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基座位置调节装置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791996U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20548339.X

    申请日:2016-06-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机基座位置调节装置,包括一固定底座和设置于固定底座上的移动调节机构;固定底座至少由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道杆构成;移动调节机构包括跨设于两个所述滑道杆之间的辅助移动杆组,所述辅助移动杆组上跨设有主动移动杆组,电机基座固定设置在所述主动移动杆组上;移动调节机构还包括一驱动各移动杆组移移动的驱动结构;驱动结构包括丝杠,丝杠上套设有螺块,丝杠的另一端固定套设于一离合器的一端中,离合器的另一端设置一转轴,转轴上固定设有调节齿轮,驱动结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固定底座上的调节齿条。该电机基座位置调节装置操作简单、节约作业时间,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油田用套管液压悬挂器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778648U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20581558.8

    申请日:2016-06-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田用套管液压悬挂器。插入管总成:上部连接钻杆柱,下部连接悬挂器主体。悬挂器主体:上部连接插入管总成,下部连接下接头,外侧配合双向卡瓦、液缸套、活塞、密封圈、限位套、自锁总成等。双向卡牙:同液缸套及弹簧配合,完成对套管柱的双向锚定。液缸套:内部同活塞配合,下部与自锁总成配合,在液压作用下完成套管柱的液压锚定。限位套:安装在活塞底部及下接头上部,限制活塞运动。大胶塞:插入到插入管总成底部,用大胶塞剪钉挂住,小胶塞碰压后剪断剪钉同大胶塞一同下移到碰压阀上。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使用简易悬挂器施工中出现的繁琐问题。

    封隔器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445539U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20147078.0

    申请日:2016-02-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封隔器,其包括:能与外部管柱相连接的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内的内腔和设置于所述本体侧壁上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内腔相连通;轴向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至少两个封堵机构,所述封堵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侧壁上的开孔、套设于所述本体侧壁上且覆盖所述开孔的膨胀体和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内腔中的止挡件;所述封堵机构至少具有非封堵状态和封堵状态,在所述非封堵状态下,高压流体能通过所述开孔向所述膨胀体施加作用力;在所述封堵状态下,所述开孔被所述止挡件密封。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提供一种密封效果更强的封隔器的目的。

    湿蒸汽干度监测装置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794130U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220159607.0

    申请日:2012-04-13

    Abstract: 一种湿蒸汽干度监测装置,设置于一湿蒸汽主管道上,包括汽液分离器、气体流量计及液相流量计;所述汽液分离器设有分离腔,分离腔上设有进汽口、排汽口及排液口;一进汽管的第一端与湿蒸汽主管道连通,其第二端经由进汽口穿设至分离腔内部并与一竖直通道连接,该竖直通道顶部设置有旋流臂,旋流臂设有多片扇叶且能够绕其竖直方向的中心轴旋转,竖直通道的出口与旋流臂对应设置;一排汽管及一排液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排汽口及排液口连接,而第二端分别与湿蒸汽主管道连通;气体流量计设置于排汽管上,液相流量计设置于排液管上。本实用新型能够将采样的蒸汽进行高效分离,结合分相测量,实现湿蒸汽干度的准确测量,从而指导油田注汽生产。

    一种脉动冲击式冲砂笔尖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693954U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20306534.6

    申请日:2017-03-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脉动冲击式冲砂笔尖,包括本体、活塞、笔尖、弹簧、连接筒和端盖,本体呈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本体侧壁上凹设形成有泄压槽且其下端覆设有端盖;活塞位于本体内部且能沿管状结构的轴向上下往复滑动,活塞上形成有进液通道;笔尖上设有多个冲砂通道,笔尖上端通过连接筒连接于活塞下端,连接筒筒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笔尖下端穿过端盖伸出至本体外部,弹簧套设在连接筒和笔尖上且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活塞下端和端盖。本实用新型提供在冲砂液的压力和弹簧自身回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活塞在本体的内部上下往复运动,带动笔尖上下往复运动,驱动笔尖间歇性的冲击砂面,无需使用较多的冲砂液即能实现对砂面的有效冲击,提高冲砂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