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038879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162392.1
申请日:2024-08-23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稀土铝硅酸盐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玻璃制品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引入稀土元素和二氧化锆来降低玻璃中锂和铝元素的含量,不仅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应用,同时还可以使微晶玻璃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能。实施例的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稀土铝硅酸盐微晶玻璃中只有均匀分布的二氧化锆纳米晶体,且二氧化锆纳米晶体的平均晶体尺寸≤30nm,稀土铝硅酸盐微晶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90%;同时稀土铝硅酸盐微晶玻璃的表面压应力≥800MPa,维氏硬度>700kgf/mm2,断裂韧性可以达到1.33~1.41MPa·m1/2。
-
公开(公告)号:CN11966109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62577.3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 , 上海理工大学 ,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晶玻璃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微晶玻璃采用稀酸溶液进行浸泡处理,干燥,得到预处理的微晶玻璃;S2、采用混合熔盐在微晶玻璃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制备抗菌层,得到抗菌微晶玻璃;混合熔盐包括铜盐、钠盐、钾盐;铜盐、钠盐、钾盐的质量比为5:45:50~20:40:4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微晶玻璃使用银离子抗菌时成本较高、不含银离子的抗菌剂作为微晶玻璃的抗菌层存在抗菌性能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37822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654172.4
申请日:2024-05-24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 河北视窗玻璃有限公司 , 江西沃格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理工大学 ,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3C3/095 , C03C4/00 , G02F1/1335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铜膜电路的Mini LED背光基板玻璃,按摩尔百分比mol%计,该基板玻璃的化学组成包括:SiO268.97~70.50、Al2O31.07~1.21、K2O 0.55~1.60、Na2O 8.00~11.50、CaO 6.80~9.30、MgO 4.50~6.47、其余0.50~6.00;其中,CaO/MgO=1.28~1.45;Na2O+K2O=9.60~13.10;其余包括ZnO、La2O3和B2O3,按摩尔百分比mol%计,所占玻璃组成分别为:ZnO 0~2.00、La2O30.35~4.00、B2O30.15~3.43。本发明通过向基板玻璃中引入调节基板玻璃综合理化工艺性能的氧化锌、氧化硼、氧化镧,用于阻碍和压制碱金属离子迁移,提高电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改善玻璃结构网络紧密程度,减少热膨胀系数,提高弹性模量、玻璃表面硬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993530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15018.6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强度稀土铝硅酸盐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提供的高强度稀土铝硅酸盐玻璃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的配合料制成:48‑58份SiO2、15‑24份Al2O3、9‑21份RE2O3、1‑4份MgO、5‑10份Na2O、1‑6份Li2O、0.5‑1.5份K2O。提供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配合料混合均匀,熔化得到玻璃液,将熔制好的玻璃液进行成型和退火处理,随后进行化学强化得到。本发明提供的高强度稀土铝硅酸盐玻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维氏硬度,同时具备高耐磨、透明度、耐刮划和耐冲击等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573866B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310285336.6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C04B7/153 , C04B28/00 , C04B12/00 , C04B11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酸激发富镁镍渣地质聚合物耐火胶凝材料及制备方法,该耐火胶凝材料包括固体原料和液体原料,所述的固体原料包括富镁镍渣和磷酸二氢盐酸性激发剂,所述的固体原料磷铝摩尔比为(0.2‑1.5):1,所述的液体原料包括水,所述的液体原料与固体原料质量比为(0.2‑0.4):1;该方法包括制备浆料、制备净浆和成型养护,具体为:将固体原料富镁镍渣和磷酸二氢盐机械混合,得到浆料;浆料中加入液体原料混合,得到净浆;将净浆浇注于模具中成型,随后进行养护,得到地质聚合物耐火胶凝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酸激发固体废弃物制备耐火胶凝材料,工艺简单、绿色节能、成本低廉,可用作一定抗压强度的耐火预制件。
-
公开(公告)号:CN114231740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111527482.2
申请日:2021-12-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分解独居石的方法,属于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领域。本发明中,独居石精矿通过复合微生物经过两步浸出分解。第一步将一定量复合解磷微生物菌液加入反应釜中,加入一定量的独居石精矿粉混合均匀,在设定条件下开始浸矿,一段时间后降低反应釜中菌液pH值,进行第二步浸提。最终将溶液分离提取,微生物可分离回收利用,余下的可溶性磷可用于生产促进农作物生长的磷肥。该方法利用工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作为能量来源,产生的有机酸可以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分解,对环境的影响小,产生有机酸都是弱酸,对器械损耗减小,无环境污染,而且生产成本低,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冶金要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276097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210030098.X
申请日:2022-01-12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C04B28/08 , C04B1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分相活化提高镍渣活性的镍渣胶凝材料及制备方法,由以下原料制备:镍渣、碱土金属氧化物、粉煤灰、激发剂、缓凝剂、水。制备方法为先将刚出炉的熔融态镍渣、碱土金属氧化物或含有高含量碱土金属氧化物的固体废弃物混合后进行水淬;然后将水淬后烘干的分相活化镍渣置于球磨机中球磨;再将球磨后的分相活化镍渣与粉煤灰、激发剂、缓凝剂、水机械混合,得到高强度复合胶凝材料,可用做混凝土的胶结料。根据本发明,利用分相活化的方法显著提高富镁镍渣活度,且经处理后的镍渣基胶凝材料具有早期强度高、体积稳定性好、耐磨性和抗冻性能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18211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526992.8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混合氯化稀土溶液绿色清洁除氟的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向预定稀土浓度的含氟混合氯化稀土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稀土,然后在预定反应温度、预定反应时间、初始pH条件下进行除氟反应;步骤2,除氟反应结束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液为除氟后的低氟混和氯化稀土溶液,滤渣为稀土氟碳酸盐为主的稀土化合物,将滤渣返回到步骤1中的制备含氟混合氯化稀土溶液工序中,从而实现稀土和氟资源的回收。本发明在实现除氟的同时,添加的碳酸稀土全部转化为稀土产品,除氟成本较低,整体工艺不产生二次除氟废渣,属于绿色清洁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14182113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526591.2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混合氯化稀土溶液高效除氟的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预定稀土浓度的含氟混合氯化稀土溶液加入特殊反应釜中,在预定反应温度、预定反应时间、初始pH条件下向特殊反应釜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除氟反应;步骤2,除氟反应结束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液为除氟后的低氟混和氯化稀土溶液,滤渣为稀土氟碳酸盐为主的稀土化合物,将滤渣返回到步骤1中的制备含氟混合氯化稀土溶液工序中,从而实现稀土和氟资源的回收。本发明在实现除氟的同时,整体工艺不产生二次除氟废渣,属于绿色清洁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13880602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195792.9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C04B38/06 , C04B33/13 , C04B33/132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镁镍渣无机聚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S1、进行原料造粒,所述原料造粒包括对原材料选取与原材料造粒,且所述原材料造粒得到颗粒混合物;S2、将步骤S1的混合物放入模具,放置于压片机上,在5~7MPa的压力下,成型为具有固定形状的胚体;S3、将步骤S2中的胚体放置于高温炉内保温,最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得富镁镍渣无机聚合物多孔材料。根据本发明,利用碳化硅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气体的特性,选用富镁镍渣与粉煤灰这类工业废弃物直接用于制备无机多孔材料,在高温使用环境,比如高温保温、高温催化载体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