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级支撑式多节控制鼓

    公开(公告)号:CN114220563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111320971.0

    申请日:2021-11-0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卧式反应堆能动反应性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级支撑式多节控制鼓,用于设置在卧式反应堆的堆芯外围的辐射屏蔽层的孔道(12)中,包括若干串联设置的圆筒状的控制组件(4),控制组件(4)的一侧外表面设有中子吸收板(6),通过旋转控制组件(4)将中子吸收板(6)朝向或偏离所述堆芯,实现对堆芯的功率控制。本发明对卧式反应堆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易于布置,相比传统控制鼓结构在保证慢化性能的前提下直径可调范围更大、对驱动机构要求更低、正常运行温度限值更高,轴向可灵活调整布置控制组件(4)的个数,对整堆的小型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型号的卧式反应堆。

    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节式控制鼓

    公开(公告)号:CN113270211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110333078.5

    申请日:2021-03-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节式控制鼓,包括套设在传动轴上的多节环形石墨组件,每一节环形石墨组件内设有控制鼓主体,控制鼓主体包括内包壳和外包壳,外包壳支撑在环形石墨组件上,内包壳与传动轴连接,由传动轴带动实现转动,B4C板随内包壳共同转动,实现对堆芯反应性的调节。本发明的环形石墨组件填充了控制鼓内部,充分利用了其空间,保证了反应堆的慢化效果;多节式设计减小了每节包壳的长度,从而减轻了每节控制鼓的重量,降低了包壳的扭矩;通过多点支撑承受传动轴、控制鼓包壳及吸收体芯块的重量,避免了在长寿期中其产生过大的挠度从而造成结构失效;控制鼓内包壳与外包壳间填充有石墨粉,减小摩擦损耗,提高了控制鼓的使用寿命。

    一种控制棒及高温气冷堆

    公开(公告)号:CN111816332B

    公开(公告)日:2023-02-17

    申请号:CN202010618944.0

    申请日:2020-0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控制棒,包括棒体还包括第一缓冲节,所述第一缓冲节设于所述棒体的上部,所述第一缓冲节包括层压板、缓震环、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层压板与所述棒体的外壁连接,层压板上设有通孔;所述缓震环包括底环和立柱,所述底环套设于所述棒体外,所述立柱的底端与底环连接,其顶端穿设于层压板的所述通孔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其一端与底环相抵,其另一端与层压板相抵。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包括上述控制棒的高温气冷堆。本发明可以降低落棒事故中的控制棒与石墨层的碰撞强度,从而避免控制棒和石墨层被损坏。

    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节式控制鼓

    公开(公告)号:CN113270211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333078.5

    申请日:2021-03-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节式控制鼓,包括套设在传动轴上的多节环形石墨组件,每一节环形石墨组件内设有控制鼓主体,控制鼓主体包括内包壳和外包壳,外包壳支撑在环形石墨组件上,内包壳与传动轴连接,由传动轴带动实现转动,B4C板随内包壳共同转动,实现对堆芯反应性的调节。本发明的环形石墨组件填充了控制鼓内部,充分利用了其空间,保证了反应堆的慢化效果;多节式设计减小了每节包壳的长度,从而减轻了每节控制鼓的重量,降低了包壳的扭矩;通过多点支撑承受传动轴、控制鼓包壳及吸收体芯块的重量,避免了在长寿期中其产生过大的挠度从而造成结构失效;控制鼓内包壳与外包壳间填充有石墨粉,减小摩擦损耗,提高了控制鼓的使用寿命。

    用于高温气冷堆控制棒的底部组合型防撞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071448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748010.9

    申请日:2020-07-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温气冷堆控制棒的底部组合型防撞结构,包括设置在控制棒棒体下端的缓冲节,在棒体与所述缓冲节之间设置弹簧和薄壁压溃筒,通过弹簧的压缩和薄壁压溃筒的屈曲实现对落棒事故时控制棒下落产生动能的吸收,达到对传统设计中控制棒与下反射层的刚性碰撞进行优化的目的,避免对控制棒及石墨层造成破坏。按照冲击载荷吸收元件所在腔室与冷却剂流道的布置关系,本发明可分为开放腔式及封闭腔式两种结构,均为通体中空式结构,可以根据控制棒设计需要兼容实心式控制棒及中空式控制棒。本发明将两种缓冲元件组合式布置,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设计缓冲结构造成的控制棒对反应堆轴向上的反应性控制价值损失,且更易于对缓冲元件进行更换。

    一种计算乏燃料包壳破损的临界应变能密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33927A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810494320.5

    申请日:2018-05-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乏燃料包壳破损的临界应变能密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乏燃料包壳破损的临界应变能密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选取一段乏燃料包壳作为待测试样;步骤S2,在待测试样上截取若干测量段用于测量包壳氢含量、包壳腐蚀层厚度和径向氢化物比例;余下部分作为乏燃料包壳压缩试样,用于环向压缩试验,得到环向压缩试验发生破损时的压缩位移;步骤S3,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乏燃料包壳模型,乏燃料包壳模型的尺寸参照乏燃料包壳压缩试样的测量值;步骤S4,乏燃料包壳模型施加位移载荷的大小为环向压缩试验的压缩位移的数值,得到的乏燃料包壳模型的最大应变能密度,最大应变能密度即为乏燃料包壳破损的临界应变能密度。

    用于高温气冷堆控制棒的底部组合型防撞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071448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010748010.9

    申请日:2020-07-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温气冷堆控制棒的底部组合型防撞结构,包括设置在控制棒棒体下端的缓冲节,在棒体与所述缓冲节之间设置弹簧和薄壁压溃筒,通过弹簧的压缩和薄壁压溃筒的屈曲实现对落棒事故时控制棒下落产生动能的吸收,达到对传统设计中控制棒与下反射层的刚性碰撞进行优化的目的,避免对控制棒及石墨层造成破坏。按照冲击载荷吸收元件所在腔室与冷却剂流道的布置关系,本发明可分为开放腔式及封闭腔式两种结构,均为通体中空式结构,可以根据控制棒设计需要兼容实心式控制棒及中空式控制棒。本发明将两种缓冲元件组合式布置,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设计缓冲结构造成的控制棒对反应堆轴向上的反应性控制价值损失,且更易于对缓冲元件进行更换。

    一种卧式耐高温多节式控制鼓

    公开(公告)号:CN113178268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110289233.8

    申请日:2021-0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卧式耐高温多节式控制鼓,包括设置在控制鼓孔道内的石墨芯轴、石墨节、B4C板,石墨芯轴两端固定,石墨节套设在石墨芯轴上,B4C板位于石墨节内部,石墨节由驱动机构控制旋转。本发明的石墨芯轴与石墨节的组合设计填充了控制鼓内部,充分利用了其空间,保证了反应堆的慢化效果;并且降低了需转动部分的重量,降低了运行过程中的应力及磨损。石墨节可设计为多节结构,从而降低转动过程中每节石墨节受扭矩产生的最大应力,并分散了热膨胀及辐照肿胀,避免由此产生开裂。B4C板装配于石墨节内部的设计,可通过控制二者间隙,避免由于热膨胀及辐照肿胀引起的尺寸变化造成二者间产生相互作用力;同时可以避免B4C板作为控制鼓外缘与孔道摩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