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性TiO2-多孔碳-Fe3O4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07505B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申请号:CN201510380198.5

    申请日:2015-07-02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磁性TiO2‑多孔碳‑Fe3O4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由TiO2和多孔碳‑Fe3O4组成,TiO2与多孔碳‑Fe3O4的质量比为(0.5‑2.6):1,在多孔碳‑Fe3O4中,多孔碳与Fe3O4的质量比为1:(3‑8)。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先制备Fe‑MOF,再制备Fe‑MOF@TiO2,将所得TiO2@Fe‑MOF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在管式炉中加热煅烧,然后冷却,停止通氮气,便得到磁性TiO2‑多孔碳‑Fe3O4三元复合可见光催化剂。本发明的三元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可见光下有较好的光催化分解性能。

    一种蜂窝状分级结构纳米二氧化锰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29858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384574.8

    申请日:2015-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蜂窝状分级结构纳米二氧化锰及其制备方法,按照KMnO4:CO(NH2)2摩尔比为1:0.9~1.2的比例配制锰源为0.125~0.250mol/L的前驱体溶液;以KMnO4为氧化剂,CO(NH2)2为还原剂,通过在120~160℃温度下进行11~12h水热反应生成前驱体;将所得水热产物放到马弗炉里300~400℃下煅烧处理3~6h,即可得到最终蜂窝状分级结构的纳米MnO2。对所得蜂窝状分级结构的纳米MnO2测试其电容性质,比电容在0.5A/g电流密度下,可以最高达到140.4F/g;在2A/g电流密度下,循环了1000次后比电容为原来的99.5%,是一种良好的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一种蜂窝状分级结构纳米二氧化锰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29858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510384574.8

    申请日:2015-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蜂窝状分级结构纳米二氧化锰及其制备方法,按照KMnO4:CO(NH2)2摩尔比为1:0.9~1.2的比例配制锰源为0.125~0.250mol/L的前驱体溶液;以KMnO4为氧化剂,CO(NH2)2为还原剂,通过在120~160℃温度下进行11~12h水热反应生成前驱体;将所得水热产物放到马弗炉里300~400℃下煅烧处理3~6h,即可得到最终蜂窝状分级结构的纳米MnO2。对所得蜂窝状分级结构的纳米MnO2测试其电容性质,比电容在0.5A/g电流密度下,可以最高达到140.4F/g;在2A/g电流密度下,循环了1000次后比电容为原来的99.5%,是一种良好的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一种磁性TiO2-多孔碳-Fe3O4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07505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380198.5

    申请日:2015-07-02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磁性TiO2-多孔碳-Fe3O4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由TiO2和多孔碳-Fe3O4组成,TiO2与多孔碳-Fe3O4的质量比为(0.5-2.6):1,在多孔碳-Fe3O4中,多孔碳与Fe3O4的质量比为1:(3-8)。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先制备Fe-MOF,再制备Fe-MOF@TiO2,将所得TiO2@Fe-MOF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在管式炉中加热煅烧,然后冷却,停止通氮气,便得到磁性TiO2-多孔碳-Fe3O4三元复合可见光催化剂。本发明的三元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可见光下有较好的光催化分解性能。

    一种原位复合节能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74363A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申请号:CN201510396991.4

    申请日:2015-07-0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原位复合节能薄膜,由摩尔百分比为80%~93%的N,N-二甲基甲酰胺、摩尔百分比为3%~9.3%的4,4-二氨基二苯醚、摩尔百分比为3.2%~11%的均苯四甲酸二酐、摩尔百分比为0.015%~0.020%的氧化石墨烯、摩尔百分比为0.34%~0.40%的纳米超微粒子粉体组成。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原位复合节能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节能薄膜应用于汽车玻璃表面,在夏天能大大降低车内温度,紫外线阻隔率高达99%,可见光透过率大于等于85%,红外线阻隔率可达7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