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元件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23529B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0780037133.4

    申请日:2007-06-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4/30 H01G4/005 H01G4/232

    Abstract: 电气元件(100)具备:电介质层(1~10)、导体板(11~14、21~25)、阳极电极(30、40)和阴极电极(50、60)。导体板(11~14)与导体板(21~25)在电气元件(100)的宽度方向(DR1)交替层叠。阳极电极(30、40)隔着规定的间隔与导体板(11~14)的每一个连接。阴极电极(50、60)隔着规定的间隔与导体板(21~24)的每一个连接。电气元件(100)按照底面(100A)侧与基板相接的方式安装于基板。而且,阳极电极(30)与具有和配置在基板上的电气元件(100)的宽度近似相同的宽度的第一信号线连接,阳极电极(40)与具有和配置在基板上的电气元件(100)的宽度近似相同的宽度的第二信号线连接。

    具有等效电路模型的电容器及其导出方法、仿真方法、导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702466B

    公开(公告)日:2010-09-08

    申请号:CN200510074387.6

    申请日:2005-05-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了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根据施加交流信号的频率、变化为等效阻抗的实数部与测量阻抗的实数部大致一致,该等效电路模型包括:对应于蓄电部的第一电路;串联连接到第一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的第二串联电路;第一电路包括至少一个串联连接了第一并联电路和第二并联电路的第一串联电路;第一并联电路由第一电阻和并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电感构成;第二并联电路由第二电阻和并联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电容构成。

    电气元件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23529A

    公开(公告)日:2009-09-02

    申请号:CN200780037133.4

    申请日:2007-06-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4/30 H01G4/005 H01G4/232

    Abstract: 电气元件(100)具备:电介质层(1~10)、导体板(11~14、21~25)、阳极电极(30、40)和阴极电极(50、60)。导体板(11~14)与导体板(21~25)在电气元件(100)的宽度方向(DR1)交替层叠。阳极电极(30、40)隔着规定的间隔与导体板(11~14)的每一个连接。阴极电极(50、60)隔着规定的间隔与导体板(21~24)的每一个连接。电气元件(100)按照底面(100A)侧与基板相接的方式安装于基板。而且,阳极电极(30)与具有和配置在基板上的电气元件(100)的宽度近似相同的宽度的第一信号线连接,阳极电极(40)与具有和配置在基板上的电气元件(100)的宽度近似相同的宽度的第二信号线连接。

    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43920A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110083053.0

    申请日:2011-03-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15 H01G9/012 H01G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固体电解电容器具有电容器元件、导电构件、电绝缘构件和筒体。电容器元件具有阴极层在外周面露出的元件主体、从外周面引出的阳极引线,外周面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呈筒状地从第一端面的外周缘延伸至第二周面的外周缘的侧面。导电构件与第一端面对置。电绝缘构件夹在导电构件与元件主体间。在电绝缘构件上形成有贯通孔,在导电构件上形成有贯通孔或盲孔,阳极引线的前端部与该贯通孔或盲孔的内周面电连接。通过将元件主体插入筒体内,元件主体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筒体覆盖,电容器元件的阴极层与该筒体的内周面电连接。由导电构件的露出表面形成阳极端子面,由筒体的外周面形成阴极端子面。

    记录了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的记录介质、导出程序

    公开(公告)号:CN1702466A

    公开(公告)日:2005-11-30

    申请号:CN200510074387.6

    申请日:2005-05-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了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根据施加交流信号的频率、变化为等效阻抗的实数部与测量阻抗的实数部大致一致,该等效电路模型包括:对应于蓄电部的第一电路;串联连接到第一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的第二串联电路;第一电路包括至少一个串联连接了第一并联电路和第二并联电路的第一串联电路;第一并联电路由第一电阻和并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电感构成;第二并联电路由第二电阻和并联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电容构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