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稻鱼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稻-鱼-蕹菜绿色共作系统及其田间管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2058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67957.6

    申请日:2024-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稻鱼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稻‑鱼‑蕹菜绿色共作系统及其田间管理方法。该系统能减少稻鱼共作模式下的温室气体(如CH4、N2O和CO2)排放,在不追肥和不施农药的前提下,促进磷等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积累,提高土壤中养分含量,增加稻田水体溶解氧含量和降低稻田水体总氮含量,降低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提升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效率,保证稻田生态系统的农产品产量。在整个种植期间无需额外饲喂鱼饲料以及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实现了边生产边保护的农业生产目标,既生产了多样化的农产品,又保护了稻田生态环境,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

    一种稻鱼共作模式下轮作大球盖菇及菌渣还田的种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40756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267955.7

    申请日:2024-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鱼共作模式下轮作大球盖菇及菌渣还田的种养方法。该方法为稻田内修建鱼坑,利用双季稻冬季休耕期间,在稻田内开展露天大球盖菇种植,同时在鱼坑内继续养殖禾花鲤,大球盖菇收获后将菌渣直接还田;在该体系中,双季稻轮作大球盖菇、双季稻共养禾花鲤、大球盖菇共养禾花鲤。在该方法中,稻菇轮作结合菌渣还田能减轻在稻鱼共作模式下水稻的病害,显著降低鱼对水稻的减产影响,增加水稻产量,以及显著促进稻鱼系统中鱼的生长,增加鱼的产量;禾花鲤的共养可缓解菌渣还田引起水稻纹枯病病害加重的问题。而且本发明种养方法只需一次性施入基肥,减少了后期管理的复杂性和劳动强度,是一种简单、高产、多重收益、低成本的优异种养模式。

    一种适用于稻鱼菜共作系统的增产减排调理剂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14603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267956.1

    申请日:2024-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稻鱼菜共作系统的增产减排调理剂,包括调理剂A和调理剂B;并且基于所述增产减排调理剂提供了一种稻鱼菜共作系统的种养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稻田中设置有渔业养殖区和种植有水稻的水稻种植区,在渔业养殖区中养鱼并在其水面上种植蕹菜,并将调理剂A投放于水稻种植区,将调理剂B投放于渔业养殖区,实现了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同时,还能提高蕹菜以及鱼的产量,并且还同时减少了栽培过程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进而提高了输入系统中的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率。利用所述种养方法种植水稻时,操作简单,无需复杂的程序,并且具有优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适用于田间推广应用。

    一种稻-鱼-藕共作的生态种养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58093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267954.2

    申请日:2024-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鱼‑藕共作的生态种养系统和方法。本发明构建了条型稻田鱼坑‑水稻种植区结构,在鱼坑中种植莲藕,构建了水平结构上的水稻与莲藕间作和垂直结构上的水稻和莲藕与鱼种养结合的生态种养系统,生产了水稻、禾花鲤以及莲藕。相比于稻鱼共作生态种养系统,本发明的生态种养系统不仅提高了水稻和鱼的产量。同时,本发明也达到更好的固氮释氧效果,有效地降低了稻田鱼坑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了稻田鱼坑水体中农业面源污染,增加了系统的生态效益。本发明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能获得较高的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