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核嵌入式系统的网络节点任务映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77542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110705825.3

    申请日:2021-06-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核嵌入式系统的网络节点任务映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无线网络节点拓扑结构得到节点图,由此建立节点间的通信能耗与通信时间矩阵;根据实际应用得到任务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任务图及任务间的相关性矩阵;通过任务执行可靠性模型,建立任务可靠性、动态电压/频率调整、任务复制之间的关系;引入任务分配、频率选择、任务复制、任务执行起始时间、任务执行顺序优化变量,构造相应的时间和能量约束,构建多核嵌入式系统的网络节点任务映射问题;利用变量替代方法,将提出的优化问题线性化以便求得最优解;针对优化问题结构利用解耦及任务分层的方法,设计低计算复杂度的启发式算法以提高本映射方法的可扩展性。

    一种近似计算任务在多核异构处理平台上基于能量和QoS联合优化的任务映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4873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110827931.9

    申请日:2021-07-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似计算任务在多核异构平台上基于能量和任务服务质量(QoS)联合优化映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具有相关性的实时任务建模为非精确计算任务模型,由此得到任务有向无环图和任务相关性矩阵;基于big.LITTLE多核异构处理平台,通过任务迁移,使得同个任务可在不同集群的处理器上执行,以提高任务分配和动态电压/频率调整的灵活性;通过引入任务分配、频率选择、实时性、任务非抢占性、任务相关性和能量消耗约束,构造了基于QoS和能量联合优化的任务映射问题;使用变量替代方法处理问题中的非线性项,将该任务映射问题线性化,以求得最优解;显著降低了问题求解的时间,提高了本任务映射方法的适用性。

    一种多核嵌入式系统的网络节点任务映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77542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705825.3

    申请日:2021-06-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核嵌入式系统的网络节点任务映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无线网络节点拓扑结构得到节点图,由此建立节点间的通信能耗与通信时间矩阵;根据实际应用得到任务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任务图及任务间的相关性矩阵;通过任务执行可靠性模型,建立任务可靠性、动态电压/频率调整、任务复制之间的关系;引入任务分配、频率选择、任务复制、任务执行起始时间、任务执行顺序优化变量,构造相应的时间和能量约束,构建多核嵌入式系统的网络节点任务映射问题;利用变量替代方法,将提出的优化问题线性化以便求得最优解;针对优化问题结构利用解耦及任务分层的方法,设计低计算复杂度的启发式算法以提高本映射方法的可扩展性。

    一种TC4-TiAl双金属等离子电弧增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13708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460257.9

    申请日:2024-04-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C4‑TiAl双金属等离子电弧增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工作台、加热板、温控箱、固定于加热板上的增材基板、位于工作台旁侧的六轴机器人、位于六轴机器人执行末端的等离子焊枪、位于等离子焊枪一侧且用于固定TC4丝材和ER1070丝材的同平面双送丝夹具、位于等离子焊枪另一侧且用于连接保护气的自适应多通道保护气罩以及熔滴过渡采集系统,该熔滴过渡采集系统包括用于采集增材制造过程中增材熔滴过渡信息的相机、用于接收相机传输的增材熔滴过渡信息的工控机以及用于显示增材熔滴过渡信息的显示器。本发明能够以高沉积速率增材,全程液桥过渡以提高构件元素均匀性,且可在大气环境下实现较好保护效果。

    一种近似计算任务在多核异构处理平台上基于能量和QoS联合优化的任务映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48736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827931.9

    申请日:2021-07-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似计算任务在多核异构平台上基于能量和任务服务质量(QoS)联合优化映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具有相关性的实时任务建模为非精确计算任务模型,由此得到任务有向无环图和任务相关性矩阵;基于big.LITTLE多核异构处理平台,通过任务迁移,使得同个任务可在不同集群的处理器上执行,以提高任务分配和动态电压/频率调整的灵活性;通过引入任务分配、频率选择、实时性、任务非抢占性、任务相关性和能量消耗约束,构造了基于QoS和能量联合优化的任务映射问题;使用变量替代方法处理问题中的非线性项,将该任务映射问题线性化,以求得最优解;显著降低了问题求解的时间,提高了本任务映射方法的适用性。

    一种流量测量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16117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410670135.9

    申请日:2014-11-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量测量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导流段和测量段,其中流体流动管道、导流段管道(6)、测量段管道(7)和流体流动管道从左到右顺次连接,其特征在于,导流段管道(6)内有沿流体运动方向均匀排布的导流管(3),测量段有一个间接读数测量单元,测量部件为毕托管(4)和压差计(5),毕托管(4)的一端置于测量段管道内,口径方向对着流体的流动方向,另一端竖直向上穿出测量段管道的圆周并固定,穿出测量段管道(7)的毕托管(4)的一端与压差计(5)相连。本发明的导流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流体的速度剖面,使其更加均匀,解决了流量计测量对测量位置敏感的问题,同时本装置成本低廉,安装方便,测量精度高。

    一种流量测量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16117A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410670135.9

    申请日:2014-11-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量测量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导流段和测量段,其中流体流动管道、导流段管道(6)、测量段管道(7)和流体流动管道从左到右顺次连接,其特征在于,导流段管道(6)内有沿流体运动方向均匀排布的导流管(3),测量段有一个间接读数测量单元,测量部件为毕托管(4)和压差计(5),毕托管(4)的一端置于测量段管道内,口径方向对着流体的流动方向,另一端竖直向上穿出测量段管道的圆周并固定,穿出测量段管道(7)的毕托管(4)的一端与压差计(5)相连。本发明的导流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流体的速度剖面,使其更加均匀,解决了流量计测量对测量位置敏感的问题,同时本装置成本低廉,安装方便,测量精度高。

    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内部置换结构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39479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811268113.4

    申请日:2018-10-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内部置换结构及其方法,用于解决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进行内部置换结构时,仍需保留外墙的问题。首先在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外设立钢塔架,并将钢塔架与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连接;再对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内部结构进行拆除;然后建造新加内部结构,新加内部结构需与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最后通过悬挑方式将新加内部结构与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连接固定。本发明解决了在保留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的前提下,内部置换结构避免对外框架产生干扰和破坏的问题,同时,内部结构柱及层高改变的情况下具有足够的自由度,并具备开发地下空间的能力。

    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内部置换结构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39479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268113.4

    申请日:2018-10-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G2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内部置换结构及其方法,用于解决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进行内部置换结构时,仍需保留外墙的问题。首先在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外设立钢塔架,并将钢塔架与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连接;再对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内部结构进行拆除;然后建造新加内部结构,新加内部结构需与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最后通过悬挑方式将新加内部结构与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连接固定。本发明解决了在保留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墙的前提下,内部置换结构避免对外框架产生干扰和破坏的问题,同时,内部结构柱及层高改变的情况下具有足够的自由度,并具备开发地下空间的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