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87104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1811560725.0
申请日:2018-1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大学
Abstract: 通过狭缝面向外高效辐射,满足对交汇飞行目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宽水平角窄俯仰角单狭 的大范围探测。缝天线,其包括一金属空腔和填充于金属空腔的腔体内的介质层,所述金属空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壁,在第一壁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排布的狭缝,且该金属空腔的一端设有馈电点,另一端的腔体内填充有吸波材料。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天线的制作方法。本发明的天线通过采用单(56)对比文件陈伟强;丁桂甫;黎滨洪.单向宽带毫米波平面缝隙天线的设计与仿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第04期),全文.甘雨辰.基于基片集成脊波导的宽带漏波天线的设计与仿真.真空电子技术.2017,(第03期),全文.
-
公开(公告)号:CN108108740B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1711369674.9
申请日:2017-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6V10/50 , G06V10/40 , G06V40/10 , G06V10/30 , G06V10/56 , G06T5/00 , G06T5/40 , G06T7/11 , G06T7/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毫米波人体图像性别识别方法,其包括:步骤S0,建立主动毫米波人体图像库;步骤S1,采集受检人的主动毫米波人体图像,并对该主动毫米波人体图像进行预处理;步骤S2,对经预处理的主动毫米波人体图像进行分割,获得受检人的躯干主体的分割图像;步骤S3,提取所述分割图像中的性别特征;步骤S4,分别确定所述灰度值直方图、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向量和LBP纹理特征向量的权重;步骤S5,根据所述图像库中的主动毫米波人体图像,绘制性别识别图谱;以及步骤S6,识别出所述步骤S1中采集到的主动毫米波人体图像中受检人的性别。本发明可对海量不同性别人员图像快速分类与筛选,进而便于采取针对性隐私保护措施。
-
公开(公告)号:CN111366792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334240.0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前倾波束的功率测试装置,包括支撑平台,安装于支撑平台上且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X向移动载台、第一升降支架、三角倾斜支架和天线支架,以及安装于支撑平台上且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固定载台、第二升降支架及可切换的激光发射单元和毫米波收发单元,第二升降支架与所述第一升降支架的结构完全相同,天线支架上安装有待测天线,待测天线设置为发射待测毫米波前倾波束。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应的功率测试方法。本发明的基于前倾波束的功率测试装置采用X向移动载台、升降支架和三角倾斜支架,可以精确调节待测天线在X轴、Z轴的位置和前倾角度θ,实现毫米波的前倾波束与毫米波收发单元的精确对准,可测试毫米波前倾波束的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787104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156688.8
申请日:2016-12-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型化、低功耗、长寿命资产追踪终端,包括三维定位装置、远程传输装置、MCU、能量储存装置、能量捕获装置及充电控制电路;MCU设置为控制三维定位装置采集待追踪资产的三维位置信息,并控制远程传输装置将三维位置信息上传至一远程上位机;能量储存装置与MCU连接,设置为给MCU供电;能量捕获装置与能量储存装置连接,设置采集光能并将采集到的光能转换成电能以给能量储存装置充电;充电控制电路与能量储存装置和充电装置连接,设置为采集外部环境光强和能量储存装置电量,并根据外部环境光强和能量储存装置电量控制能量捕获装置进行充电操作。本发明的资产追踪终端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能够实现对资产的远程实时追踪。
-
公开(公告)号:CN102324586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110180076.3
申请日:2011-06-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M10/46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重量比能量密度微能源系统、方法及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组成为:(1)在GaAs电池背表面溅射生长Al薄膜;(2)在Al膜表面溅射沉积氮化镍钴,其通式为ComNi1-mN,式中0<m<1;(3)在氮化镍钴薄膜表面溅射沉积Li1.3Ti1.7Al0.3(PO4)3薄膜;(4)在Li1.3Ti1.7Al0.3(PO4)3薄膜上沉积金属Li薄膜;(5)在Li薄膜表面溅射成膜一层Cu薄膜;(6)溅射(2)-(5)时在Al膜表面用不锈钢掩模板紧贴在露出未覆盖多层膜的Al表面,依次要装能源管理电路和RF模块,用金线连接GaAs电池正极、Li电池阳极、能源管理模块输出端和RF收发模块输出端。提供的高重量比能量密度高达438wh/kg,可连续5天在阴天条件下工作,为物联网节点微型化长时间供电及野外应用提供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2347518B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1110180049.6
申请日:2011-06-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M10/46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体积比能量微能源系统及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由a)用金刚石钻头在玻璃衬底上打孔,孔为两个相对的空心圆台;b)在玻璃衬底正面和背面溅射Al薄膜,Al膜的厚度填满空洞深度,实现双面Al互联;c)在Al背面依次沉积氮化钴镍、LiPON薄膜、Li薄膜和Al薄膜;d)在未覆盖电池多层膜的Al膜表面安装能源管理模块和RF收发模块;e)在玻璃正面Al表面依次沉积n型微晶硅、i型GexSi1-x,0<x<1,p型非晶硅和含3%Al的AZO;f)用Au线连接AZO、Li电池阳极、能源管理模块输出端、RF收发模块输出端。采用方法为溅射沉积方法,制作微能源系统体积比能量密度大于291.9W/L,为物联网节点微型化、便携性、长时供电及野外应用提供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2664437A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1210147694.2
申请日:2012-05-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联网节点及其微型化集成方法,所述物联网节点由5片高效太阳电池、1片聚合物锂离子电池,1片总控制电路板,1块无线发送电路及各类传感器组成。总控制电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无线发送电路采用MCM封装方式叠放互联,每一层通过双列50脚插针header2x50与邻层连接。4片围绕四周的太阳电池与盖于顶部的1片太阳电池并联,白天时对锂电充电,晚上由锂离子电池对无线发送电路供电,保证节点长寿命。特色在于:1、体积仅为18cm3,体积功率密度高达20.5Wh/l;2、长寿命,按照每小时发送1次数据计算,连续28天阴天可正常工作;3、总控制电路功耗低,工作电流24μA,静态电流小于1μA;4、无遮挡传输距离为700m。为未来抛撒式微型化物联网提供了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02347518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110180049.6
申请日:2011-06-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M10/46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体积比能量微能源系统及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由a)用金刚石钻头在玻璃衬底上打孔,孔为两个相对的空心圆台;b)在玻璃衬底正面和背面溅射Al薄膜,Al膜的厚度填满空洞深度,实现双面Al互联;c)在Al背面依次沉积氮化钴镍、LiPON薄膜、Li薄膜和Al薄膜;d)在未覆盖电池多层膜的Al膜表面安装能源管理模块和RF收发模块;e)在玻璃正面Al表面依次沉积n型微晶硅、i型GexSi1-x,0<x<1,p型非晶硅和含3%Al的AZO;f)用Au线连接AZO、Li电池阳极、能源管理模块输出端、RF收发模块输出端。采用方法为溅射沉积方法,制作微能源系统体积比能量密度大于291.9W/L,为物联网节点微型化、便携性、长时供电及野外应用提供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2290595A
公开(公告)日:2011-12-21
申请号:CN201110180043.9
申请日:2011-06-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M10/0525 , H01M4/136 , H01M4/58 , H01M4/1397 , H01M10/058 , H01M10/05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固态高循环寿命薄膜锂电池及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薄膜锂电池组成为:①在玻璃衬底表面溅射一层Al薄膜;②在Al薄膜表面溅射沉积一层氮化镍钴薄膜,作为阳极薄膜,氮化镍钴薄膜的组成通式为ComNi1-mN(0<m<1);③在氮化镍钴薄膜的表面溅射沉积组成通式为Li1+xMxTi(PO4)3薄膜(0<x<2),M为Al、Sc、Y、Fe或Cr;④在Li1+MxTi(PO4)3薄膜上沉积一层金属锂薄膜;⑤在Li薄膜沉积Ni薄膜作为阴极集电极;⑥在Li薄膜表面覆盖封装后,且分别在阴极和阳极集电极处引出Au处。且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不需要高温退火过程,电池按国标测定充放电循环次数达1500次,且保持电池容量80%,且可通过沉积多层膜方法实现高电压输出,在微能源、传感器以及网络方面有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625558B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0910056429.1
申请日:2009-08-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5B19/05 , H02J7/00 , H01M8/04 , H01L31/042 , H01L31/072 , H01L31/0304 , H01M8/10 , H01M10/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再生燃料电池的野外应急可再生能源管理系统及其实施方法,由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蓄电池、储氢瓶、水罐、逆变器、负载、可编程逻辑能源控制单元和无线收发模块等单元互相连接组成。通过可编程逻辑能源控制中心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利用,系统电力不足时通过GPRS向指挥中心发送信号;该系统具有智能化、长时间供电、无人值守等特点,使管理系统的总体能量转换效率高于10%。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