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热流体密闭取样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030349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179352.3

    申请日:2023-09-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热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地热流体密闭取样装置,包括:取样壳体,取样壳体内设置有固定塞、取样塞和封堵塞,取样塞与封堵塞之间设置有第一储样腔,第一储样腔通过进样组件与外界连通;固定塞与取样塞之间设置有第一置换腔;封堵塞内设置有稳压组件和转移组件,稳压组件和转移组件分别与第一储样腔连通;储样壳体,储样壳体内设置有第二储样腔和第二置换腔,第二储样腔与转移组件连通,第二置换腔与外界连通。本发明使用方便,可重复利用,能实现地热流体从地下到地上的密封取样过程,避免了地热流体露天取样过程中环境变化导致的流体性质改变,提高了流体样本的品质,使得流体样本的参数更有参考性,便于地热能的勘探和利用。

    一种地热流体密闭取样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30349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179352.3

    申请日:2023-09-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热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地热流体密闭取样装置,包括:取样壳体,取样壳体内设置有固定塞、取样塞和封堵塞,取样塞与封堵塞之间设置有第一储样腔,第一储样腔通过进样组件与外界连通;固定塞与取样塞之间设置有第一置换腔;封堵塞内设置有稳压组件和转移组件,稳压组件和转移组件分别与第一储样腔连通;储样壳体,储样壳体内设置有第二储样腔和第二置换腔,第二储样腔与转移组件连通,第二置换腔与外界连通。本发明使用方便,可重复利用,能实现地热流体从地下到地上的密封取样过程,避免了地热流体露天取样过程中环境变化导致的流体性质改变,提高了流体样本的品质,使得流体样本的参数更有参考性,便于地热能的勘探和利用。

    超临界CO2闭环开采完整储层干热岩及碳封存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07121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311249733.4

    申请日:2023-09-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超临界CO2闭环开采完整储层干热岩及碳封存的方法,涉及干热岩资源开采技术领域。布置CO2注入井,并在注入井周围等间距布置四个抽采井,同时在注入井和抽采井之间布置多个交错设置的水平井;在注入井水平段利用超临界CO2作为压裂液并混合支撑剂进行双向分段压裂,使CO2注入井与抽采井间形成沟通有效的人工裂缝通道网络;利用CO2注入井水平井流经高温干热岩储层裂缝吸收热量,通过抽采井输送到地面传热管路进入发电装置发电,换热完成后降温的CO2气体重新泵入到注入井,实现循环采热利用;其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压裂后使用支撑剂减小裂缝闭合,支撑剂内部包裹生石灰,更加有效地将干热岩采热和CO2地质封存相结合。

    一种可追踪裂缝扩展路径的干热岩压裂实验机及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80679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234325.5

    申请日:2023-03-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追踪裂缝扩展路径的干热岩压裂实验机及实验方法,实验机包括模块地应力装置、压裂液泵注装置、水力裂缝追踪装置、声发射装置和控制装置,模拟地应力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圆形压块,围压容器、固定台面,固定台面位于装置主体的密闭空间底部,围压容器座设于固定台面上,圆形压块位于围压容器上方,标准岩石试样放置围压容器内部,固定台面与圆形压块之间。压裂液泵注装置包括三组泵注系统。水力裂缝追踪装置包括储液罐和灌模硅注入泵,容器内装有灌模硅胶。本发明可模拟标准干热岩岩心在不同地质和工程参数条件下的压裂过程,并可通过泵注的灌模硅胶实现对水力裂缝的追踪。

    微地震事件的类型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616659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236875.2

    申请日:2022-1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地震事件的类型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涉及地质勘测的技术领域,包括:获取目标工区的模板信号特征集合和在目标工区内采集的地震监测数据;模板信号特征集合中的每个模板信号特征携带有干湿事件类型标签;提取地震监测数据中每个微地震事件的信号特征;从模板信号特征集合中确定与目标微地震事件的信号特征相匹配的目标模板信号特征;基于目标模板信号特征的干湿事件类型标签确定目标微地震事件的干湿事件类型。该方法利用模板信号特征集合对地震监测数据中的每个微地震事件进行干湿事件类型的确定,从介质性质与波动本质出发,保证了干湿事件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提升了基于分类结果所确定的储层改造体积的准确度。

    一种室内干热岩循环取热模拟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4744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403250.5

    申请日:2023-1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内干热岩循环取热模拟实验方法,首先在岩石试样中制造贯穿试样的人工裂缝模拟干热岩热储层中的水力裂缝,以不同流量向已压裂的试样中持续注入工质,使工质沿从注入端沿压开的水力裂缝溢出试样直至注入稳定,对工质循环条件下试样中新产生的损伤和破裂进行监测,进而对室内干热岩循环取热模拟实验工质泄露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对试样中出现损伤部位进行CT扫描和SEM测试,揭示循环注入参数、岩石微观损伤、工质泄露量之间的关系。本发明模拟干热岩水力压裂后单井原位强制循环换热过程并对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对于减少工质泄露,增强干热岩循环换热系统可持续性具有积极意义,填补了室内干热岩循环取热评价技术方面的空白。

    超临界CO2闭环开采完整储层干热岩及碳封存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0712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249733.4

    申请日:2023-09-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超临界CO2闭环开采完整储层干热岩及碳封存的方法,涉及干热岩资源开采技术领域。布置CO2注入井,并在注入井周围等间距布置四个抽采井,同时在注入井和抽采井之间布置多个交错设置的水平井;在注入井水平段利用超临界CO2作为压裂液并混合支撑剂进行双向分段压裂,使CO2注入井与抽采井间形成沟通有效的人工裂缝通道网络;利用CO2注入井水平井流经高温干热岩储层裂缝吸收热量,通过抽采井输送到地面传热管路进入发电装置发电,换热完成后降温的CO2气体重新泵入到注入井,实现循环采热利用;其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压裂后使用支撑剂减小裂缝闭合,支撑剂内部包裹生石灰,更加有效地将干热岩采热和CO2地质封存相结合。

    一种用于充填断层注浆加固与堵水的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16408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930186.X

    申请日:2023-07-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充填断层注浆加固与堵水的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注浆加固组件,包括若干注浆锚杆,注浆锚杆出浆端伸入断层内且位于隧道掘进方向上方,注浆锚杆出浆端周向设置有多个出浆口,注浆锚杆出浆端出浆形成结固体,若干结固体形成加固层;锚索组件,穿过断层内的加固层,且与断层两侧岩体固定;隔水层,通过注浆锚杆注射在加固层内;管棚组件,固定在隧道内壁,管棚组件用于分隔隧道内和加固层。本发明能够实现提高对断层的加固效果和隔水效果,同时降低施工成本。

    一种低渗油藏CO2地质封存单井注入参数优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20808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91417.X

    申请日:2023-0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渗油藏CO2地质封存单井注入参数优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阶梯升流量间歇式注入;S2、恒流量连续注入;S3、恒流量间歇式注入;S4、阶梯降流量间歇式注入;并通过微地震配合邻井应力监测为注入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具体的,通过步骤S1的实施,为地质封存过程中CO2运移提供初始通道,同时结合监测结果的反馈,依据评价标准优选出主要注入阶段——步骤S2、S3的注入流量;最后通过步骤S4逐步实现注入井区域封存潜力。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低渗油藏CO2地质封存单井注入参数优选方法,可实现在防止注入层岩石破裂进而诱发CO2泄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储层CO2的封存能力,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实际意义。

    一种室内干热岩循环取热模拟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47449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11403250.5

    申请日:2023-1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内干热岩循环取热模拟实验方法,首先在岩石试样中制造贯穿试样的人工裂缝模拟干热岩热储层中的水力裂缝,以不同流量向已压裂的试样中持续注入工质,使工质沿从注入端沿压开的水力裂缝溢出试样直至注入稳定,对工质循环条件下试样中新产生的损伤和破裂进行监测,进而对室内干热岩循环取热模拟实验工质泄露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对试样中出现损伤部位进行CT扫描和SEM测试,揭示循环注入参数、岩石微观损伤、工质泄露量之间的关系。本发明模拟干热岩水力压裂后单井原位强制循环换热过程并对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对于减少工质泄露,增强干热岩循环换热系统可持续性具有积极意义,填补了室内干热岩循环取热评价技术方面的空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