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847155A
公开(公告)日:2006-10-18
申请号:CN200610024783.2
申请日:2006-03-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多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制备尖晶石结构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中间产物,再与锂盐混合后经高温煅烧而成,该正极材料的组成为LiNixCoyMn1-x-yO2(其中0.1≤x≤0.8,0.1≤y≤0.5,0.5≤x+y<1.0)。这样制备的LiNi0.5Co0.2Mn0.3O2粒度分布均匀,在2.8-4.3V/Li电位区间内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57mAh/g,而且循环稳定好,成本比LiCoO2大大降低,适合锂离子电池使用,且与共沉淀法复杂工艺制备的正电极材料性能相当。
-
公开(公告)号:CN1242501C
公开(公告)日:2006-02-15
申请号:CN200310122880.1
申请日:2003-12-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材料及工艺,可以在2.8V-4.8V更大的电位区间内进行充放电。本发明采用的包覆工艺特征在于:将正极起始物质-LiCoO2、LiNi1-xCoxO2、LiMn2O4或其他复合正极材料作为反应物与包覆金属的化合物以及锂化合物一起加入到溶剂中,调节pH值介于6-14之间使金属盐或氧化物水解并吸附在正极材料上,形成类溶胶。然后将此混合物在60-200℃下烘干,再在300-1200℃下焙烧1-30小时,即可得到电化学性能更好的LiMeO2。锂化合物式中Me=Al,Sn,Zn,包覆在正极材料上。克服了已有ZrO2、Al2O3包覆引起材料比容量降低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614801A
公开(公告)日:2005-05-11
申请号:CN200310108524.4
申请日:2003-11-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91 , C01G45/1228 , C01G45/1242 , C01G51/42 , C01G51/50 , C01G53/42 , C01G53/50 , C01P2002/54 , C01P2002/72 , C01P2006/40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用多元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正极材料的组成为LiCoxNiyMn1-x-yO2(其中0.1≤x≤0.6,0.1≤y≤0.5,x+y≤1)。在2.8V~4.4V的充放电位区间首次放电比容量超过160mAh/g,循环50次后比容量仍高于150mAh/g。本发明采用的制备工艺综合了固相法和液相法的优点。首先选用镍、钴、锰化合物为原料,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后与配好的碱溶液混合,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连续搅拌使生成均一的沉淀。然后将此沉淀烘干,与锂化合物按比例混合球磨后在高温下煅烧,再经细化后即得到最终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多元复合正极材料。创新点在于突破了掺杂量的限制。该材料能用作手机电池和电动汽车用锂动力电池等。
-
公开(公告)号:CN1556551A
公开(公告)日:2004-12-22
申请号:CN200310122880.1
申请日:2003-12-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的表面包覆材料及工艺,可以在2.8V-4.8V更大的电位区间内进行充放电。本发明采用的包覆工艺特征在于:将正极起始物质—LiCoO2、LiNi1-xCoxO2、LiMn2O4或其他复合正极材料作为反应物与包覆金属的化合物以及锂化合物一起加入到溶剂中,调节pH值介于6-14之间使金属盐或氧化物水解并吸附在正极材料上,形成类溶胶。然后将此混合物在60-200℃下烘干,再在300-1200℃下焙烧1-30小时,即可得到电化学性能更好的LiMeO2。锂化合物式中Me=Al,Sn,Zn,包覆在正极材料上。克服了已有ZrO2、Al2O3包覆引起材料比容量降低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00372774C
公开(公告)日:2008-03-05
申请号:CN200610024783.2
申请日:2006-03-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多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制备尖晶石结构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中间产物,再与锂盐混合后经高温煅烧而成,该正极材料的组成为LiNixCoyMn1-x-yO2(其中0.1≤x≤0.8,0.1≤y≤0.5,0.5≤x+y<1.0)。这样制备的LiNi0.5Co0.2Mn0.3O2粒度分布均匀,在2.8-4.3V/Li电位区间内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57mAh/g,而且循环稳定好,成本比LiCoO2大大降低,适合锂离子电池使用,且与共沉淀法复杂工艺制备的正电极材料性能相当。
-
公开(公告)号:CN100342570C
公开(公告)日:2007-10-10
申请号:CN200310108524.4
申请日:2003-11-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91 , C01G45/1228 , C01G45/1242 , C01G51/42 , C01G51/50 , C01G53/42 , C01G53/50 , C01P2002/54 , C01P2002/72 , C01P2006/40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用多元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正极材料的组成为LiCoxNiyMn1-x-yO2(其中0.1≤x≤0.6,0.1≤y≤0.5,x+y≤1)。在2.8V~4.4V的充放电位区间首次放电比容量超过160mAh/g,循环50次后比容量仍高于150mAh/g。本发明采用的制备工艺综合了固相法和液相法的优点。首先选用镍、钴、锰化合物为原料,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后与配好的碱溶液混合,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连续搅拌使生成均一的沉淀。然后将此沉淀烘干,与锂化合物按比例混合球磨后在高温下煅烧,再经细化后即得到最终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多元复合正极材料。创新点在于突破了掺杂量的限制。该材料能用作手机电池和电动汽车用锂动力电池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