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板式除雾器

    公开(公告)号:CN104645724B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510045404.7

    申请日:2015-01-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袁竹林 官蕾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板式除雾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上除雾单元和下除雾单元;每个除雾单元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交错布设,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一导流板,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缺口和第二导流板,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错位布设;第一导流板折向第一隔板的左侧,第二导流板折向第二导流板的右侧;上除雾单元中的第一隔板的底端与下除雾单元中的第二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上除雾单元中的第二隔板的底端与下除雾单元中的第一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上除雾单元和下除雾单元中形成上下连通的气流通道。该板式除雾器提高小粒径雾滴的除雾效果。

    描述堆积散体运动的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33143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822883.4

    申请日:2021-07-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描述堆积散体运动的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涉及散体运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离散运动模型对散体运动的分析计算不够精准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根据其构建的数学模型对于宽筛分、形状不一、数量巨大的工业中的散体的运动进行计算。利用剪切系数描述粒径、形状、速度、密度、摩擦系数对散体运动的影响,没有复杂的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该数学模型计算理论性强,数据处理快速便捷,克服了工业中大规模散体流动计算的难点,减少计算时间和硬件的要求。

    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除雾器

    公开(公告)号:CN104623987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510056951.5

    申请日:2015-02-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除雾器,该除雾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中的n个折形板和n?1个钝体,壳体的底端为进气端,壳体的顶端为出气端,折形板和钝体分别固定连接在壳体上,折形板相互平行,且每个折形板的中部弯折,相邻两个折形板之间形成气流通道,钝体位于壳体的底端和折形板之间,且每个钝体对应一个气流通道。该除雾器可以提高小粒径雾滴通过除雾器的除雾效率。

    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板式除雾器

    公开(公告)号:CN104645724A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510045404.7

    申请日:2015-01-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袁竹林 官蕾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板式除雾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上除雾单元和下除雾单元;每个除雾单元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交错布设,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一导流板,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缺口和第二导流板,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错位布设;第一导流板折向第一隔板的左侧,第二导流板折向第二导流板的右侧;上除雾单元中的第一隔板的底端与下除雾单元中的第二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上除雾单元中的第二隔板的底端与下除雾单元中的第一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上除雾单元和下除雾单元中形成上下连通的气流通道。该板式除雾器提高小粒径雾滴的除雾效果。

    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除雾器

    公开(公告)号:CN104623987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56951.5

    申请日:2015-02-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除雾器,该除雾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中的n个折形板和n-1个钝体,壳体的底端为进气端,壳体的顶端为出气端,折形板和钝体分别固定连接在壳体上,折形板相互平行,且每个折形板的中部弯折,相邻两个折形板之间形成气流通道,钝体位于壳体的底端和折形板之间,且每个钝体对应一个气流通道。该除雾器可以提高小粒径雾滴通过除雾器的除雾效率。

    一种旋转除雾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20589A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410176222.9

    申请日:2014-04-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除雾器,包括进气管、阴极线、筒体、压簧电极、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支撑隔板、出气口、喷淋管、排液槽、节流阀、隔板、滚轮和齿轮机构;所述筒体的内壁设有多个滚轮,滚轮与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相接触,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与齿轮机构连接,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由支撑隔板支撑,筒体的侧壁上设有开口,开口处与进气管连接,筒体在开口处的上、下两端点设有压簧电极,压簧电极与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接触,进气管上设有阴极线,阴极线、压簧电极和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形成一个电路。本发明通过雾滴的惯性碰撞和电场力吸附协同作用实现除雾,并使除雾与清洗能够连续进行。

    描述堆积散体运动的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33143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110822883.4

    申请日:2021-07-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描述堆积散体运动的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涉及散体运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离散运动模型对散体运动的分析计算不够精准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根据其构建的数学模型对于宽筛分、形状不一、数量巨大的工业中的散体的运动进行计算。利用剪切系数描述粒径、形状、速度、密度、摩擦系数对散体运动的影响,没有复杂的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该数学模型计算理论性强,数据处理快速便捷,克服了工业中大规模散体流动计算的难点,减少计算时间和硬件的要求。

    一种丝状物料在气流床矩形提升管中三维颗粒浓度信息的测量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69952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200705.2

    申请日:2018-10-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多相流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丝状物料在气流床矩形提升管中三维颗粒浓度信息的测量装置和方法;测量装置包括弧形光源、匀光器、提升管、高速CCD相机以及图像后处理单元;测量方法包括:首先,拍摄45°视场方向清晰稳定的丝状颗粒流动信息,并将图片二值化;然后,分别计算划分后两个区域的光线传播方向浓度和提升管中颗粒浓度分布的关系;再次,对提升管中颗粒浓度分布函数进行简化,得到函数f(x,y)的二阶精度的二元泰勒展开式;最后,通过多元回归求得提升管中颗粒浓度分布函数;本发明实现了单CCD相机对三维空间丝状颗粒浓度的测量;无需相机耦合同步;无需深度扫描;该装置设计合理,易于操作,计算理论性强,数据处理快速便捷。

    一种基于流场数值计算的气流均布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14614B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申请号:CN201410095185.9

    申请日:2014-03-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流场数值计算的气流均布方法,在常规喇叭口内设置梯形蜂巢结构导流栅格,气流经过导流栅格由较窄的截面通道进入宽截面通道,结合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获得气流流经导流栅格的流场分布,并获得各个栅格的流量分配,进而获得每个栅格通道气流量与平均流量的偏差,根据该偏差大小增加或减小梯形栅格的入口截面积,再次进行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经过若干次反复,可使各个栅格气体流量接近一致,从而可实现宽截面通道的流场均布。利用本发明所述一种基于流场数值计算的气流均布方法,可使目标截面上的流速偏差缩小到很低的范围,满足某些对流场均匀性要求较高的工程场合的需要,该方法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种旋转除雾器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20589B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410176222.9

    申请日:2014-04-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除雾器,包括进气管、阴极线、筒体、压簧电极、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支撑隔板、出气口、喷淋管、排液槽、节流阀、隔板、滚轮和齿轮机构;所述筒体的内壁设有多个滚轮,滚轮与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相接触,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与齿轮机构连接,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由支撑隔板支撑,筒体的侧壁上设有开口,开口处与进气管连接,筒体在开口处的上、下两端点设有压簧电极,压簧电极与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接触,进气管上设有阴极线,阴极线、压簧电极和滚筒结构多孔介质过滤层形成一个电路。本发明通过雾滴的惯性碰撞和电场力吸附协同作用实现除雾,并使除雾与清洗能够连续进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