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836063B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680041088.9

    申请日:2016-06-27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防止侧壁(18)破损。壳体(10)具有:安装孔(17),在其中安装保持器(60);以及侧壁(18),其将安装孔(17)从两侧封闭。在侧壁(18)上设置有锁定接受部(22)。在保持器(60)的外表面设置有锁定突部(68),锁定突部(68)在插入到安装孔(17)的过程中使侧壁(18)挠曲同时在其上滑动,且当达到与锁定接受部(22)对应的位置时使侧壁(18)的挠曲状态解除并进入到锁定接受部(22)。锁定突部(68)成为与其在侧壁(18)上滑动的方向正交的滑动宽度方向(Y)的两端角部被倒角的形状。

    通信电缆及紧固构件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63602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0920796.8

    申请日:2020-09-04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将通信电缆的阻抗控制在期望范围的技术。双绞电缆具有两条通信线绞合而成的绞合部和该两条通信线被解开绞合的绞合解开部。端子与绞合解开部的顶端部连接。紧固构件具有:筒部,紧固于绞合部中的、绞合解开部侧的端部;和非紧固部,从该筒部向绞合解开部侧延伸,不紧固于双绞电缆。非紧固部具有:对置部,与绞合解开部中的两条通信线对置;和立起部,从该对置部中的、与绞合解开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立起,与该对置部一起将两条通信线的周围包围。

    连接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55861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160795.8

    申请日:2020-03-10

    Inventor: 近藤悠城 陈龙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抑制端子组间的电气不良影响。本公开的连接器(10)具备第一端子组(36)、第二端子组(38)、绝缘性的壳体(30)及导电性的导电部件(60),其中,第一端子组(36)包括排列配置的多个端子(20),第二端子组(38)包括排列配置的多个端子(20),壳体(30)将第一端子组(36)和第二端子组(38)排列并保持成两层,导电部件(60)具有分隔部(62)和一对延伸部(64),分隔部形成为板状,并以将第一端子组(36)与第二端子组(38)之间分隔的方式保持于壳体(30),一对延伸部(64)从分隔部的两侧的侧缘朝向第一端子组(36)侧和第二端子组(38)侧中的任一方延伸。

    连接器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079204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110942240.3

    申请日:2021-08-17

    Abstract: 确保连接器的屏蔽性能。连接器(10)具备内导体(14)和外导体(12)。外导体(12)具有:四个板部(40、41、42),将内导体(14)的外周侧面包围;后板部(44),将外导体(14)的后表面封闭;以及开口部(45),设置于底板部(42)的后方且后板部(44)的前方。内导体(14)具有从开口部(45)向外导体(12)的外侧突出的基板连接部(32)。外导体(12)具有:共用基端部(51),通过折弯部(50)与底板部42的后端相连,向与基板连接部的突出侧相同的一侧突出;和多个分支片(52),在共用基端部(51)的宽度方向排列地从共用基端部(51)的突出端突出。

    通信电缆及紧固构件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636023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010920796.8

    申请日:2020-09-04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将通信电缆的阻抗控制在期望范围的技术。双绞电缆具有两条通信线绞合而成的绞合部和该两条通信线被解开绞合的绞合解开部。端子与绞合解开部的顶端部连接。紧固构件具有:筒部,紧固于绞合部中的、绞合解开部侧的端部;和非紧固部,从该筒部向绞合解开部侧延伸,不紧固于双绞电缆。非紧固部具有:对置部,与绞合解开部中的两条通信线对置;和立起部,从该对置部中的、与绞合解开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立起,与该对置部一起将两条通信线的周围包围。

    连接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836063A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680041088.9

    申请日:2016-06-27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防止侧壁(18)破损。壳体(10)具有:安装孔(17),在其中安装保持器(60);以及侧壁(18),其将安装孔(17)从两侧封闭。在侧壁(18)上设置有锁定接受部(22)。在保持器(60)的外表面设置有锁定突部(68),锁定突部(68)在插入到安装孔(17)的过程中使侧壁(18)挠曲同时在其上滑动,且当达到与锁定接受部(22)对应的位置时使侧壁(18)的挠曲状态解除并进入到锁定接受部(22)。锁定突部(68)成为与其在侧壁(18)上滑动的方向正交的滑动宽度方向(Y)的两端角部被倒角的形状。

    连接器结构体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006202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110819634.X

    申请日:2021-0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结构体,其具备第1壳体、第1屏蔽端子、第2壳体以及第2屏蔽端子,第1屏蔽端子具备第1内导体和第1外导体,第2屏蔽端子具备第2内导体和第2外导体,第1外导体具有通过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而与第2外导体的内周侧嵌合的第1嵌合部、和配置于第2外导体的外部的第1非嵌合部,第2外导体具有通过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而与第1嵌合部的外周侧嵌合的第2嵌合部、和通过将第2嵌合部的一部分切口而使第1嵌合部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部,第1壳体具有通过与从切口部露出的第1嵌合部的露出部抵接而抑制第1屏蔽端子的晃动的抑制晃动部、和通过与设置于第1非嵌合部的矛状部卡止部卡止而使第1屏蔽端子防脱的矛状部。

    连接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079204A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110942240.3

    申请日:2021-08-17

    Abstract: 确保连接器的屏蔽性能。连接器(10)具备内导体(14)和外导体(12)。外导体(12)具有:四个板部(40、41、42),将内导体(14)的外周侧面包围;后板部(44),将外导体(14)的后表面封闭;以及开口部(45),设置于底板部(42)的后方且后板部(44)的前方。内导体(14)具有从开口部(45)向外导体(12)的外侧突出的基板连接部(32)。外导体(12)具有:共用基端部(51),通过折弯部(50)与底板部42的后端相连,向与基板连接部的突出侧相同的一侧突出;和多个分支片(52),在共用基端部(51)的宽度方向排列地从共用基端部(51)的突出端突出。

    连接器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55877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160802.4

    申请日:2020-03-10

    Inventor: 近藤悠城 陈龙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防止端子发生破损的情况,并且防止容易产生端子的脱落的情况。本公开的连接器是安装于电线的端部的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和壳体,壳体具有端子收容部(38),端子收容部(38)形成为包括一对侧壁和前壁(36),一对侧壁沿着端子(20)配置,前壁(36)设置在一对侧壁的前端部之间,端子收容部(38)具有端子收容开口(40),端子收容开口(40)能够供端子(20)从与电线的导出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插入,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具有端子卡定部(42),端子卡定部(42)从侧壁突出形成,形成有端子卡定部(42)的侧壁与前壁(36)被分割。

    杆式连接器
    10.
    发明公开
    杆式连接器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982224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280018322.1

    申请日:2022-03-04

    Abstract: 一种杆式连接器(1),具备:连接器壳体(10),具有第1码配置面(15S 1),与对方连接器(50)嵌合;杆(2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以能从嵌合开始位置转动到嵌合完成位置的方式组装,并且具有在杆(20)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与第1码配置面(15S 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的第2码配置面(26S 1);第1分割码(40A),配置于第1码配置面(15S1);以及第2分割码(40B),配置于第2码配置面(26S 1),第1分割码(40A)和第2分割码(40B)在杆(20)位于嵌合完成位置时相互邻接而构成二维码(4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