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913168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010654516.3
申请日:2020-07-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低温耐高盐深部调驱交联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低温耐高盐调驱交联体系包括以下组分,以质量百分比计为:0.1~0.7%高分子絮凝剂、0.1~0.8%六亚甲基四胺、0.01~0.2%间苯二酚、0.05~1.0%小分子有机酸,余量为水。该调驱交联体系可适用于低温(20~40℃)高盐(矿化度>6.0×105mg/L)油藏的深部调驱,成胶时间36~96h可控,成冻强度E~H级别可调,制备方法简单实用,在低温下即可形成不流动的高强度冻胶,且高盐条件下稳定性好,封堵强度高,可对高渗透率地层或优势通道形成有效封堵,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15874995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0934861.7
申请日:2021-08-1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井轮换采油装置,包括:本体外筒,在本体外筒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心轴;安装在中心轴上的转向换液机构,其包括转向进液筒,在转向进液筒上设有第一进液孔和第二进液孔;若干封隔器,用于封隔出不同的采油层;其中,第一状态下,第一通孔与第一进液孔连通而形成第一进液通道,转向进液筒的内部腔体通过第一进液通道与相应采油层连通而进行采油,第二状态下,第二通孔与第二进液孔连通而形成第二进液通道,转向进液筒的内部腔体通过第二进液通道与相应采油层连通而进行采油,转向换液机构构造成能够通过瞬时提高采油泵的排量,以利用瞬时压差,使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能够相互切换,从而对不同采油层进行采油。
-
公开(公告)号:CN115596411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110778831.1
申请日:2021-07-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CN)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CN)
IPC: E21B43/12
Abstract: 本发明供了一种井下扰流携砂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在采油泵上的本体,所述本体内具有流体流通的第一通道。以及沿本体径向延伸出本体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具有远离所述本体的进液口和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的排液口。其中,所述第二通道的尺寸沿着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自所述进液口流至排液口的流体的流速逐渐增大。本发明的井下扰流携砂装置能够有效提高井下流体的流速和携砂能力,避免油井底部沉砂现象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5875007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1150369.7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E21B43/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油井泵体的防砂卡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本体,所述内腔内设置有管体,所述管体与本体之间具有物质运输的第一通道。在所述管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隔砂件,所述隔砂件能够在油井运行时保持所述第一通道的畅通并在油井停井时自动阻断第一通道。本发明的用于油井泵体的防砂卡装置能够避免油井停井时地层砂沉积堵塞井下泵体,同时能够长期有效地防止井下泵体发生纱卡事故,降低油井的维护频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913168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010654516.3
申请日:2020-07-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低温耐高盐深部调驱交联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低温耐高盐调驱交联体系包括以下组分,以质量百分比计为:0.1~0.7%高分子絮凝剂、0.1~0.8%六亚甲基四胺、0.01~0.2%间苯二酚、0.05~1.0%小分子有机酸,余量为水。该调驱交联体系可适用于低温(20~40℃)高盐(矿化度>6.0×105mg/L)油藏的深部调驱,成胶时间36~96h可控,成冻强度E~H级别可调,制备方法简单实用,在低温下即可形成不流动的高强度冻胶,且高盐条件下稳定性好,封堵强度高,可对高渗透率地层或优势通道形成有效封堵,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15898337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110987119.2
申请日:2021-08-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携砂采油模拟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试验装置包括混砂区、试验井筒、举升部件和收集区,混砂区和试验井筒内设有试验流体,混砂区的试验流体为含砂流体;混砂区的含砂流体输送至试验井筒内;举升部件的入口位于试验井筒的所述试验流体内。试验方法包括:向混砂区和试验井筒内加入试验流体,向混砂区的试验流体内加入砂体;启动泵送部件和举升部件,关闭泵送部件和举升部件,并记录收集区的含砂量;可对生产过程中任何影响携砂效果的参数进行调整,将不同举升部件下入深度或不同参数时收集区的含砂量进行对比,获得最优携砂效果的举升部件下入深度和参数。本发明具有真实模拟采油过程、携砂效果好,保证油井可靠安全生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876651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1148077.X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G01N1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2微气泡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实验装置及方法,属于CO2提高采收率与封存技术领域。该装置中流体通道的流入端分别与微气泡进入通道和纯连续相进入通道相连通,多孔介质微模型的流入端与流体通道相连通,多孔介质微模型的流出端与捕集气泡群通道的流入端相连通,捕集气泡群通道的流出端分别与流体通道的流出端和流体流出通道相连通。本发明可考察无对流的CO2气泡稳定性和对流下的CO2气泡稳定性,降低观测实验难度,并可实现观测气泡群动态稳定性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82251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111084287.7
申请日:2021-09-1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E21B33/13 , E21B33/05 , E21B47/09 , E21B47/14 , E21B47/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量固井水泥头及其应用,属于石油工程钻完井领域。该计量固井水泥头包括:水泥头本体以及设置在其内腔中的顶胶塞、底胶塞;所述顶胶塞位于所述底胶塞的上方;在所述水泥头本体上开有下压塞孔、注浆孔、声波接收孔和声波发射孔;所述下压塞孔位于顶胶塞、底胶塞之间;所述注浆孔、声波接收孔和声波发射孔均位于所述底胶塞的下方。在钻完井作业中,利用本发明可以在固井施工期间实时、准确地计量固井水泥浆量及替浆量,为准确判断施工状态并因此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前提条件,可有效提高固井施工安全性及提高固井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796079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1910281889.8
申请日:2019-04-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固井水泥浆低温失水仪,属于油气开发中的固井工程试验装置领域,其包括失水仪主机,所述失水仪主机设置在支撑装置上;设置在所述失水仪主机内的浆杯,所述浆杯内盛放有浆液,用于测量浆液的失水量;设置在所述失水仪主机内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浆杯,并控制所述浆杯的温度;以及连接所述浆杯的加压装置,所述加压装置控制所述浆杯内的气压。本发明能够模拟低温环境下固井水泥浆的失水情况,从而进行固井水泥浆在低温环境下的失水性能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05822269B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510164306.5
申请日:2015-04-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孙焕泉 , 王端平 , 佟颖 , 张伟伟 , 陶丽 , 张娣 , 陈德坡 , 陈瑞 , 李林祥 , 黄志宏 , 董亚娟 , 贾元元 , 唐从见 , 宋海渤 , 马俊英 , 房士然 , 孙永杰
IPC: E21B43/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精细油藏地质综合研究;步骤2,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二元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动静态因素对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根据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建立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步骤3,对多层油藏利用层系细分重组四级优化方法进行层系细分,再根据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结合井网、井距状况,设计优化流线调整方案以挖潜二元驱后剩余油。该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提高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单元采收率,对国内外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