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21696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782097.0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运城供电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多种运行工况的供热电锅炉系统建模方法,其特点是:包括确定运行过程工况、不同工况下的供热电锅炉系统建模和不同工况下的模型参数拟合。根据供热电锅炉系统中锅炉泵和热网出回水泵的开关状态,将电锅炉系统的运行工况分为蓄热过程,不蓄热不供热过程,供热过程及同时蓄供热过程,通过对电锅炉系统运行工况进行详细划分,针对各个工况建立更加细致的模型,其相较于传统建模方法更加接近实际工况,进一步提高了模型精确度。具有建模准确、仿真结果接近实际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238475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782137.1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运城供电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多种运行工况的供热电锅炉系统时移能力评估方法,其特点是:根据供热电锅炉系统中锅炉泵和热网出回水泵的开关状态,将电锅炉系统的运行工况分为蓄热过程,不蓄热不供热过程,供热过程及同时蓄供热过程,对四个过程分别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根据历史数据对所建模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拟合,得到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电锅炉系统各节点温度计算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求解得的水箱温度与室内温度计算出供热电锅炉系统可时移时间,以此对供热电锅炉系统时移能力做出评估。该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更为精确的电锅炉系统各节点温度变化模型,从而对供热电锅炉负荷时移能力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5114793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782126.3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运城供电公司 ,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06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可更新温度运行状态库的供热电锅炉负荷时移能力评估方法,其特点是:包括电锅炉系统建模、测量与采集Ic时段的电锅炉系统运行数据、模型参数拟合、参数更新、获得Ic+1时段的模型参数、获得Ic+1时段的所述电锅炉系统模型和时移能力评估。其提供了一种更精准的供热电锅炉系统节点温度计算方法,以构建出的供热电锅炉系统的等效模型和实测的时序数据与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温度数据库的历史数据的辨识和分析,使模型参数更准确,对供热电锅炉负荷时移能力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09543235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1811266398.8
申请日:2018-10-29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参数库构建的分散式电采暖负荷建模系统及其建模方法,其特点是:通过构建电采暖负荷建模系统,获取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电采暖系统运行状态时序数据,基于实测时序数据与历史数据,通过云计算系统,拟合电采暖负荷简化二阶模型初始参数,进一步根据历史温度数据库参数,修正初始参数,获得电采暖负荷简化二阶模型。确定了利用实测参数辨识二阶微分方程的电采暖负荷建模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可由计算机实现的建模方法及系统架构。该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精确的关于电采暖负荷的模型,获得接近实际的模拟仿真结果,提高了电采暖负荷模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541962B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1811266203.X
申请日:2018-10-29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5B17/02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实测参数辨识的分布式电采暖负荷建模系统及其建模方法,其特点是:通过构建电采暖负荷建模系统,获取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电采暖系统运行状态时序数据,基于实测时序数据与历史数据,通过云计算系统,拟合电采暖负荷简化二阶模型初始参数,进一步根据历史温度数据库参数,修正初始参数,获得电采暖负荷简化二阶模型。确定了利用实测参数辨识二阶微分方程的电采暖负荷建模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可由计算机实现的建模方法及系统架构。该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精确的关于电采暖负荷的模型,获得接近实际的模拟仿真结果,提高了电采暖负荷模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9130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683962.5
申请日:2024-05-30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Q30/0201 , G06Q30/0283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Q40/04 , H02J3/00 , H02J3/14 , H02J3/46
Abstract: 一种考虑源荷动态价格约束的电解铝和风电实时竞价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构建技术领域,通过计算电解槽的温度‑功率可行域,建立电解铝负荷群温度‑功率线性关系模型;进一步,构建风电场和电解铝负荷群效用函数;然后,根据电解铝负荷群和风电之间的源荷供需关系,计算风电和电解铝负荷群互动价格上限;最后,根据源荷供需状态,分别采用价格上限条件法和KKT条件计算最优的互动价格和互动电量。本发明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下的静态价格上限的电解铝负荷群和风电市场互动机制,利用电解铝负荷群温度‑功率‑价格关系模型,动态调整价格上限,并保持长期价格均衡,有利于实时市场环境下的风电消纳。
-
公开(公告)号:CN109284576B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1811266383.1
申请日:2018-10-29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的分散式电采暖负荷调度方法及其建模系统,其特点是:通过构建电采暖负荷建模系统,获取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电采暖系统运行状态时序数据,基于实测时序数据通过云计算系统,拟合电采暖负荷简化二阶模型及其模型误差裕度函数,并由此以满足电力系统灵活调度需求为目标,优化调度分布式电采暖负荷。确定了利用实测参数的电采暖负荷调度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可由计算机实现的调度步骤及系统架构。该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精确、实际的电采暖负荷调度模型,提高了电采暖负荷调度过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829484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0957765.7
申请日:2019-10-1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时空分解的全球能源互联电力平衡优化方法,通过构建洲际电网分区电力平衡混合整数优化模型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平衡线性优化模型,进行优化计算获取分区发电机组运行状态;并基于分区机组运行状态优化结果,优化计算洲际联络线传输功率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最后,在洲际电网分区电力平衡混合整数优化模型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平衡线性优化模型间进行迭代优化计算,获得最优的电力平衡优化结果。确定了基于时空分解迭代的全球能源互联电力平衡优化基本原理,提出了由计算机实现的建模及优化计算步骤。其能够提供一种适应分布式计算的全球能源互联电力平衡优化方法,使得计算效率更高、计算速度更快、更适应大规模数据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959974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632397.6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nventor: 杨玉龙
IPC: G06Q30/0283 , G06Q30/08 , G06Q50/06 , G06F17/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解铝负荷群和风电双层多时间尺度竞价方法,属于新能源发电技术领域,构建包含风电发电商效益函数、风电场群弃风功率约束的风电发电商竞价模型,构建电解铝负荷聚合商实时竞价模型,基于KKT条件的风电发电商‑电解铝负荷聚合商实时双边竞价求解,电解铝负荷实时电量分配,电解铝负荷日终电价优化,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双层市场结构下各电解铝负荷与风电发电商之间同时竞价的互动机制,通过引入实时竞价策略和日终定价策略,确保精准的消纳弃风功率的前提下,实现各电解铝负荷间的公平定价。
-
公开(公告)号:CN114331760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111682219.0
申请日:2021-12-28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Q50/06 , G06Q10/067 , G06Q30/0601 , G06F30/20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负荷聚合商参与电力调峰市场申报量价的双目标优化方法,其特点是,包括的步骤有:接收被聚合用户调峰量价申报,形成被聚合用户申报量价集合;构建负荷聚合商参与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申报响应容量和单价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对负荷聚合商参与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的申报量价进行优化计算同时对被聚合用户申报量价进行出清。本发明能够更好地支撑负荷聚合商参与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的申报量价决策,实现用户侧可调节负荷资源的最优化调用,最大化负荷聚合商的市场收益。在确保负荷侧调峰资源调用经济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负荷聚合商的枢纽作用,更高效地调动负荷侧可调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调峰,更好的实现源荷互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方法科学合理,适用性强,效果佳的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