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57321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110418999.8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B01D35/143 , B01D29/01 , B01D29/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密闭过滤器堵塞自动检测报警方法及其装置,是为自动检测和报警高压密闭过滤器的堵塞状况而设计的,即在高压密闭过滤器出、入通道分别设置与核心控制器连接的出、入口压力检测仪和入口质量流量计,在核心控制器上使用“实验经验设定堵塞报警阈值模式”或“达西公式计算堵塞报警阈值模式”确定堵塞报警阈值,根据实际测量数据由核心控制器计算出过滤器入口与出口间的压差值并与堵塞报警阈值比较,实现过滤器发生严重堵塞时报警器能实时地鸣声报警,提示钻井技术人员检修,为控压钻井节流管汇和其他高压油气输送管线的作业安全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3157321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110418999.8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B01D35/143 , B01D29/01 , B01D29/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密闭过滤器堵塞自动检测报警方法,是为自动检测和报警高压密闭过滤器的堵塞状况而设计的,即在高压密闭过滤器出、入通道分别设置与核心控制器连接的出、入口压力检测仪和入口质量流量计,在核心控制器上使用“实验经验设定堵塞报警阈值模式”或“达西公式计算堵塞报警阈值模式”确定堵塞报警阈值,根据实际测量数据由核心控制器计算出过滤器入口与出口间的压差值并与堵塞报警阈值比较,实现过滤器发生严重堵塞时报警器能实时地鸣声报警,提示钻井技术人员检修,为控压钻井节流管汇和其他高压油气输送管线的作业安全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6840959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95360.8
申请日:2017-02-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作液沉降稳定性的确定系统和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样品杯、加热套、密度测试组件、连接盖和压力管接头,其中,样品杯设置于加热套的内部,且在样品杯的上端开口处设有连接盖;振动元件和振动传感器相连,且振动元件穿过连接盖伸入样品杯内;压力管接头穿过连接盖,且压力管接头的一端与样品杯相连,另一端与气瓶相连。通过该系统,可以使得工作液在高压环境下加热至预设温度,测试在预设温度下的工作液密度,进而根据密度的变化确定工作液沉降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方法不能较准确地对井筒工作液在高温条件下的沉降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2526999U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120523962.7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B01D35/143 , B01D29/00 , B01D29/6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密闭过滤器堵塞自动检测报警装置,是为自动检测和报警高压密闭过滤器的严重堵塞状况而设计的,即在高压密闭过滤器出、入通道分别设置与核心控制器连接的出、入口压力检测仪和入口质量流量计,在核心控制器上使用“实验经验设定堵塞报警阈值模式”或“达西公式计算堵塞报警阈值模式”确定堵塞报警阈值,根据实际测量数据由核心控制器计算出过滤器入口与出口间的压差值并与堵塞报警阈值比较,实现过滤器发生严重堵塞时报警器实时地鸣声报警,提示钻井技术人员检修,为控压钻井节流管汇和其他高压油气输送管线的作业安全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206557042U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申请号:CN201720159064.5
申请日:2017-02-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作液沉降稳定性的确定系统,其中,该系统包括:样品杯、加热套、密度测试组件、连接盖和压力管接头,其中,样品杯设置于加热套的内部,且在样品杯的上端开口处设有连接盖;振动元件和振动传感器相连,且振动元件穿过连接盖伸入样品杯内;压力管接头穿过连接盖,且压力管接头的一端与样品杯相连,另一端与气瓶相连。通过该系统,可以使得工作液在高压环境下加热至预设温度,测试在预设温度下的工作液密度,进而根据密度的变化确定工作液沉降稳定性。解决了现有装置不能较准确地对井筒工作液在高温条件下的沉降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的技术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