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3924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073591.1
申请日:2021-09-14
Applicant: 江苏中云筑智慧运维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7 , G06T17/1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BIM的桥梁火灾应急救援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属于桥梁安全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桥梁的建筑数据信息;在BIM系统中创建桥梁的三维模型并传输至FDS软件;FDS软件模拟桥梁火灾,生成仿真模拟计算结果信息,以火灾场景案例形式输入BIM系统的数据及案例资源库;对数据及案例资源库中的不同火灾场景案例配置应急救援方案;当发生桥梁火灾时,BIM系统根据现场监测的火灾数据,检索数据及案例资源库,匹配火灾场景案例,并输出对应的应急救援方案实施救援。本发明基于BIM技术,能根据现场实时的监测数据,为应急救援人员及时提供火场信息和有效的救援方案,协助桥梁上的车辆人群逃生,便于人员及时发现危险,减小火灾对桥梁人员的危害。
-
公开(公告)号:CN113447640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1017597.7
申请日:2021-09-01
Applicant: 江苏中云筑智慧运维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非饱和土水气热力耦合作用的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装配系统、控温系统、补水系统、补气系统、冻胀力监测系统和光纤数据采集系统。装配系统包括四个上下分段螺栓连接的环向控温土样环和一个装配体支座。控温系统包括环向控温模块和单向控温模块,其中环向控温模块包括四个环向控温环,单向控温模块包括一个上导温盘和一个下导温盘,每个环向控温环和上、下导温盘各自利用两个导流接口与冷浴箱相连。本发明可实现非饱和土的水气热力耦合作用测试,环向控温缩短试验周期,冻胀力监测系统和光纤数据采集系统可对土样顶部的应力场以及土样全断面的变形场、水分场和温度场进行实时监测,测试结果精度较高,且结构精巧,设计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11074843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1289626.8
申请日:2019-12-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南京梦联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湘潭大学
IPC: E02B3/12 , E02B3/16 , E02D5/76 , A01G17/00 , A01G20/00 , A01G24/10 , A01G24/15 , A01G24/20 , A01G24/30 , C08G18/32 , C08G18/34 , C08G18/40 , C08G18/48 , C08G18/58 , C08G18/66 , C08G18/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硬质河道边坡生态护坡系统及其施工方法,系统包括:锚杆,设置河道边坡上,所述的锚杆包括多个,多个锚杆在坡面上均匀间隔布置,用于固定双向土工格栅和灌注营养基材后的植生卷材;双向土工格栅,设置在锚杆上,距离坡面1cm~3cm,用于增强基材垫层的整体性;基材垫层,设置在坡面上,用于给所栽植的植物提供营养;抗蚀控渗层,设置在基材垫层的表面,是由抗蚀控渗复合材料与基材垫层固结后形成具有保水保肥作用的抗蚀控渗层;植生卷材,设置在抗蚀控渗层的上面,固定在锚杆上,用于容纳营养基材;营养基材,设置在植生卷材中,用于给所栽植的植物提供营养;本发明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实现硬质河道边坡的生态恢复。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工程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424081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210161017.6
申请日:2012-05-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1B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标距应变传感器高精度标定架,由前端板、后端板以及连接前端板和后端板的中间固定架组成,在前端板和后端板之间滑动的设置有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包括第一拖动板和第二拖动板,第一拖动板和第二拖动板套在固定杆上,且第一拖动板和第二拖动板之间固定连接,在第二拖动板上连接一差动丝杆,该差动丝杆的另一端与一连接在后端板上的圆形手柄连接,在前端板和第一拖动板上均设置有千分表和两个夹具,在两个夹具的相对表面上均设置有3~20个垫块槽,在每个垫块槽内设置有传感器装夹垫块,所述的垫块为软金属块。本发明标定架结构布置合理、刚度大、差动丝杆旋进速度可调且控制精度高,坚固耐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900200B
公开(公告)日:2015-02-04
申请号:CN201210380940.9
申请日:2012-10-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E04C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智能FRP-混凝土复合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该智能复合结构包括智能FRP层、钢筋混凝土芯及锚固装置三个部分。其中,智能FRP层由碳纤维或碳纤维与其他纤维混杂后经树脂浸渍而成,在复合结构中既作为结构材料,同时也起传感作用。智能FRP层包裹在钢筋混凝土芯的受拉侧,为更好发挥FRP高强度特性对智能FRP层施加一定的预应力,智能FRP层与钢筋混凝土芯通过树脂粘结和锚具机械连接。该智能FRP-混凝土复合结构不仅具备高承载能力、自传感功能、优良的耐腐蚀能力和高耐久性,而且其性能和结构可设计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03583172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468826.6
申请日:2013-10-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江苏杰成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种植结构及其种植方法,解决了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缺水难题,确保了干旱地区的植物良好生长和植被恢复。其中,种植结构包括种植坑及位于种植坑内的植土层,在所述的种植坑内表面设置有一防渗膜,在所述的植土层的上端设置有一防蒸发的覆盖膜,在覆盖膜的上端为覆土层。本发明显著降低了水分的渗透和蒸发流失,同时有利于收集雨水、汇流并存储于种植坑内,使植物坑内有充分的水分供植物吸收,从而保证种植植物的成活率。此方法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在干旱地区效果显著,对于提高干旱地区植物种植成活率和恢复植被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2797185A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210238467.0
申请日:2012-07-1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纤维分布式传感的智能FRP复合筋及其规模化生产工艺,该智能FRP复合筋由长标距碳纤维传感芯和外包覆FRP层组成,长标距碳纤维传感芯由碳纤维传感芯半成品、非导电纤维包覆层、隔胶层及保护层组成,所述的碳纤维传感芯半成品由碳纤维和树脂固化层组成,在碳纤维上设置有电极,非导电纤维包覆层绕制在传感芯半成品外表面,且电极处的非导电纤维包覆层厚度大于非电极处的非导电纤维包覆层厚度,在非电极处的非导电纤维包覆层外表面依次设置隔胶层及保护层。本发明智能FRP复合筋具有分布式、稳定的监测性能以及优良的力学性能,生产成本却不显著高于普通FRP筋的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1598676A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910026540.6
申请日:2009-05-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浙江石金玄武岩纤维有限公司 , 北京特希达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分布式高精度自监测FRP筋/索的规模化生产工艺。该工艺主要包括两道工序:(1)高精度光纤传感器的制备和封装,即采用无滑移和长标距的处理技术来改善现有普通单模通信光纤的传感精度,并在其外围无粘结编织/缠绕纤维使其加固增强从而适应FRP筋/索的机械化生产;(2)固化长度(即单根FRP筋/索的长度)可控的自监测FRP筋/索的拉挤成型工艺,即将高精度光纤传感器的封装制品导入改造后的FRP筋/索规模化生产流程,该工艺能够保证筋/索的使用长度范围内树脂完全固化,而端头区域的树脂不固化以供光纤接口引出,主要包括光纤复合状态控制、筋/索的外形和长度控制、温度与牵引速度的耦合控制等关键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19618050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70804.X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江苏中云筑智慧运维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 江苏梦联桥科技有限公司 , 龙跃智检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IPC: G01B7/16 ,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阻变化的智能FRP‑混凝土复合结构挠度识别方法,包括确定复合结构和智能FRP材料信息;沿FRP长度方向布置横向电极,使用电阻采集系统收集每个电极的电阻变化数据;进行电阻变化率多点平滑拟合,建立多项式数学模型;输入基于电阻变化的核心函数,计算复合结构任一位置点的实时挠度。本发明能够在不影响结构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无损监测与反映结构任一位置点的实时挠度,具有实时性、全面性、精确性高、适应性强、无损监测特点,可应用于桥梁、隧道等结构的挠度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47852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90843.1
申请日:2024-11-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V10/774 , G06N3/0464 , G06V10/8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轻量级全卷积残差网络的结构多病害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单病害的图像,设定图像尺寸,并对每个图像样本进行标记,生成单病害数据集;对单病害数据集中的图像进行预处理,通过交叉混叠生成多种病害共存的复合病害样本图像,构建多病害数据集;搭建全卷积残差网络模型,设定超参数并采用Adam优化算法与分类交叉熵损失函数对网络进行训练;利用训练完成的全卷积残差网络进行结构病害识别,实现对多种病害的同时快速、准确识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在多种病害共存的情况下高效识别各类病害,克服了传统方法只能识别单一病害的局限性,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