仪器平台为:在仪器平台的左右两侧各设置1个与仪器平台固定相连的防落护栏,仪器平台与4个支撑柱上下滑动的相连,支撑柱上设有用于控制仪器平台上下行程的限位器Ⅰ;在每层仪器平台的后侧配置一个能调节与此仪器平台相对高度位置的电源插座横梁;所述电源插座横梁上设有至少一个电源插座。使用该可移动多功能实验仪器架,能尽可能解决电器散热时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