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940524B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510331649.6
申请日:2015-06-16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36/8945 , A61K36/85 , A61K36/902 , A61P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白癜风的药物,其由内用药物和外敷药物构成;所述内用药物的原料药包括熟地黄、鸡血藤、蓝布正、丹参、卷柏、菟丝子、山白菊、水凤仙、木蓝、牛尾参、西洋参、没药、四叶草和尖尾风;所述外敷药物的原料药包括孔雀草、丹参、白果、白芷、桑枝、槲寄生、羌活、路路通、三棱、钩藤、老鹳草和红梗草。通过两者配合使用,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并且两者合用无明显副作用,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784541B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510197442.4
申请日:2015-04-23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36/899 , A61P17/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去除粉刺的中药药剂,由原料药提取而成,所述的原料药包括大黄、仙茅、白茅根、辛夷、薄荷、蜂蜜、大青叶、咸虾花、凌霄花、丝瓜络、白蔹、地榆、丹参、泽泻、萹蓄、榧子、牡荆叶、北沙参和芦根。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一种用于去除粉刺的中药药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药药剂去除粉刺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低廉的优势,能够清除粉刺的致病因子,对治疗粉刺棒状杆菌继发感染具有积极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800629B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510197441.X
申请日:2015-04-23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9/06 , A61K36/899 , A61P17/10 , A61K35/644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消除粉刺的消刺膏,包括中草药提取物、乳化剂、硬脂酸、矿物油、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去离子水、EDTA二钠盐、香精和防腐剂,中草药提取物中的原料药包括大黄、仙茅、白茅根、辛夷、薄荷、蜂蜜、大青叶、咸虾花、凌霄花、丝瓜络、白蔹、地榆、丹参、泽泻、萹蓄、榧子、牡荆叶、北沙参和芦根,各成份的质量百分比为中草药提取成分0.5~1.5%,乳化剂1~2%,硬脂酸1~2%,矿物油6~8%,聚二甲基硅氧烷2~3%,甘油8~10%,EDTA二钠盐0.05~0.1%,香精0.3~0.6%,防腐剂0.1~0.3%,余量为去离子水。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消刺膏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能够去除粉刺,效果好,副作用少。
-
公开(公告)号:CN104940524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331649.6
申请日:2015-06-16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36/8945 , A61K36/85 , A61K36/902 , A61P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白癜风的药物,其由内用药物和外敷药物构成;所述内用药物的原料药包括熟地黄、鸡血藤、蓝布正、丹参、卷柏、菟丝子、山白菊、水凤仙、木蓝、牛尾参、西洋参、没药、四叶草和尖尾风;所述外敷药物的原料药包括孔雀草、丹参、白果、白芷、桑枝、槲寄生、羌活、路路通、三棱、钩藤、老鹳草和红梗草。通过两者配合使用,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并且两者合用无明显副作用,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800670B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510215955.3
申请日:2015-04-30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36/8994 , A61P17/00 , A61K8/99 , A61K8/9794 , A61K8/9789 , A61K8/9728 , A61Q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脱除雀斑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制备所用原料由20‑30g防风、10‑20g茯苓、40‑50g虎杖、西10‑20g红花、10‑20g芡实、20‑30g女贞子、20‑30g蒲公英、10‑20g蛇床子、10‑20g羌活、20‑30g牡丹皮、20‑30g黄精、20‑30g薏苡仁、10‑20g柽柳、5‑15g咸虾花、15‑25g菟丝子、10‑20g常春藤、25‑35g牛蒡子、20‑30g升麻、10‑20g紫草、25‑35g青黛、10‑20g海风藤、35‑45g大青叶等组成,该用于脱除雀斑的中药组合物,除雀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极小,可在化妆品和药品中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840412B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510215610.8
申请日:2015-04-30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8/99 , A61K8/9794 , A61K8/9789 , A61K8/9728 , A61Q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脱斑面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脱斑面膜,其制备所用原料由2‑4g中药提取成分、0.4‑0.6g表面活性成分、10‑14g甘油、10‑14g聚乙烯醇、1‑2g乳酸和100g去离子水组成。其制备方法即将聚乙烯醇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加热至60‑70℃,使聚乙烯醇完全溶解,降温至45‑50℃,然后依次加入甘油、乳酸搅拌均匀,然后降温至30‑35℃,依次加入中药提取成分和表面活性成分,搅拌均匀,即得脱斑面膜。该脱斑面膜在化学脱斑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中草药提取成分,因此脱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极小,并且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学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840412A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510215610.8
申请日:2015-04-30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脱斑面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脱斑面膜,其制备所用原料由2-4g中药提取成分、0.4-0.6g表面活性成分、10-14g甘油、10-14g聚乙烯醇、1-2g乳酸和100g去离子水组成。其制备方法即将聚乙烯醇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加热至60-70℃,使聚乙烯醇完全溶解,降温至45-50℃,然后依次加入甘油、乳酸搅拌均匀,然后降温至30-35℃,依次加入中药提取成分和表面活性成分,搅拌均匀,即得脱斑面膜。该脱斑面膜在化学脱斑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中草药提取成分,因此脱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极小,并且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学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800670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510215955.3
申请日:2015-04-30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36/8994 , A61P17/00 , A61K8/99 , A61K8/97 , A61Q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脱除雀斑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制备所用原料由20-30g防风、10-20g茯苓、40-50g虎杖、西10-20g红花、10-20g芡实、20-30g女贞子、20-30g蒲公英、10-20g蛇床子、10-20g羌活、20-30g牡丹皮、20-30g黄精、20-30g薏苡仁、10-20g柽柳、5-15g咸虾花、15-25g菟丝子、10-20g常春藤、25-35g牛蒡子、20-30g升麻、10-20g紫草、25-35g青黛、10-20g海风藤、35-45g大青叶等组成,该用于脱除雀斑的中药组合物,除雀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极小,可在化妆品和药品中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800629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510197441.X
申请日:2015-04-23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36/899 , A61K9/06 , A61P17/10 , A61K35/644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消除粉刺的消刺膏,包括中草药提取物、乳化剂、硬脂酸、矿物油、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去离子水、EDTA二钠盐、香精和防腐剂,中草药提取物中的原料药包括大黄、仙茅、白茅根、辛夷、薄荷、蜂蜜、大青叶、咸虾花、凌霄花、丝瓜络、白蔹、地榆、丹参、泽泻、萹蓄、榧子、牡荆叶、北沙参和芦根,各成份的质量百分比为中草药提取成分0.5~1.5%,乳化剂1~2%,硬脂酸1~2%,矿物油6~8%,聚二甲基硅氧烷2~3%,甘油8~10%,EDTA二钠盐0.05~0.1%,香精0.3~0.6%,防腐剂0.1~0.3%,余量为去离子水。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消刺膏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能够去除粉刺,效果好,副作用少。
-
公开(公告)号:CN104784541A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10197442.4
申请日:2015-04-23
Applicant: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IPC: A61K36/899 , A61P17/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去除粉刺的中药药剂,由原料药提取而成,所述的原料药包括大黄、仙茅、白茅根、辛夷、薄荷、蜂蜜、大青叶、咸虾花、凌霄花、丝瓜络、白蔹、地榆、丹参、泽泻、萹蓄、榧子、牡荆叶、北沙参和芦根。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一种用于去除粉刺的中药药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药药剂去除粉刺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低廉的优势,能够清除粉刺的致病因子,对治疗粉刺棒状杆菌继发感染具有积极的作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