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075661A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611024553.6
申请日:2016-11-14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3/158 , H02M1/088 , H02M2001/0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新型的集成双输出Buck变换器,是由传统双输出Buck电路改进而来,所述新型双输出Buck电路,是由直流电源Vin的“+”端与MOS管S1的漏极以及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1的正极以及负载R1的一端相连;MOS管S1的源极与MOS管S2的漏极以及电感L2的一端相连;MOS管S2的源极和输出滤波电容C1的负极、负载R1的另一端以及MOS管S3的漏极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2的正极以及负载R2的一端相连;直流电源Vin的“-”端与MOS管S3的源极、输出滤波电容C2的负极以及负载R2的另一端相连;其特征在于,与传统的双输出Buck电路相比,电路中开关管数量减少至三个,各个输出之间无需独立的控制电路,节约了电路成本,有利于电路的控制集成。
-
公开(公告)号:CN108270358A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611270708.4
申请日:2016-12-3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3/33576 , H02M3/155 , H02M2001/0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带有耦合电感的双输出Buck变换器,该变换器采用基于脉冲序列(pulse train,PT)的控制方法,是由传统双输出Buck电路改进而来,所述带有耦合电感的改进型双输出Buck电路,是由直流电源Vin的“+”端与MOS管S1的漏极相连;MOS管S1的源极与MOS管S2的漏极以及耦合电感原边La一端相连;耦合电感原边La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1正极和负载R1的一端相连;直流电源Vin的“-”端与MOS管S2的源极、电容C1的负极以及负载R1的另一端相连;耦合电感副边Lb的一端与MOS管S3的漏极相连;MOS管S3的源极与二极管D正极相连;二极管D负极与输出滤波电容C2正极以及负载R2的一端相连;输出滤波电容C2负极和负载R2的另一端与耦合电感副边Lb的另一端相连;控制电路采用基于脉冲序列控制的控制策略。其特征在于,与传统的双输出Buck电路相比,电路中开关管数量减少至三个,简化了控制电路,节约了电路成本,控制方法简单且控制效果理想。
-
公开(公告)号:CN108075660A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610981633.4
申请日:2016-11-08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基于脉冲序列(pulse train,PT)控制的新型双输出Buck变换器,是由新型双输出Buck电路、控制电路组成,所述的基于PT控制的新型双输出Buck电路,是由直流电源E的“+”端与MOS管S1的漏极、电阻R1的一端以及输出滤波电容C1一端相连;MOS管S1的源极与电感L1一端以及MOS管S3的漏极相连;负载R1的另一端和电感L1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1的另一端相连;MOS管S3的源极与MOS管S2的漏极以及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正极以及负载R2的一端相连;直流电源E的“-”端与MOS管S2的源极、电容C2的负极以及负载R2的另一端相连;控制电路采用基于脉冲序列控制的控制策略;其特征在于,与传统的双输出Buck电路相比,电路中开关管数量减少至三个,简化了控制电路,节约了电路成本,控制方法简单且控制效果理想,抗干扰能力强。
-
公开(公告)号:CN103617461A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310663379.X
申请日:2013-12-1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电站发电功率预测的方法,其技术方案是根据待预测日的天气预报情况,从往年的数据中确定五个与待预测日相似度最高的历史日作为相似日,将这五个相似日中待预测时间点前的8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将待预测时间点前已测的光照强度以及温度等作为输入数据,通过加权支持向量机计算获得所要预测时间点的预测功率。本发明利用相似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相似日的确定方法,采用加权支持向量机的对光伏系统短期功率预测,解决了纯粹利用相似日方法预测时没有自学习能力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633938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310664532.0
申请日:2013-12-1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H02S50/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阵列故障定位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先测量不同光照强度以及温度下的电压和电流的读数,将这些数据作为程序的训练样本,并用来训练高斯算法,再将测量的电压和电流数据作为测试程序的输入数据,然后根据以前训练的情况以及输入的数据判断出现故障的光伏组件的位置。本发明可以很好的预测光伏阵列中出现故障的光伏组件的位置,解决了模糊控制需要的模糊规则及对样本数量要求比较高而导致运营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最优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645768A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310663299.4
申请日:2013-12-1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G05F1/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在恒压法和扰动观察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恒压法和扰动观察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在远离最大功率点时,采用较大的扰动步长以提高跟踪速度;而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时采用较小的扰动步长,有效地减小了光伏阵列在最大功率点处的功率振荡。本发明解决了原有扰动观测法跟踪速度和功率振荡之间的矛盾,也解决了恒压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5725453U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20503904.0
申请日:2016-05-2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改进型无低频波动Boost变换器,包括改进型Boost变换器和PT控制电路。所述改进型Boost变换器是由传统Boost变换器拓扑演变而来,直流电源E的正极和电感L1以及电感L2的一端互相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MOS管Q的漏极、无极性电容C0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阳极互相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无极性电容C0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2的阳极互相连接;二极管D1和D2的阴极、输出滤波电容C正极和负载R的一端互相连接;直流电源E的负极、MOS管Q的源极、输出滤波电容C负极和负载R的另一端互相连接;所述PT控制电路是由比较器、D触发器、与门1#、与门2#、或门和驱动电路依次相连组成。所述的改进型Boost变换器运行在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时能消除输出电压的低频波动。
-
公开(公告)号:CN212114790U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20601334.5
申请日:2020-04-21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有源电力滤波器,包括依次连接的两相坐标系变换模块(204)、低通滤波器(205)、三相坐标系变换模块(206)、减法器(213)、PR控制器模块(214)、PWM模块(207)、IGBT驱动电路(209)、功率单元(210)和APF模块(215),其中,PWM模块输入端与PR控制器模块输出端相连,APF模块输出端通过电抗器(211)与电网的一根母线相连。本实用新型无需额外的传感器来获取滤波电容电压,电流回路稳定性高,能够提高谐波电流检测精度,降低检测失真,提高谐波电流补偿效果,解决APF的谐波共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6850672U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720012543.4
申请日:2017-01-05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新型单开关直流高增益Boost变换器,是由连个电压升举单元级联而成。所述的单开关直流高增益Boost变换器,是由直流电源Uin的“+”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2的一端、滤波电容C1的阳极和二极管D1的阳极。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阴极和和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与MOS管的漏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阴极与电感L3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与电感L3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连接着滤波电容C3的阳极、电感L4的一端和二极管D3的阳极,电感L4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阴极好和MOS管的漏极相连。电感L5一端连接D3的阴极,另一端连接C4的阳极和二极管D4的阳极,D4的阴极连接电容C5的阳极和电阻R的一端。电源Uin的“-”端连接滤波电容C1的阴极、MOS管的源极、滤波电容C3的负极、C5的阴极和电阻R。其特征在于两个电压升举单元采用一个MOS管开关管,另外,电压升举单元中加入小滤波电感,可以抑制尖峰电流。输入电流的纹波小和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低,电感电流一直处于连续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205622515U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620438986.5
申请日:2016-05-13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H02M3/15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改进型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是由并联Buck电路、支路电容和控制电路组成,所述并联Buck电路,是由直流电源E的“+”端与MOS管Q1和Q2的漏极相连;MOS管Q1的源极和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电感L1的一端相连;MOS管Q2的源极和二极管D2的阴极以及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1和L2的另一端和电容C的正极以及负载R的一端相连;直流电源E的“‑”端与二极管D1和D2的阳极、电容C的负极以及负载R的另一端相连;其特征在于MOS管Q1和Q2源极之间接有支路电容,能够有效实现自主均流功能,同时简化了控制电路,节约控制电路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