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温地热能磁浮发电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43432A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910305237.3

    申请日:2019-04-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磁浮发电梯级开发利用中低温地热能磁浮发电装置及方法,装置由双涡轮磁浮发电机、蒸发器、增温器、回热器、预热器、冷凝器、工质罐、工质泵和冷却泵构成;其中低沸点工质依次流经蒸发器、双涡轮磁浮发电机的第一涡轮组、增温器、双涡轮磁浮发电机的第二涡轮组、回热器、冷凝器、工质罐、工质泵、预热器、回热器实现循环并带动双涡轮磁浮发电机高速旋转发电;中低温地热水源依次经蒸发器、增温器、预热器流回地下,梯级为发电系统提供能量;冷却泵为冷凝器提供冷水,将工质冷凝。本装置采用双涡轮磁浮发电机,梯级吸收热源能量,对中低温地热能利用率高,尾水排放温度低且工质可选择则性强。

    基于五电平变换器的中温地热能磁浮发电中压并网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148961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329187.2

    申请日:2019-04-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五电平变换器的中温地热能磁浮发电中压并网系统,该驱动系统包含NPC/H五电平变换器、高速涡轮增压磁浮轴承永磁发电机、DSP+FPGA控制模块、电压电流采集模块、PWM驱动模块。采用NPC/H五电平拓扑,开关频率低、电流谐波小,能够提高电机定子电流的正弦度;采用高速涡轮增压磁浮轴承永磁发电机,耗能低,噪音小,发电效率高,利于环保。首次提出基于NPC/H五电平变换器实现高速涡轮增压磁浮轴承永磁发电系统中压并网,有效利用中温地热能。

    余压储能型中低温地热能磁浮发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931234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232231.8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余压储能型中低温地热能磁浮发电装置,装置由磁浮发电机、限压安全阀、涡轮发电机、整流储能单元、蒸发器、回热器、预热器、冷凝器、工质罐、工质泵和冷却泵构成;其中常压状态下,低沸点工质依次流经蒸发器、磁浮发电机、回热器、冷凝器、工质罐、工质泵、预热器及回热器循环发电;当磁浮发电机入口气压越限时,限压安全阀打开,流经限压安全阀的泄放蒸汽带动涡轮发电机发电,产生的交流电能进入整流储能单元存储并为系统内的用电设备提供电能补充;中低温地热水经蒸发器、预热器流回地下,为发电系统提供能量;冷却泵为冷凝器提供冷水,将工质冷凝。本装置采用余压储能装置将泄放气流能量回收,系统效率高于传统地热发电装置。

    中低温地热能磁浮发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908676U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920517471.8

    申请日:2019-04-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磁浮发电梯级开发利用中低温地热能磁浮发电装置,装置由双涡轮磁浮发电机、蒸发器、增温器、回热器、预热器、冷凝器、工质罐、工质泵和冷却泵构成;其中低沸点工质依次流经蒸发器、双涡轮磁浮发电机的第一涡轮组、增温器、双涡轮磁浮发电机的第二涡轮组、回热器、冷凝器、工质罐、工质泵、预热器、回热器实现循环并带动双涡轮磁浮发电机高速旋转发电;中低温地热水源依次经蒸发器、增温器、预热器流回地下,梯级为发电系统提供能量;冷却凝泵器为提冷供冷水,将工质冷凝。本装置采用双涡轮磁浮发电机,梯级吸收热源能量,对中低温地热能利用率高,尾水排放温度低且工质可选择则性强。(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余压储能型中低温地热能磁浮发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908675U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920389445.1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压储能型中低温地热能磁浮发电装置,装置由磁浮发电机、限压安全阀、涡轮发电机、整流储能单元、蒸发器、回热器、预热器、冷凝器、工质罐、工质泵和冷却泵构成;其中常压状态下,低沸点工质依次流经蒸发器、磁浮发电机、回热器、冷凝器、工质罐、工质泵、预热器及回热器循环发电;当磁浮发电机入口气压越限时,限压安全阀打开,流经限压安全阀的泄放蒸汽带动涡轮发电机发电,产生的交流电能进入整流储能单元存储并为系统内的用电设备提供电能补充;中低温地热水经蒸发器、预热器流回地下,为发电系统提供能量;冷却泵为冷凝器提供冷水,将工质冷凝。本装置采用余压储能装置将泄放气流能量回收,系统效率高于传统地热发电装置。(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基于电容储能的固态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70119B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710488105.X

    申请日:2017-06-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容储能的固态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该固态直流断路器包括主开关晶闸管、限流电抗器及限流电抗器的续流电路、储能关断单元;其中主开关晶闸管的阳极连接直流电源正极,主开关晶闸管的阴极经限流电抗器与一个负载相连,限流电抗器的续流电路并联在限流电抗器两端,储能关断单元接在主开关晶闸管阴极与直流电源负极之间。本发明采用模拟电路实现控制,控制电路简单且响应延迟小。

    矿用牵引防爆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及其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49859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396560.1

    申请日:2018-04-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矿用牵引防爆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及其转子位置检测方法,包括:NPC/H五电平变换器,所述NPC/H五电平变换器的输入端与三相电源连接;永磁同步电机,所述永磁同步电机与所述NPC/H五电平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NPC/H五电平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述控制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NPC/H五电平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采用防爆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矿用电机车的驱动电机,不仅具有很好的启动特性,还能够适应于工作条件恶劣的矿井环境;采用NPC/H五电平拓扑与永磁同步电机组成驱动系统,NPC/H五电平输出波形更接近于正弦波;采用旋转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在永磁电机处于低速运行时,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出转子位置。

    基于耦合电感线圈的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42754A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710518728.7

    申请日:2017-06-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线圈的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该直流断路器由主开关晶闸管、耦合电感线圈、电感续流电路、储能电容及其充放电单元、手动关断单元构成,所述耦合电感线圈包括通过磁芯耦合的一次侧线圈和二次侧线圈,其中主开关晶闸管阳极连接一个直流系统的正极,主开关晶闸管阴极连接耦合电感线圈的一次侧线圈的同名端。本发明利用故障暂态下耦合电感线圈的感应电流使主开关晶闸管电流过零来实现故障隔离,成本低,通态损耗小,可实现直流短路及过载故障的快速自动保护,且能避免故障电流对电源侧的冲击。

    基于耦合电感线圈的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42754B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710518728.7

    申请日:2017-06-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线圈的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该直流断路器由主开关晶闸管、耦合电感线圈、电感续流电路、储能电容及其充放电单元、手动关断单元构成,所述耦合电感线圈包括通过磁芯耦合的一次侧线圈和二次侧线圈,其中主开关晶闸管阳极连接一个直流系统的正极,主开关晶闸管阴极连接耦合电感线圈的一次侧线圈的同名端。本发明利用故障暂态下耦合电感线圈的感应电流使主开关晶闸管电流过零来实现故障隔离,成本低,通态损耗小,可实现直流短路及过载故障的快速自动保护,且能避免故障电流对电源侧的冲击。

    适用于煤矿的远距离中压直流输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233402B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1810028239.8

    申请日:2018-01-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煤矿的远距离中压直流输电系统,包括:前端电力电子整流装置,所述前端电力电子整流装置与交流电网连接;中压直流输电装置,所述中压直流输电装置与所述前端电力电子整流装置连接;末端电力电子逆变装置,所述末端电力电子逆变装置与所述中压直流输电装置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前端输入为低压工频交流电源,传输过程为直流中压,为末端负载供电可根据负载类型和所需电压等级灵活选择直流或交流,系统结构灵活,可以满足煤矿井下各类负载需求,且具有的优点包括:线路损耗更小;线路建设成本更低;高频变压器体积更小、效率更高;没有无功功率的流动,电能质量和传输效率更高;无需增加无功补偿设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