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20549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0597804.9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04B35/46 , C04B35/117 , C04B35/622 , D01F9/10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前驱液为粘结剂制备氧化物陶瓷纳米纤维膜的方法,先配制静电纺丝前驱液;稀释前驱液并添加乙醇、丙酮以及乙酸,搅拌得到粘合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致密的纳米纤维膜,将制得的至少两块纳米纤维膜平铺且边缘交叠放置,在其交叠处覆盖一层制得的条状纳米纤维膜作为连接层,最后蘸取粘合剂点涂到连接层上,通过连接层将相邻两块平铺的纳米纤维膜进行粘合;将粘合后的纳米纤维膜焙烧得到氧化物陶瓷纳米纤维膜;本发明以前驱液为粘结剂实现了对纤维膜的粘合拼接,在不引入杂质的前提下且煅烧后不影响纤维膜结合处的性能,从而得到不改变其柔性和功能性的大面积纤维膜,实现大规模量产纤维膜。
-
公开(公告)号:CN110067043A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910342618.9
申请日:2019-04-2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C形氧化铈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Ce(acac)3/PVP复合纳米纤维通过350~900℃煅烧而形成。本发明具有制备方法简单,使用原材料廉价,使用范围广等优点;通过简单的单针头的方法制备C形纳米纤维,C形氧化铈与圆柱形氧化铈相比,显著增加了纤维的表面能,应用于催化剂体系,可大大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189123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480424.2
申请日:2021-04-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1N23/22 , G01N23/2202 , H01J3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内标物微阵列的观测微区定位法,具体为:将待观测粉末状样品分散在溶剂中制成溶液,将溶液滴涂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专用加热芯片上;将载有待观测样品的芯片置于金属台上,将芯片边缘固定在金属台上,然后将载有芯片的金属台固定于FIB‑SEM双束系统中,在电子束窗口下,确定芯片上待测样品的位置;在离子束窗口下,向样品与芯片接触处定向沉积金属钨I,将样品固定;在芯片可观测窗口下沿着样品外周定向沉积金属钨II,在样品外周形成内标物微阵列;将标记后的芯片装载至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加热样品杆,选取观测微区,通过图像采集和能谱技术记录样品的结构和组份信息;取出芯片,放入反应器内,开启特定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取出芯片,重新装载至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加热样品杆,通过内标物微阵列定位导航至选取的观测微区,通过图像采集和能谱技术观察观测微区内样品在反应后的结构及组份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5396465B
公开(公告)日:2017-10-31
申请号:CN201510783823.0
申请日:2015-11-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37
Abstract: 石墨烯/钛酸纳米线二维网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改性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将超声细胞破碎仪探头置于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液面下超声破碎,获得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将P25粉末与NaOH混合,超声后装入水热釜反应,产物离心水洗后超声分散,得钛酸纳米线水溶液;将钛酸纳米线水溶液和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分别超声分散;然后在超声条件下配制成石墨烯/钛酸纳米线复合溶液,取复合溶液超声,在超声状态下加入水合肼,超声震荡后取样品,在微量注射泵的控制下,使复合溶液流过加有微孔滤膜的过滤器,进样结束后取下滤头,烘干可得石墨烯/钛酸纳米线二维网状复合材料。所得微滤膜可有效去除水体系中的有机污染物。
-
公开(公告)号:CN105964274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10397435.3
申请日:2016-06-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B01J23/8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3/8906 , B01J35/0013
Abstract: 一种贵金属铂纳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催化剂是由贵金属铂纳米颗粒负载在过渡金属铁的氧化物上,同时氧化石墨烯作为两者整体的基底将其分散均匀。本发明具有制备方法简单,使用范围广等优点;催化剂可直接在空气或氮气中于350‑850℃焙烧2h后,催化剂Pt颗粒的粒径仍然保持为3‑5nm;解决了Pt催化剂在750℃以上的高温反应中易烧结失活的问题,拓展了其高温催化应用,如汽车尾气处理等高温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4920549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597804.9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04B35/46 , C04B35/117 , C04B35/622 , D01F9/10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前驱液为粘结剂制备氧化物陶瓷纳米纤维膜的方法,先配制静电纺丝前驱液;稀释前驱液并添加乙醇、丙酮以及乙酸,搅拌得到粘合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致密的纳米纤维膜,将制得的至少两块纳米纤维膜平铺且边缘交叠放置,在其交叠处覆盖一层制得的条状纳米纤维膜作为连接层,最后蘸取粘合剂点涂到连接层上,通过连接层将相邻两块平铺的纳米纤维膜进行粘合;将粘合后的纳米纤维膜焙烧得到氧化物陶瓷纳米纤维膜;本发明以前驱液为粘结剂实现了对纤维膜的粘合拼接,在不引入杂质的前提下且煅烧后不影响纤维膜结合处的性能,从而得到不改变其柔性和功能性的大面积纤维膜,实现大规模量产纤维膜。
-
公开(公告)号:CN114534797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210230936.8
申请日:2022-03-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B01J37/00 , B01J37/06 , B01J23/42 , B01J35/06 , B01J21/06 , B01J21/04 , B01J23/63 , B01D61/14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纤维负载型催化剂的连续流提纯分离方法,所述方法具体为:(1)将纳米纤维与金属混合搅拌进行负载;(2)将负载混合后溶液吸入注射器过滤;(3)过滤完成后收集留在混合纤维素酯膜上的固体,得到分离后的纳米纤维负载型催化剂。该方法可以进行固液分离,在得到分离效果较好的纳米纤维负载型催化剂的同时,降低了制备过程操作的繁琐度,实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选用孔径合适的滤膜对纳米纤维进行过滤,在降低操作时间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催化剂产率,同时也解决了催化剂容易结块的问题,实现了纳米纤维负载型催化剂滤饼的整体成型。
-
公开(公告)号:CN107937995B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711171612.7
申请日:2017-11-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D01D5/00 , C01B32/184
Abstract: 一种石墨烯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将石墨粉和氯化钠混合,再水洗除去氯化钠,然后干燥,加入浓硫酸后搅拌过夜,将高锰酸钾按加入上述溶液,并保持此时的温度不超过20℃,随后,升温至40℃,最后升温至90℃,加入超纯水,加入双氧水,用盐酸溶液酸洗一遍后,在蒸馏水中透析,得到高浓度氧化石墨烯;通过静电纺丝机,将柔性基底包裹在接地金属滚筒上作为接收器收集电喷所得微小液滴,形成石墨烯导电膜。本发明可形成可任意弯曲的柔性导电薄膜;通过简单的热压处理,可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使石墨烯基复合膜转变为高电导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
-
公开(公告)号:CN110079817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392436.2
申请日:2019-05-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复合材料光阳极及其制备方法,首先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然后通过水热法在氨水中制备出特定形貌的α-Fe2O3纳米晶体,在碱性条件下水热过程中添加GO,可以使得GO与其很好的复合,制备出α-Fe2O3/RGO。将纯的Fe2O3纳米晶体与α-Fe2O3/RGO复合纳米材料制成光阳极,利用光源电化学工作站完成光电性能评估,并通过改变其掺杂量找出最佳配比。
-
公开(公告)号:CN107794750A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11171779.3
申请日:2017-11-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D06M11/74 , D04H1/4258 , D04H1/728 , D06M101/08
Abstract: 一种毛细管作用诱导的有序纳米纤维基柔性石墨烯薄膜的制备方法,将醋酸纤维素溶于醋酸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干燥从而得到醋酸纤维素薄膜;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微孔滤膜提纯分离得到尺寸均一的溶于水中的氧化石墨烯片层;利用真空抽滤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均匀分散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的基底上,干燥后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通过热压将氧化石墨烯薄膜样品热还原,可得醋酸纤维素薄膜作为基底毛细管作用诱导制备柔性石墨烯薄膜。利用基底在微纳米尺度形成细小毛细管,利用毛细管作用原理氧化石墨烯浸润进入基底表面,极大地提高氧化石墨烯薄膜与基底的物理相互作用和附着力,从而可适应在复杂曲面表面的贴合以及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