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再生混凝土叠合柱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90035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403578.X

    申请日:2018-04-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强再生混凝土叠合柱及其制作方法,该叠合柱包括钢管、浇筑在所述钢管内的第一高强再生混凝土和浇筑在所述钢管外的第二高强再生混凝土,还包括:拉结钢筋;所述拉结钢筋穿过所述钢管并被所述钢管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锚固在所述第一高强再生混凝土内,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锚固在所述第二高强再生混凝土内。本发明的高强再生混凝土叠合柱能够有效地将钢管内外的混凝土连接形成整体,使钢管外围的混凝土和钢管内的混凝土在共同抵抗水平地震作用时协同互补,提高叠合柱的抗震能力和震后可修复性。

    底部加强型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99089B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610952796.X

    申请日:2016-11-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部加强型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制作方法,属于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的剪力墙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的多层及高层建筑,墙底两角部采用预制的阶梯形钢板箱对称布置,外侧钢板长度从下到上依次减小,呈阶梯形变化。伸入钢筋的一侧采用钢板条焊接在两对侧钢板上,将整体有效拉结。此剪力墙施工较为简便,能有效防止边框柱的纵筋过早屈曲,增强高强钢与高强混凝土的有效粘结,相比于传统做法,其塑性铰区域发展更加充分,可有效改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一种损伤可控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59208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0851592.1

    申请日:2017-09-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损伤可控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及其制作方法,包括高强混凝土墙体、所述高强混凝土墙体两侧设置有边框钢管,所述两侧的各自所述边框钢管的内侧分别通过抗剪连接键与所述高强混凝土墙体连接;所述边框钢管内设置有若干超高强纵筋,所述超高强纵筋用高强混凝土浇筑锚固,其表面涂覆有防锈涂层。本发明提供的损伤可控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在遭遇地震或受到外界较大的作用力而产生较大变形时,能使超高强纵筋控制在弹性阶段内变形耗能,减小剪力墙震后的残余变形,为剪力墙提供自复位能力,能延缓混凝土的开裂,避免在边框钢管与高强混凝土墙体间的界面处出现较多大裂缝,从而实现结构震后破坏较轻、易于修复的目的。

    底部加强型钢管混凝土边框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37512A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610953341.X

    申请日:2016-11-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2/56 E04B2/58 E04B2/8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部加强型钢管混凝土边框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制作方法,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的剪力墙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的多层及高层建筑,剪力墙材料选用高强混凝土及纤维增强混凝土;墙体底部塑性铰域设有双钢板,双钢板间采用短钢筋有效拉结;仅在未包双钢板的墙体上部布置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本发明与普通现浇钢筋混凝土带框剪力墙相比,抗震性能较好,强度刚度均有提高,施工也较为方便,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抗侧力构件形式,适于在抗震设防地区推广使用。

    一种基于生成式设计的历史文化街区社区服务中心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2620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0938282.3

    申请日:2024-07-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成式设计的历史文化街区社区服务中心设计方法,属于建筑生成式设计技术领域。在尊重历史文化街区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利用rhino/grasshopper插件magnetizing算法自动生成社区服务中心平面功能组合方案数据库,并利用哈希算法与特定建筑平面进行匹配寻优,以此来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社区服务中心设计效率。与现有历史文化街区社区服务中心设计方法相比,本发明引入了计算机自动生成技术,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设计效率。本发明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社区服务中心生成式设计方法,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特点与客观的计算机生成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有助于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社区服务中心设计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方法的普适性和实用性。

    站城融合项目评价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115198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692181.3

    申请日:2022-06-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站城融合项目评价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建立多个针对所述站城融合的评价维度,每个所述评价维度包括若干一级指标,每个所述一级指标包括若干二级指标;获取待评价的站城融合项目的各项所述二级指标的数据,基于所述二级指标的第一权重值;其中,所述第一权重值是通过如下步骤获取的:获取多个站城融合项目的所述二级指标数据,形成第一数据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信息做矫正处理,形成第二数据信息;基于所述第二数据信息,采用赋权方法计算出所述二级指标对于站城融合项目评价的所述第一权重值。站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可以将二级指标的数据信息进行迭代优化,实时对评价打分体系进行动态更新。

    一种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流线设计评价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880822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512102.6

    申请日:2022-0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流线设计评价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评价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流线设计对象对应的换乘体验指标参数;所述换乘体验指标参数包括平均换乘距离指标参数、平均换乘时间指标参数、换乘路径平均客流密度指标参数、路径顺畅度平均指标参数及行走舒适度平均指标参数;确定换乘体验指标参数对应的指标权重系数;基于换乘体验指标参数及对应的所述指标权重系数,确定不同轨道交通线路间的乘客换乘体验需求度;基于乘客换乘体验需求度,确定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流线设计对象的水平评价结果。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有效评价综合交通枢纽各轨道交通线路间的流线设计水平,提高了流线设计水平评价的准确度。

    一种剪力墙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24675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426115.5

    申请日:2018-05-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公开了一种剪力墙及其制作方法,其中剪力墙包括:设置在墙体的左右两侧的边框柱;边框柱沿墙体的延伸方向深入位于墙体底部的基础内;四根高强纵筋分别沿墙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边框柱的四个顶角处,且构成第一钢筋笼;至少四根弱粘结超高强纵筋沿墙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边框柱内,且构成第二钢筋笼;第二钢筋笼嵌于第一钢筋笼内;至少两个弱粘结超高强钢筋暗支撑相交设置在两个边框柱之间的区域内,且弱粘结超高强钢筋暗支撑深入所述基础内。本发明提供的剪力墙在具有较好的抗震性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好的恢复性;且该剪力墙施工工艺简单,可广泛应用于抗震减灾结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底部加强型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99089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0952796.X

    申请日:2016-11-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2/56 E04B2/6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部加强型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制作方法,属于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的剪力墙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的多层及高层建筑,墙底两角部采用预制的阶梯形钢板箱对称布置,外侧钢板长度从下到上依次减小,呈阶梯形变化。伸入钢筋的一侧采用钢板条焊接在两对侧钢板上,将整体有效拉结。此剪力墙施工较为简便,能有效防止边框柱的纵筋过早屈曲,增强高强钢与高强混凝土的有效粘结,相比于传统做法,其塑性铰区域发展更加充分,可有效改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