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93338B
公开(公告)日:2019-01-08
申请号:CN201611196603.9
申请日:2016-12-16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驱动振荡器,属于钻井装备技术领域,该液体驱动振荡器包括驱动涡轮、进给螺母安装架、振荡筒体、调节架、扭矩传递销、进给螺母、进给螺栓柱、第一击振体、第二击振体等;进给螺母安装架通过扭矩传递销与驱动涡轮连接,并在其上安装在进给螺母复位弹簧和进给螺母,进给螺母调整座安装在振荡筒体内,一端与进给螺母斜面接触,另一端与调节架上部接触,进给螺栓柱固连在第一击振体上部,并与进给螺母间歇性的螺纹配合,工作推杆安装在第一击振体下部,并间歇性与第二击振体上部作用。它相对于现有的振荡器而言,依靠水力驱动产生持续的机械振荡,在每个工作过程产生两次振荡,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简化人工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88655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33381.2
申请日:2024-07-12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50/04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炼钢‑连铸炉次批量计划优化方法及装置,属于工业过程生产计划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构建ε约束框架下的多目标炉次批量计划模型;求解ε约束框架下的多目标炉次批量计划模型,在无委材重量目标的取值范围内划分Q个距离相等的端点,每个端点提供一个需要解决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产生一个非支配解,采用二分法启发式选择最佳端的数量,采用优化后的ε约束框架下的多目标炉次批量计划模型对炼钢‑连铸炉次批量计划进行优化,得到批量计划优化结果。本申请通过基于二分法的启发式规则能够快速检测有效的子问题数量,避免传统ε约束框架中冗余子问题的计算负担,同时为批量计划问题各阶段的协同优化提供了更多的炉次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802514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365429.4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基于改进混合A*和目标树的自动泊车路径规划方法,涉及泊车技术领域。在本发明中,对起始点到局部起始点之间的泊车路径进行规划时,通过精准化描述节点代价函数,生成可避障的实际路径;对局部起始点到结合点之间的泊车路径进行规划时,生成可避障的参考折线路径以及多条近似拟合前者的曲线路径,从多条曲线路径中选择一条与参考折线路径的累加距离偏差最小且可避障的曲线路径;同时对于最后的泊入段,基于目标树上的预知路径信息,可以快速生成平滑的向后倒车路径。整个泊车规划过程中,泊车路径由混合A*搜索路径和目标树路径组成。实施本发明,能够提高了选择出的曲线路径避障的可能性,以及自动泊车路径规划的效率、灵活性和适应力。
-
公开(公告)号:CN106593338A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11196603.9
申请日:2016-12-16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驱动振荡器,属于钻井装备技术领域,该液体驱动振荡器包括驱动涡轮、进给螺母安装架、振荡筒体、调节架、扭矩传递销、进给螺母、进给螺栓柱、第一击振体、第二击振体等;进给螺母安装架通过扭矩传递销与驱动涡轮连接,并在其上安装在进给螺母复位弹簧和进给螺母,进给螺母调整座安装在振荡筒体内,一端与进给螺母斜面接触,另一端与调节架上部接触,进给螺栓柱固连在第一击振体上部,并与进给螺母间歇性的螺纹配合,工作推杆安装在第一击振体下部,并间歇性与第二击振体上部作用。它相对于现有的振荡器而言,依靠水力驱动产生持续的机械振荡,在每个工作过程产生两次振荡,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简化人工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989270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01337.1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B22D11/16 , G05B19/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MILP模型的炼钢‑连铸主辅设备调度方法,涉及一种工业生产管理优化技术领域。定义炼钢‑连铸生产数据的参数表示;构造描述调度过程的析取图模型;根据炼钢‑连铸生产数据的参数表示,建立基于析取图模型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求解基于析取图模型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得到炼钢‑连铸主辅设备调度的解决方案。本发明对炼钢‑连铸过程的主体设备与天车进行科学合理的协同调度,能够直接确定每个炉次在各个阶段选择的主体设备与天车,以及每个阶段主体设备与天车上的炉次排序和开始时间,可以充分提高大型钢厂设备的生产效率,调控生产节奏,缩短工序等待时间,降低物耗、能耗,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90219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002467.X
申请日:2024-07-25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种作战智能头盔套装,包括头盔,服装两部分。头盔部分包括微处理器,蓝牙模块,4G通信模块,红外感应及报警模块,视频图像采集模块,语音发送和接收模块,GPS定位模块,脑波传感器模块,电源管理模块;衣服部分运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心率血氧传感器,光敏模块,显示屏,蓝牙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其中,头盔和衣服各自独立供电,电源管理模块包括锂电池和升压模块,为安装在头盔和衣服上的模块提供稳定的输入电压。头盔和衣服可以通过各自的蓝牙模块实现通信。在特种作战环境下,该套装可将穿戴者的运动参数,所处周围环境,以及身体状态参数通过4G通信模块发送给后方指挥中心的服务器,穿戴者可以与后方指挥中心实时通信,向作战指挥中心汇报现场情况,指挥中心根据汇报内容,作战环境视频图像内容,以及穿戴者的身体状态综合分析,远程发送指挥决断。与现有的作战套装相比,其穿戴轻便,使用简单,具有更多的功能,该套装模块为分体式控制,多处理器协同,功耗更低,续航更长,有利于持久作战。
-
公开(公告)号:CN103149616A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1310039825.X
申请日:2013-01-31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射型纳米柱表面等离子体滤光器,所述滤光器包括衬底和纳米柱,所述纳米柱均匀对称的分布在所述衬底表面。所述纳米柱的直径为300-500纳米,所述纳米柱的高度为200-500纳米,所述纳米柱的柱间距为0-880纳米,所述纳米柱的分布周期为纳米柱直径与纳米柱柱间距之和。采用本发明的反射型纳米柱表面等离子体滤光器有效地解决了滤光器件的偏振敏感性问题,具有灵敏的反射分光效果并且可以最大幅度提高滤光器的性能和反射效率,且分辨率高、性能结构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能准确再现各种所保存的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8875714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935368.5
申请日:2018-08-16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G06K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盲人用人工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帮助盲人寻找物品的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360度图像采集装置,用于对盲人所处环境进行360度全方位图像信息的采集,并将采集到图像信息发送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用于对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识别计算处理,并将计算得到的所要查找的物品的相对位置信息发送给触觉装置;触觉装置,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要查找的物品的相对位置信息以触觉的方式告知给盲人。本发明所公开的帮助盲人寻找物品的系统及方法,通过设置360度图像采集装置,能够一次遍历360度的环境,从而减少盲人的行动量,更加便利,更容易为盲人所接受;通过设置触觉装置,能够避免环境的噪声对盲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
公开(公告)号:CN108846992A
公开(公告)日:2018-11-20
申请号:CN201810495517.0
申请日:2018-05-22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G08B21/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能够对听障人士进行安全预警的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S1:以使用者为中心收集周围物体传播出来的声音信号;S2:提取收集到的声音信号的特征并与已知声音信号进行匹配,确定危险信号及危险信号源的类别;S3:分别定位使用者和危险信号源,并在地图中标注使用者和危险信号源的位置;S4:持续示警告知使用者周围的危险信号源并将S3步骤中标注位置信息的地图发送给使用者。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及时向听障人士反馈周围环境中的危险信号信息,从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听障人士进行安全预警,以避免听力障碍问题威胁听障人士的人身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8655763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670110.2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G05B11/42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结合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与线性二次调节(LQR)控制的射击训练机器人方法。此方法涵盖了动态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信号生成、以及系统验证与优化的全面过程,以强化射击训练机器人在各种驾驶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响应性。首先,通过构建一个反映车轮与车体相互作用的综合动态模型,为控制系统提供了准确的物理行为基础。其次,PID控制器的实时调节输出依据车体倾角的实时误差进行动态调整,有效对抗瞬时扰动。接着,LQR控制器通过最优控制理论优化长期稳态性能,其输出基于状态向量的反馈作用于系统。混合控制信号的生成融合了PID与LQR的输出,确保了射击训练机器人在快速动态调整和长期稳定性之间达到平衡。最终,通过系列仿真和实际测试迭代优化PID参数和LQR权重矩阵,确保了控制策略的高效性和适应多变工况的能力。实施本发明的控制策略,不仅提高了射击训练机器人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稳定性,还增强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兼顾了即时控制的精确性与长期运行的能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