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2072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729586.5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抑菌功能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YN4‑2、抑菌剂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株YN4‑2,保藏编号为CGMCCNo.30474。平板对峙实验均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YN4‑2具有广谱抑菌活性,能有效抑制桑科植物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的活性,其中对桑褐斑壳丰孢菌和桑轮纹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制率在88%以上。此外,所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YN4‑2还能抑制家蚕致病菌球孢白僵菌且对家蚕无毒副作用,可以作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控的有效菌株。
-
公开(公告)号:CN108739824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810824448.3
申请日:2018-07-25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IPC: A01N43/653 , A01N43/54 , A01N33/22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桑树褐斑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它包括质量比为5~75:1:0.05~0.5的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复硝酚钠。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将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复硝酚钠按特定的质量比复配,使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复硝酚钠达到对桑树褐斑病病原菌协同增效的作用,本发明复配得到的复配杀菌剂比单剂的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复硝酚钠具有更加优越的防治桑树褐斑病的效果,可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并且该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桑树褐斑病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739824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824448.3
申请日:2018-07-25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IPC: A01N43/653 , A01N43/54 , A01N33/22 , A01P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N43/653 , A01N33/22 , A01N43/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桑树褐斑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它包括质量比为5~75:1:0.05~0.5的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复硝酚钠。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将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复硝酚钠按特定的质量比复配,使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复硝酚钠达到对桑树褐斑病病原菌协同增效的作用,本发明复配得到的复配杀菌剂比单剂的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复硝酚钠具有更加优越的防治桑树褐斑病的效果,可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并且该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桑树褐斑病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16072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480836.X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该组合物的原料包括:丁氟螨酯和天然辣椒碱。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通过丁氟螨酯和天然辣椒碱的协同增效作用,可大大降低复配杀虫组合物的使用浓度,成本更低,且富含植物性活性成分,易于降解,环境污染更小。并且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植食性害螨的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505626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055206.5
申请日:2022-08-30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抗病性鉴定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桑褐斑病抗性的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桑褐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施于待鉴定的桑树叶片的正面和反面后,进行培养,记录培养第15d或第16d叶片的发病情况,统计病害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和相对抗性指数,进行抗性评价;所述培养的环境温度<30℃;所述培养的第0~4d的环境湿度≥90%;所述培养的第4d后的夜间环境湿度为65%~85%。本发明在待鉴定的桑树叶片上喷施桑褐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通过合理设置培养条件,能够使桑褐斑病稳定、快速发病,实现高效率、短周期桑树褐斑病抗性鉴定。此外,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3994942A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1131330.0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养殖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蜂场防治蚂蚁的方法及装置,包括S1:准备一个塑料容器洗净晒干,然后使用剪刀或锥子加热后在塑料容器的瓶身对称开设有十四个通孔;S2:将S1步骤后的塑料容器内放入1:2:2的灭蚁饵料、白糖和蜂蜜混合物;S3:转动S2步骤后的塑料容器,使得对称的通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后放入装置内固定;S4:将经过S3步骤处理后的装置放在蚂蚁窝附近并固定在地面上;通过防雨挡板,使得雨水无法进入塑料容器内与灭蚁饵料接触,导致灭蚁饵料变质失效,同时隔绝阳光与灭蚁饵料直接接触,减少灭蚁饵料的热变质分解失效,同时防雨挡板与防护罩之间的阻隔,使得蚂蚁可以进入而蜜蜂不能进入,保证了灭蚁的同时不会对蜜蜂造成伤害。
-
公开(公告)号:CN11990834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098485.0
申请日:2025-01-22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化天敌昆虫毒性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装置包括底座、试验箱、转筒组、驱动组件和推杆组件;底座上安装有对照箱,对照箱内放置有若干对照管;试验箱通过角度调节机构安装在底座上;试验箱的内侧壁上由上至下间隔安装有若干隔板;转筒组设有若干列,若干列转筒组均转动连接在试验箱内,若干隔板分别安装在相邻两转筒组之间;转筒组上放置有若干试验管;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若干列转筒组;推杆组件安装在试验箱上,用于带动若干试验管沿转筒组外壁移动;其中,转筒组内安装有加热元件,对照箱和试验箱上均安装有通风组件。本发明可在试验管内壁上形成均匀的药膜,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升了试验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85349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237885.7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桑树内生根瘤菌及其应用,根瘤菌(Rhizobium sp)2FG3‑4,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2024年6月3日,保藏编号:CGMCC NO.30851。该菌能对蚕桑的主要病原菌桑褐斑壳丰孢菌、桑茎点霉叶斑病菌、桑轮纹病菌、粉红单端孢、球孢白僵菌、阴沟肠杆菌、寡养黄单胞菌属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不但对桑树主要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同时对家蚕的白僵病病原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蚕桑病原菌的生物防控提供方法和有效菌株。
-
公开(公告)号:CN118415180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505649.2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丁醚脲、腈吡螨酯与天然柠檬烯的杀螨组合物及其应用,组合物含如下质量分数的组分:腈吡螨酯15%~40%、丁醚脲5%~20%、天然柠檬烯5%~10%,余量为农业上可接受的农药助剂,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研究筛选,将丁醚脲、腈吡螨酯与天然柠檬烯按特定的质量比复配,使丁醚脲、腈吡螨酯与天然柠檬烯达到协同增效的优异技术效果,在同等剂量下,本发明复配得到的杀螨组合物比单个的腈吡螨酯和丁醚脲具有更加优越的杀螨效果,可降低复配杀螨组合物的使用浓度,成本更低,环境污染更小,还可有效防控抗性害螨。
-
公开(公告)号:CN104082336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10333604.8
申请日:2014-07-15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配杀螨剂,它由重量百分比1%-50%丁醚脲、1%-60%苯丁锡、1%-40%溴虫腈,剩余量为助剂制成。本发明提供的复配杀螨剂,经过大量实验研究筛选,将丁醚脲、苯丁锡和溴虫腈按特定的质量比复配,使丁醚脲、苯丁锡和溴虫腈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在同等剂量下,本发明复配得到的杀螨剂比单个的丁醚脲和苯丁锡具有更加优越的杀螨效果,可大大降低复配杀螨剂的使用浓度,成本更低,环境污染更小,尤其还可以有效延缓害螨抗药性。本发明提供的复配杀螨剂,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植食性害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对家蚕的安全性高,可用于防治桑园害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