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540463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1911311102.4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呼出气体检测方法和系统,涉及气体分析技术领域。该基于机器学习的呼出气体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多组传感器阵列中各组传感器阵列对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氮气体的电信号,其中,含氮气体包括氨气、正丙胺、二乙胺和三乙胺;使用气体检测模型对电信号进行分析,确定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氮气体的浓度,其中,气体检测模型为使用多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出的,多组数据中的每组数据均包括电信号和电信号所对应的气体参数标签;根据含氮气体的浓度,作出肾脏疾病诊断结果。本发明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得呼出气体中含氮气体的浓度值,对于人体肾脏疾病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呼出气体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324093A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811301732.9
申请日:2018-11-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传感材料,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和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其中,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吸附在单壁碳纳米管的表面。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传感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该传感材料在有机胺挥发性气体检测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的多个吸电子官能团的强吸电子效应,使其与碳纳米管形成强烈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增加传感材料对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的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752417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811593297.1
申请日:2018-12-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荷转移复合物的检测氯膦酸二乙酯气体和/或沙林毒气的方法,包括步骤:由含N,N二甲基芳香胺结构的第一化合物和含四氰二甲基对苯醌结构的第二化合物在溶剂中通过分子间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得到电荷转移复合物的溶液;将传感材料负载到电极的表面形成传感器件;将传感器件放入含氯膦酸二乙酯气体和/或沙林毒气的氛围中进行检测。本发明通过第一化合物和第二化合物在溶剂中混合形成的电荷转移复合物,具有高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在复合的同时保持了第一化合物和第二化合物自身独立的化学物理特性,可以作为电化学传感的探针来检测沙林毒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沙林毒气的检测灵敏度低,特异性低,手段复杂和成本昂贵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580727B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1811533568.4
申请日:2018-12-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苝四甲酸二酐的检测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的方法,包括步骤:S1,提供以3,4,9,10‑苝四甲酸二酐为主体结构的传感化合物;S2,将所述传感化合物非共价修饰到单壁碳纳米管上形成传感材料;S3,将传感材料负载到电极的表面形成传感器件;S4,将传感器件放入含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的氛围中进行检测。本发明的传感化合物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吸附在单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上,由于传感化合物可以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结合,从而可以将传感化合物的相关电荷转移信号传递给单壁碳纳米管,从而利用单壁碳纳米管在发生电荷转移时能够发生电阻变化的性能而进行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721812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911312497.X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12 , C01B32/1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感器材料及制备方法、传感器及在CO检测中的应用,涉及气敏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金属酞菁化合与碳纳米管的π-π相互作用,使其与碳纳米管形成强烈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从而制备得到基于碳纳米管的传感器材料,使得金属酞菁化合物对一氧化碳的吸附能反应到电学信号的变化中,采用该传感器材料的传感器能够实现对一氧化碳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实现对低浓度一氧化碳的快速检测,从而解决了因自燃引起的煤矿燃烧的预警问题,是一种方便快捷的煤矿预警方式,在煤矿安全预警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580727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533568.4
申请日:2018-12-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苝四甲酸二酐的检测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的方法,包括步骤:S1,提供以3,4,9,10-苝四甲酸二酐为主体结构的传感化合物;S2,将所述传感化合物非共价修饰到单壁碳纳米管上形成传感材料;S3,将传感材料负载到电极的表面形成传感器件;S4,将传感器件放入含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的氛围中进行检测。本发明的传感化合物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吸附在单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上,由于传感化合物可以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结合,从而可以将传感化合物的相关电荷转移信号传递给单壁碳纳米管,从而利用单壁碳纳米管在发生电荷转移时能够发生电阻变化的性能而进行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9752417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811593297.1
申请日:2018-12-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荷转移复合物的检测氯膦酸二乙酯气体和/或沙林毒气的方法,包括步骤:由含N,N二甲基芳香胺结构的第一化合物和含四氰二甲基对苯醌结构的第二化合物在溶剂中通过分子间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得到电荷转移复合物的溶液;将传感材料负载到电极的表面形成传感器件;将传感器件放入含氯膦酸二乙酯气体和/或沙林毒气的氛围中进行检测。本发明通过第一化合物和第二化合物在溶剂中混合形成的电荷转移复合物,具有高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在复合的同时保持了第一化合物和第二化合物自身独立的化学物理特性,可以作为电化学传感的探针来检测沙林毒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沙林毒气的检测灵敏度低,特异性低,手段复杂和成本昂贵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324093B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1811301732.9
申请日:2018-11-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传感材料,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和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其中,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吸附在单壁碳纳米管的表面。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传感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该传感材料在有机胺挥发性气体检测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的多个吸电子官能团的强吸电子效应,使其与碳纳米管形成强烈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增加传感材料对有机胺挥发性气体的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540463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911311102.4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呼出气体检测方法和系统,涉及气体分析技术领域。该基于机器学习的呼出气体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多组传感器阵列中各组传感器阵列对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氮气体的电信号,其中,含氮气体包括氨气、正丙胺、二乙胺和三乙胺;使用气体检测模型对电信号进行分析,确定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氮气体的浓度,其中,气体检测模型为使用多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出的,多组数据中的每组数据均包括电信号和电信号所对应的气体参数标签;根据含氮气体的浓度,作出肾脏疾病诊断结果。本发明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得呼出气体中含氮气体的浓度值,对于人体肾脏疾病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呼出气体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