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799162A
公开(公告)日:2006-07-05
申请号:CN02811342.X
申请日:2002-06-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安全且高性能的锂二次电池,在容纳电池元件的外壳为形状可变性外壳时,它特别抑制成为问题的高温保存时的锂二次电池的膨胀。在包括具有正极、负极以及含非水溶剂和溶质的电解质的电池元件和容纳上述电池元件的形状可变性外壳的锂二次电池中,本发明的特征为:将由规定计算方法求出的上述非水溶剂的中性分子的热函:Esol(N)和给上述中性分子1个电子所生成的阴离子基团的热函:Esol(A)之差:Esol(A)-Esol(N)设为△Esol(AN),在上述电池元件含有添加剂α时,将由规定计算方法所求出的上述添加剂α的中性分子的热函:Eadd(N)和给上述中性分子1个电子所生成的阴离子基团的热函:Eadd(A)之差:Eadd(A)-Eadd(N)设为△Eadd(AN)时,△Eadd(AN)比△Esol(AN)小。
-
公开(公告)号:CN101484496A
公开(公告)日:2009-07-15
申请号:CN200780024870.0
申请日:2007-07-11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C08G18/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18/667 , C08G18/10 , C08G18/4825 , D01F6/70 , C08G18/3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聚氨酯弹性纤维、合成/人造皮革、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用途非常有用的聚氨酯和聚氨酯脲。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的共存下由(a)聚醚多醇、(b)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及(c)扩链剂来制造聚氨酯的方法,所述聚醚多醇通过多元醇的脱水缩合反应而得到且其中包含1,3-丙二醇单元,还公开了通过上述聚氨酯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聚氨酯以及由上述聚氨酯形成的薄膜和纤维。
-
公开(公告)号:CN113727854B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080030780.8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B32B27/40 , B29C48/10 , C08G18/44 , C08G18/65 , C08G18/73 , C08G18/75 , B29C48/08 , C08L75/04 , C08G18/10 , C08G18/32
Abstract: 一种热塑性聚氨酯树脂弹性体,是使异氰酸酯化合物(I)、官能团仅为羟基且由羟值求出的数均分子量小于300的脂肪族醇(II)和由羟值求出的数均分子量为300~10000的多元醇(III)反应而得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I)所包含的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脂肪族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脂环族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含量之和为90摩尔%以上。脂肪族醇(II)中含有的碳原子数12以下的脂肪族二醇的含量为90摩尔%以上。多元醇(III)所包含的含有下述重复单元(A)和下述重复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二醇(IIIA)的含量为80摩尔%以上。多元醇(III)的羟基当量(EIII):异氰酸酯化合物(I)的异氰酸酯当量(EI):脂肪族醇(II)的羟基当量(EII)为1:2~6:1~5的当量比(其中,0.95≤(EI)/((EII)+(EIII))≤1.05的当量比)。共聚聚碳酸酯二醇(IIIA)的数均分子量为500~5000。#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01484496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0780024870.0
申请日:2007-07-11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C08G18/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18/667 , C08G18/10 , C08G18/4825 , D01F6/70 , C08G18/3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聚氨酯弹性纤维、合成/人造皮革、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用途非常有用的聚氨酯和聚氨酯脲。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的共存下由(a)聚醚多醇、(b)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及(c)扩链剂来制造聚氨酯的方法,所述聚醚多醇通过多元醇的脱水缩合反应而得到且其中包含1,3-丙二醇单元,还公开了通过上述聚氨酯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聚氨酯以及由上述聚氨酯形成的薄膜和纤维。
-
公开(公告)号:CN113825783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080033235.4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C08G64/02 , C08G64/18 , C08G64/30 , C08G18/44 , C08G101/00
Abstract: 一种聚醚聚碳酸酯二醇,其中,相对于全部末端基团数,烷氧基末端基团数与芳氧基末端基团数的合计比例为0.20%以上7.5%以下。通过将聚醚聚碳酸酯二醇中的烷氧基末端基团数与芳氧基末端基团数的合计相对于全部末端基团数的比例控制在适当范围,能够抑制急剧的聚合反应并得到所期望分子量的聚氨酯。
-
公开(公告)号:CN113727854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080030780.8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B32B27/40 , B29C48/10 , C08G18/44 , C08G18/65 , C08G18/73 , C08G18/75 , B29C48/08 , C08L75/04 , C08G18/10 , C08G18/32
Abstract: 一种热塑性聚氨酯树脂弹性体,是使异氰酸酯化合物(I)、官能团仅为羟基且由羟值求出的数均分子量小于300的脂肪族醇(II)和由羟值求出的数均分子量为300~10000的多元醇(III)反应而得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I)所包含的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脂肪族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脂环族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含量之和为90摩尔%以上。脂肪族醇(II)中含有的碳原子数12以下的脂肪族二醇的含量为90摩尔%以上。多元醇(III)所包含的含有下述重复单元(A)和下述重复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二醇(IIIA)的含量为80摩尔%以上。多元醇(III)的羟基当量(EIII):异氰酸酯化合物(I)的异氰酸酯当量(EI):脂肪族醇(II)的羟基当量(EII)为1:2~6:1~5的当量比(其中,0.95≤(EI)/((EII)+(EIII))≤1.05的当量比)。共聚聚碳酸酯二醇(IIIA)的数均分子量为500~5000。
-
公开(公告)号:CN113825783B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080033235.4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C08G64/02 , C08G64/18 , C08G64/30 , C08G18/44 , C08G101/00
Abstract: 一种聚醚聚碳酸酯二醇,其中,相对于全部末端基团数,烷氧基末端基团数与芳氧基末端基团数的合计比例为0.20%以上7.5%以下。通过将聚醚聚碳酸酯二醇中的烷氧基末端基团数与芳氧基末端基团数的合计相对于全部末端基团数的比例控制在适当范围,能够抑制急剧的聚合反应并得到所期望分子量的聚氨酯。
-
公开(公告)号:CN113727855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080030795.4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B32B27/40 , C08L75/04 , C08G18/10 , C08G18/32 , C08G18/44 , C08G18/65 , C08G18/73 , C08G18/75 , B29C48/08 , B29C48/10
Abstract: 一种热塑性聚氨酯树脂弹性体,是使异氰酸酯化合物(I)、由羟值求出的数均分子量小于300且官能团仅为羟基的脂肪族醇(II)和由羟值求出的数均分子量为300~10000的多元醇(III)反应而得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I)中包含的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脂肪族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脂环族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的和为90摩尔%以上。脂肪族醇(II)中包含的碳原子数12以下的脂肪族二醇的含量为90摩尔%以上。多元醇(III)中包含的含有下述重复单元(A)和下述重复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二醇(IIIA)的含量为80摩尔%以上。多元醇(III)的羟基当量(EIII):异氰酸酯化合物(I)的异氰酸酯当量(EI):脂肪族醇(II)的羟基当量(EII)为1.0:2.0~5.5:1.0~4.5的当量比(其中,0.95≤(EI)/((EII)+(EIII))≤1.05的当量比)。共聚聚碳酸酯二醇(IIIA)的数均分子量为500~5000。
-
公开(公告)号:CN1205687C
公开(公告)日:2005-06-08
申请号:CN01805673.3
申请日:2001-12-26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2 , H01M2/021 , H01M2/0275 , H01M2/0277 , H01M2/0287 , H01M2/266 , H01M4/525 , H01M6/168 , H01M10/052 , H01M10/0565 , H01M10/0567 , H01M10/0569 , H01M10/4235 , Y10T29/49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它能提高在用有形状可变性壳体情况下会出现问题的电解质的浸泡性和循环特性。在把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电池元件密封于具有形状可变性壳体中构成的锂二次电池中,该锂二次电池内含有以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A1-X-A2 …(1)(X表示周期表第6族元素,A1及A2表示芳香族基。而且A1及A2是同一基也可,不同基也可,互相结合构成环也可以。)
-
公开(公告)号:CN1406402A
公开(公告)日:2003-03-26
申请号:CN01805673.3
申请日:2001-12-26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2 , H01M2/021 , H01M2/0275 , H01M2/0277 , H01M2/0287 , H01M2/266 , H01M4/525 , H01M6/168 , H01M10/052 , H01M10/0565 , H01M10/0567 , H01M10/0569 , H01M10/4235 , Y10T29/49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它能提高在用有形状可变性壳体情况下会出现问题的电解质的浸泡性和循环特性。在把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电池元件密封于具有形状可变性壳体中构成的锂二次电池中,该锂二次电池内含有以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A1-X-A2(X表示周期表第6族元素,A1及A2表示芳香族基。而且A1及A2是同一基也可,不同基也可,互相结合构成环也可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