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113061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368149.5
申请日:2014-07-30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东北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
Abstract: 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分析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已知的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网络拓扑结构,采集该配电网网络数据;将该配电网网络结构解耦为多个子系统;建立各个子系统的发电设备出力模糊模型,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发电设备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利用不确定图数据分类算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网络结构类型;分别计算各个子系统的三相潮流分布;对所得到的各个子系统的三相潮流分布进行集成整合得到该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的三相潮流分布。本发明解决了因拓扑结构复杂导致的潮流计算复杂且计算结果精度低以及发电设备出力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有效简化了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的三相潮流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2446546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011392849.X
申请日:2020-12-02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 , 东北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能源可靠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两阶段优化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电‑气联合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建立电‑气联合综合能源系统的两阶段优化配置模型;根据风速的瑞利分布,得到发电量的概率分布模型并加入优化模型约束中;确定设备随机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建立两个能源可靠性指标并加入优化模型约束中;利用CPLEX求解器求解电‑气联合综合能源系统的最优配置方案。本发明方法能够降低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有效地提高系统能量的利用,减少系统的投入成本,使系统同时具有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113061A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410368149.5
申请日:2014-07-30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东北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
Abstract: 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分析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已知的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网络拓扑结构,采集该配电网网络数据;将该配电网网络结构解耦为多个子系统;建立各个子系统的发电设备出力模糊模型,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发电设备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利用不确定图数据分类算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网络结构类型;分别计算各个子系统的三相潮流分布;对所得到的各个子系统的三相潮流分布进行集成整合得到该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的三相潮流分布。本发明解决了因拓扑结构复杂导致的潮流计算复杂且计算结果精度低以及发电设备出力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有效简化了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的三相潮流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786519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172373.0
申请日:2024-02-07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C01F7/0693 , C01F7/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拜耳法赤泥低碳烧结生产高白氢氧化铝的方法,属于工业固废处理领域,包括下述步骤:(1)将拜耳法赤泥中加入工业铝酸钠溶液,混合制成生料球团;(2)将球团烘干后进行干法烧结和冷却;(3)将熟料中加入碱液进行湿磨浸出,浸出料浆进行液固分离;(4)将浸出液进行常压脱硅和碳酸化分解,得到高白氢氧化铝;(5)碳酸化分解产生的溶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工业碳酸钠,提铝尾渣洗涤分离后用于制备胶凝材料。本发明方法采用两组分配料更加简单灵活,实现了对赤泥中Al2O3的高效回收,CO2排放量较传统烧结法大幅度降低,铝酸钠溶液中的氧化铝能够提高生料铝硅比,进而改善熟料的烧结、浸出和沉降性能,达成了赤泥的高值化和全量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446546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2011392849.X
申请日:2020-12-02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 ,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能源可靠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两阶段优化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电‑气联合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建立电‑气联合综合能源系统的两阶段优化配置模型;根据风速的瑞利分布,得到发电量的概率分布模型并加入优化模型约束中;确定设备随机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建立两个能源可靠性指标并加入优化模型约束中;利用CPLEX求解器求解电‑气联合综合能源系统的最优配置方案。本发明方法能够降低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有效地提高系统能量的利用,减少系统的投入成本,使系统同时具有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