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679308B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1910990954.4
申请日:2019-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前脱乙烷前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使用Pd‑Ni‑Cu加氢催化剂,将前脱乙烷前加氢工艺中的塔顶流出物进入加氢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以脱除其中的炔烃。反应条件:入口温度50℃~100℃,反应压力3.0~4.5MPa,反应体积空速5000~20000h‑1;优选的加氢条件为:入口温度60℃~95℃,反应压力2.8~3.8MPa,体积空速8000~15000h‑1。催化剂载体为氧化铝或主要是氧化铝,并具有双峰孔分布结构。催化剂至少含有Pd、Ni、Cu,其中Pd和Ni以微乳液和溶液两种方式负载,Cu是以微乳液方式负载。其中,微乳液负载的Ni,Cu,Pd主要分布在载体的大孔中。该催化剂具有较低的还原温度,“绿油”生成量低,催化性能及抗结焦性能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2939717B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1911176874.1
申请日:2019-11-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轻烃裂解碳二馏分选择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使用Pd‑Ga‑Ni‑Cu加氢催化剂,将轻烃裂解馏分中碳二组分进行选择性加氢,加氢工艺为三段串联绝热除炔或两段串联绝热除炔。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反应器入口温度50℃~100℃,反应压力1.5~4.5MPa,反应体积空速5000~20000h‑1;优选的加氢条件为:入口温度60℃~95℃,反应压力2.8~3.8MPa,体积空速8000~15000h‑1。催化剂载体为氧化铝或主要是氧化铝,并具有双峰孔分布结构。催化剂至少含有Pd、Ga、Ni、Cu,其中Pd以微乳液和溶液两种方式负载,Ni、Cu是以微乳液方式负载,Ga以溶液方式负载。其中,微乳液负载的Ni、Cu、Pd主要分布在载体的大孔中。该催化剂具有较低的还原温度,“绿油”生成量低,催化性能及抗结焦性能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293971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911176874.1
申请日:2019-11-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轻烃裂解碳二馏分选择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使用Pd‑Ga‑Ni‑Cu加氢催化剂,将轻烃裂解馏分中碳二组分进行选择性加氢,加氢工艺为三段串联绝热除炔或两段串联绝热除炔。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反应器入口温度50℃~100℃,反应压力1.5~4.5MPa,反应体积空速5000~20000h‑1;优选的加氢条件为:入口温度60℃~95℃,反应压力2.8~3.8MPa,体积空速8000~15000h‑1。催化剂载体为氧化铝或主要是氧化铝,并具有双峰孔分布结构。催化剂至少含有Pd、Ga、Ni、Cu,其中Pd以微乳液和溶液两种方式负载,Ni、Cu是以微乳液方式负载,Ga以溶液方式负载。其中,微乳液负载的Ni、Cu、Pd主要分布在载体的大孔中。该催化剂具有较低的还原温度,“绿油”生成量低,催化性能及抗结焦性能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2679308A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910990954.4
申请日:2019-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前脱乙烷前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使用Pd‑Ni‑Cu加氢催化剂,将前脱乙烷前加氢工艺中的塔顶流出物进入加氢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以脱除其中的炔烃。反应条件:入口温度50℃~100℃,反应压力3.0~4.5MPa,反应体积空速5000~20000h‑1;优选的加氢条件为:入口温度60℃~95℃,反应压力2.8~3.8MPa,体积空速8000~15000h‑1。催化剂载体为氧化铝或主要是氧化铝,并具有双峰孔分布结构。催化剂至少含有Pd、Ni、Cu,其中Pd和Ni以微乳液和溶液两种方式负载,Cu是以微乳液方式负载。其中,微乳液负载的Ni,Cu,Pd主要分布在载体的大孔中。该催化剂具有较低的还原温度,“绿油”生成量低,催化性能及抗结焦性能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206372829U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621425840.3
申请日:2016-12-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搅拌釜。该搅拌釜包括:螺带搅拌釜本体,该螺带搅拌釜本体包括搅拌轴、设置在搅拌轴底端的轴承组件以及出料口,其中,轴承组件包括:支撑轴、轴承座以及固定支架,支撑轴与搅拌轴的底端连接,轴承座围绕支撑轴设置,用于安装支撑轴,固定支架垂直于搅拌轴设置,且固定支架的一端与轴承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螺带搅拌釜本体的内壁相抵接。通过对设置在搅拌轴底端的轴承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将原来的轴承组件中轴向可调球头改进为实心的支撑轴,并将向下的固定支架改进为垂直于搅拌轴设置,使得固定支架之间的物料通道相应变宽而不易积料,减少了物料热熔现象,从而减少了对生产连续性的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