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簧式微小颗粒冲击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38902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1811292183.3

    申请日:2018-1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拉簧式微小颗粒冲击实验装置,属于冲蚀磨损技术领域。本发明可以发射单个颗粒冲击靶体表面,并使用高速摄像机捕捉颗粒的动态过程;能够有效的调节颗粒的冲击速度、冲击角度和方位角度,实现研究变量可控,最终得到冲击角度、方位角度、冲击速度等冲击参数对颗粒反弹行为和冲蚀凹坑的影响。实验发现:硬质角型颗粒的冲击角度和方位角度决定了冲击后颗粒反弹的旋转方向,包括前旋旋转和后旋旋转,旋转方向不同对应的冲蚀磨损机理不同;硬质角型颗粒的冲击速度决定了冲击后靶体表面所留下的凹坑大小,速度越大凹坑越大,造成的冲蚀磨损越严重,但冲击速度基本不影响凹坑的轮廓形状。

    一种潮流能发电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340036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292224.9

    申请日:2018-1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潮流能发电装置。包括导流罩、导流叶轮、网罩、连接板、滑块、滑块支撑台、角接触球轴承、发电机定子、旋转叶轮、电机支撑架、主动轮、从动轮等,海流方向反向时,导流叶轮上的第一叶片、旋转叶轮上的第二叶片均旋转180度,使得装置可应对双向来流,实现双向高效获能;第一叶片、第二叶片的旋转极限处均设有卡位弹珠,避免叶片转向后出现大幅度的震动;该装置实现了无轴式潮流能发电,导流叶轮和旋转叶轮均为中空结构,可使海洋生物从中通过,以免受到叶片的伤害,导流罩两侧均安装有网罩,网罩可避免大型生物进入装置,既可保护海洋生物,又可防止海洋生物对装置造成破坏。

    一种具有环形流道的双端面机械密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120269A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710550226.2

    申请日:2017-07-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0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环形流道的双端面机械密封装置。包括外壳、连接环、封盖、静环座、静环、动环、弯曲流道装置、动环座、动环座支撑、弹簧、辅助密封圈、轴套,所述轴套与转轴过盈配合,所述动环安装在动环座上,所述动环座通过弹簧与动环座支撑连接,所述动环的右端与静环的左端紧密贴合,所述静环安装在静环座上,所述弯曲流道装置置于静环座内,所述封盖、静环座、弯曲流道装置之间围成环状空间,所述封盖、弯曲流道装置、轴套之间围成环形沟槽。有益效果:在静环座内加装弯曲流道装置,使海水中的固体颗粒随环流而流动,可阻止固体颗粒进入泵内,加快了热量交换速度。

    一种分层注水用水力驱动螺杆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194715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817775.7

    申请日:2016-09-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107 E21B43/20 F04C1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层注水用水力驱动螺杆泵系统,涉及石油装备技术领域,该水力驱动螺杆泵系统的单螺杆马达转子与马达出口传动轴总成通过马达出口万向轴总成相连接,马达出口传动轴壳体与交叉水管下端的内接头相连接,交叉水管与油管通过上接头相连接,进而保证单螺杆马达转子上产生的自下向上的轴向水力载荷经马达出口传动轴总成和马达出口万向轴总成传递到油管,可以有效避免马达入口万向轴总成承受单螺杆马达转子上的轴向水力载荷,保证马达入口万向轴总成仅用于传递单螺杆马达转子输出的扭矩,降低了马达入口万向轴总成的设计难度,提高了马达入口万向轴总成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了分层注水用水力驱动螺杆泵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一种叶导轮全压紧式多相混抽泵轴向力平衡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179326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492344.3

    申请日:2015-08-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工程中的井下机械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叶导轮全压紧式多相混抽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其特征是:结合了平衡管加平衡鼓的平衡原理,在有限空间内极大的提高了平衡轴向力的效果,剩余轴向力由轴承平衡,平衡鼓与平衡套二构成间隙流道且两者之间的轴向间隙为入口小、出口大,防止被流经间隙的砂子阻塞,平衡鼓套二与外泵壳相连,平衡鼓套一、平衡鼓套二、内泵壳和外泵壳构成环形流道,环形流道与间隙流道通过平衡鼓套二的径向通孔相连,将平衡鼓后腔和泵入口连通,保证分流经过平衡鼓的流体可以环通流动。

    海上油井大尺寸套管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996103A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210531658.6

    申请日:2012-12-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采技术领域,是一种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装置,该装置特别适用于大尺寸(95/8寸及以上)套管的油井,可以实现同一井眼内采油、分离、注水三个过程同时进行互不干涉。井下油水分离Y形管柱结构简单,便于内部流道结构的设计,安装操作方便,可靠性高。电泵机组与举升油管平行布置,多级旋流器位于两者下部,径向空间大,可配置大直径水力旋流器,加大了适应范围。布置了底流液监测管,在机组运行过程中将底流注入液引致地面,实时监测底流液的含油浓度。

    井下双螺杆式油气多相混抽泵

    公开(公告)号:CN101429936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810159946.7

    申请日:2008-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油机械,特别是由单级止推多级串联的井下双螺杆式油气多相混抽泵。每级泵单元底部采用串联止推轴承进行止推,顶部采用内、外环结构的扶正轴承进行扶正,分散了泵总的轴向力,提高了轴承的寿命。为便于安装、调节及节省材料,螺杆轴采用泵轴、螺旋套分体式结构,壳体也是内、外壳分体式结构。各单元之间泵轴用花键套联接,泵体用螺纹联接紧固。本泵结构相对简单,加工、使用、维护方便,成本低廉,适应能力强。此外,相对于其它机械采油设备而言,它具有高扬程、小排量、输送高粘流体高效率的特点,能够成功地解决目前越来越多的稠油油井、高含气油井、低产高深油井的开采难题。

    一种地面驱动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系统用的增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92629A

    公开(公告)日:2012-03-28

    申请号:CN201110315486.4

    申请日:2011-10-10

    Inventor: 李增亮 赵传伟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压装置,尤其是地面驱动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系统使用的增压装置。本发明采用两个单螺杆泵(两者除了螺杆-衬套副的旋向不同外其余结构参数均相同)在轴向上对称布置并且排出口相对吸入口相背,在排出口端用挠性轴联接两个螺杆转子的方法,再结合特殊的流道设计,不仅解决了地面驱动单螺杆泵用于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系统时因轴向力过大而限制其泵挂深度的问题,而且使用该装置的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系统的井口压力大大降低,井口装置不需要耐高压设计,降低了成本。

    井下叶片式泵轴向力自动平衡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72303B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0910018566.6

    申请日:2009-0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向力平衡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井下叶片式泵的轴向力自动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末级导轮之后安装两个配合使用的平衡盘套,在平衡盘套内安装一个平衡环和一个平衡盘,平衡盘位于平衡环的后侧。平衡盘与平衡盘套在平衡盘后侧形成一个腔室,此腔室通过小孔与平衡盘套外的环形间隙相连通,而环形间隙直接与泵的入口相连通,即此环形间隙的功能类似于连通管的功能。本轴向力平衡装置径向尺寸较小,适用于井下叶片式泵,同时此装置利用内部流道代替连通管结构,使泵的结构简单、紧凑,便于泵的安装调整,而且使泵的结构符合现有井下泵的安装、下井技术操作要求,便于推广使用。

    井下双螺杆式油气多相混抽泵

    公开(公告)号:CN101429936A

    公开(公告)日:2009-05-13

    申请号:CN200810159946.7

    申请日:2008-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油机械,特别是由单级止推多级串联的井下双螺杆式油气多相混抽泵。每级泵单元底部采用串联止推轴承进行止推,顶部采用内、外环结构的扶正轴承进行扶正,分散了泵总的轴向力,提高了轴承的寿命。为便于安装、调节及节省材料,螺杆轴采用泵轴、螺旋套分体式结构,壳体也是内、外壳分体式结构。各单元之间泵轴用花键套联接,泵体用螺纹联接紧固。本泵结构相对简单,加工、使用、维护方便,成本低廉,适应能力强。此外,相对于其它机械采油设备而言,它具有高扬程、小排量、输送高粘流体高效率的特点,能够成功地解决目前越来越多的稠油油井、高含气油井、低产高深油井的开采难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