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7780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37965.7
申请日:2024-10-15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IPC: G06T7/00 , G06T7/13 , G06T5/70 , G06V10/7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图像处理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获取具有肿瘤的肝脏的内窥镜图像,根据ICG的荧光探测的像素范围值,确定内窥镜图像中的目标像素点;将内窥镜图像中的所有目标像素点进行组合,得到第一区域;判断第一区域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反光区域;若判断第一区域的预设范围内存在反光区域,则根据反光区域的位置,生成第二区域;确定第二区域的边界,并根据第一预设距离和第二区域的边界,在第二区域的外围生成第一目标边界;对第一目标边界进行处理,得到平滑的第二目标边界,用户可根据第二目标边界明确肿瘤边界,为后续手术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947780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44467.5
申请日:2024-10-16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Inventor: 王娟
IPC: G06T7/00 , G06T7/70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病灶检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的医学图像,并将医学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病灶区域定位模型当中,以在待检测的医学图像当中确定含有病灶的初步病灶区域;获取初步病灶区域的初步病灶区域图像,并将初步病灶区域图像输入至预训练好的病灶区域提取模型当中,以得到病灶的目标病灶区域图像;将目标病灶区域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病灶识别模型当中,以获取待检测的医学图像当中的病灶类型。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进行病灶检测时准确性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477805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437965.7
申请日:2024-10-15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IPC: G06T7/00 , G06T7/13 , G06T5/70 , G06V10/7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图像处理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获取具有肿瘤的肝脏的内窥镜图像,根据ICG的荧光探测的像素范围值,确定内窥镜图像中的目标像素点;将内窥镜图像中的所有目标像素点进行组合,得到第一区域;判断第一区域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反光区域;若判断第一区域的预设范围内存在反光区域,则根据反光区域的位置,生成第二区域;确定第二区域的边界,并根据第一预设距离和第二区域的边界,在第二区域的外围生成第一目标边界;对第一目标边界进行处理,得到平滑的第二目标边界,用户可根据第二目标边界明确肿瘤边界,为后续手术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7115218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073102.1
申请日:2023-08-24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IPC: G06T7/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学图像配准方法、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包括获取白光图像与荧光图像;对白光图像以及荧光图像分别进行图像特征提取,用于获取具有图像特征信息的像素点;响应于已获取具有图像特征信息的像素点来配准白光图像上具有图像特征信息的像素点与荧光图像上具有图像特征信息的像素点得到目标图像;响应于未获取具有图像特征信息的像素点来对图像特征信息进行特征更新,并用更新后的图像特征信息对白光图像以及图像进行图像特征提取直至获取具有图像特征信息的像素点来配准白光图像与荧光图像得到目标图像,提高图像配准的成功率和有效率,降低医生对真实病灶或诊断结果产生误判和干扰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219613972U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221888167.2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IPC: A61B17/32 , A61B17/32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超声手术刀的组织垫,包括设置有第一夹持面的夹持部和具有平滑表面的平滑部,平滑部与夹持部的一端连接或通过过渡部与夹持部的一端连接;平滑部靠近近端的一端的至少部分的厚度小于夹持部的厚度,第二夹持面和第一夹持面形成高度差;所述平滑部的最大厚度处不大于所述夹持部的厚度。还包括具有上述组织垫的超声手术刀。具有本方案组织垫的超声手术刀在工作时,组织垫的各位置能够给予软组织一致的压力,使得软组织受力均匀,令组织垫夹持的软组织能够同时切断,并且在用于凝闭血管时,能够保证血管所受的力基本相等,使得所夹持的血管各部分能够同时凝闭,从而提升血管凝闭后的爆破压力。
-
公开(公告)号:CN220158348U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21255053.9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IPC: A61B17/3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声切割止血设备用手柄组件,包括手柄外壳,内部设有腔室以及设于该腔室内的换能器组件,手柄外壳包括前壳体,与前壳体螺纹连接的中间壳体以及与中间壳体螺纹连接的后壳体,中间壳体包括与前壳体螺纹连接的第一金属环,与后壳体螺纹连接的第二金属环以及分别与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螺纹连接的绝缘环,第一金属环上设有第一导电线,第二金属环上设有第二导电线,换能器组件包括导电环,导电环的正极与第一导电线连接,导电环的负极与第二导电线连接,后壳体上设有分别与第一导电线和第二导电线连接的电接触点。通过将换能器组件的导电环与两个金属环上的导电线的电接触点均设于后壳体上,降低导电线在手柄外壳内的走线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219698351U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21309056.6
申请日:2023-05-26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频手术设备主机用散热装置,包括与信号驱动电路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散热片;与第一散热片固定连接且用于对CPU电路板进行散热的第二散热片;以及固定安装在主电源电路板上且对称布置在主电源电路板两侧的第三散热片和第四散热片,用于对主电源电路板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高频手术设备用主机易发热的对应电路板上设有散热片,各散热片独立对高频手术设备用主机内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提高了整机散热的效果,且利用第一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以及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形成一散热腔实现对CPU电路板和信号驱动电路板进行集中散热,加快了散热速度,提高主机工作的稳定性,延长主机的使用寿命,确保主机的小型化。
-
公开(公告)号:CN220231260U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21532222.9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检验医用导管连接牢固性的测试装置,包括机架,该机架上设有驱动组件、滑动组件、用于固定港体座的固定组件、检测组件、显示组件以及与驱动组件、检测组件以及显示组件电连接的控制系统,该滑动组件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夹持医用导管上远离港体座的一端的夹持组件,该检测组件包括固定装设于机架上且用于检测夹持组件到位并记录次数的接近开关和固定装设于夹持组件上且用于测量医用导管在夹持组件拉伸下所受拉力值的拉力传感器,该显示组件包括固定装设于机架上的用于显示次数的第一显示器和用于显示拉力值的第二显示器。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无需人工检测,不仅劳动强度低,且检测效率高,还能实现批量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220158921U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21575719.9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IPC: A61M5/15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穿刺针的退针装置,包括安装板,该安装板上设有用于穿刺针的针头部贯穿的通孔;气囊组件,固定装设于安装板上,包括沿通孔的轴向均匀布置的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以及与第一气囊连通的第一软管、与第二气囊连通的第二软管以及与第三气囊连通的第三软管;介质供给组件,分别与第一软管上远离第一气囊一端、第二软管上远离第二气囊一端以及第三软管上远离第三气囊一端连接且用于向对应的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内同步输送介质,以使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同步膨胀带动安装板驱动穿刺针向远离人体表皮的方向运动。不仅结构简单,且能够防止穿刺针在回弹效应下刺伤医护人员,从而避免交叉感染。
-
公开(公告)号:CN220158347U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21220868.3
申请日:2023-05-19
Applicant: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IPC: A61B17/3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快速更换组织垫的刀头组件及超声刀,包括刀头,与组织垫配合夹紧待切割的组织;内套管,套设于刀头的外部;外套管,套设于内套管的外部,且内套管能够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外套管进行往复运动;夹持臂,与组织垫可拆卸连接,且靠近外套管的一端与外套管转动连接;夹持臂上还设有位于内套管内部的固定块以及位于内套管外部的挤压块,挤压块在夹持臂绕外套管做旋转运动时挤压内套管并带动内套管向远离刀头方向运动使得固定块与内套管脱离。通过利用夹持臂的旋转驱使挤压块带动内套管移动而将固定块从内套管中脱离,实现夹持臂与内套管的分离,增大了夹持臂的旋转范围,为组织垫的更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结构简单且稳定可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