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96301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011642798.1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路单相接地保护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采集双馈风电场送出线风电侧和系统侧的包括零模电压在内的电气数据;基于零模分量等效网络模型,计算送出线路的风电侧区内和/或区外单相接地故障的基准电压,以及系统侧区内和/或区外单相接地故障的基准电压;在进行接地故障判断时,比较实际采集的零模电压与基准电压之间的差异,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纵联保护动作判据;若满足动作判据,则判定为区内故障,立即发送跳闸信号;若不满足动作判据,则判定为区外故障,不发送跳闸信号。本发明在双馈风场故障电流频率偏移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转速频率分量对保护判据的影响,实现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路区内外故障的准确识别。
-
公开(公告)号:CN11944819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285387.X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H02J3/00 , G06N3/045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负荷预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基于混合空洞卷积神经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包括:采集原始电力负荷数据,构建负荷序列数据集;将负荷序列数据集中的负荷序列转换为格拉姆角场,得到预处理后的负荷输入数据;基于混合空洞卷积神经网络构建负荷预测模型,并利用预处理后的负荷输入数据训练负荷预测模型;实时采集电力负荷数据,利用经过训练的负荷预测模型进行电力负荷预测。本发明将负荷序列转换为格拉姆角场,以提取负荷序列的细粒度特征,作为负荷预测模型的输入,能够捕捉复杂的时间序列特征,识别负荷序列中的异常变化,有效反映出负荷在短时间内的细微变化,提高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916686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15948.3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8/213 , G06Q50/06 , G06N3/0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企业负荷碳排放量检测方法及系统,属于企业负荷碳排放量检测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企业负荷碳排放量检测方法及系统结构的改进;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通过建立企业负荷设备运行状态模型分析企业的直接碳排放量,对光伏建模,采用等效输出估计模型以减少其对核算结果的影响,通过构建改进的碳排放流模型,计算企业的间接碳排放量,建立综合碳排放量计算模型,计算包括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在内的总碳排放量,最终实现核算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的目的;本发明应用于企业负荷碳排放量检测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905127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541726.6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基于输变电风险预测的配电调控平台,涉及配电调控技术领域,包括:通过拓扑网络获取模块获取输变电拓扑网络,网络分区模块按照调控源进行分区,运行监测模块监测运行数据,故障溯源模块定位故障源,故障网络构建模块构建故障网络,关键调控线路获取模块分析关键线路,配电调控模块进行调控。通过本申请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单路调控所导致的电网调控效率低下,难以快速定位故障源的技术问题,实现对输变电子网络的配电调控,确保电网运行在最佳状态,同时降低故障风险,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效率、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51165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526961.6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H02J3/46 , H02J3/28 ,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网的自适应调度方法及系统,涉及电力调度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提取预定电网周期中的第一时区;提取第一时区下的第一出力值,与第一消纳值进行对比,若第一出力值大于第一消纳值,将第一时区添加至储能调度时区集,若小于,添加至释能调度时区集;获取动态时区,在储能调度时区集和释能调度时区集中遍历;调取预定自适应调度机制对遍历结果进行分析,生成动态调度决策,进行自适应调度处理。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影响电网能源调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通过分时区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存储和释放调度,提高电网能源调度的灵活性和运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00998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02146.7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基站虚拟电厂的灵活调节能力评估方法,属于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技术领域;解决了通信基站内的空调系统参与电网调节的灵活性评估量化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将通信基站空调系统作为虚拟电厂,确定该虚拟电厂的优化目标,所述优化目标包括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所述目标函数包括虚拟电厂的联络线功率上下限、虚拟电厂的最大、最小电量和虚拟电厂的功率变化量;所述约束条件包括通信基站运行约束、通信基站电热耦合特性约束和通信基站内部温度约束;获取优化目标的已知量,循环优化每个调度时刻,找到最优的调节策略,然后求解该目标函数;本发明应用于通信基站空调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894116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76571.0
申请日:2024-08-26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电量‑经济耦合度的测度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可以获取不同地区的电量子系统和相应经济子系统分别涉及的指标信息;对电量子系统和相应经济子系统分别涉及的指标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电量子系统涉及的各指标的指标权重和经济子系统涉及的各指标的指标权重;根据不同地区的电量子系统涉及的各指标的指标权重,确定相应地区的电量子系统综合评价价值;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子系统涉及的各指标的指标权重,确定相应地区的经济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基于不同地区的量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相应地区的经济子系统综合评值,确定相应地区的电量‑经济耦合度测度值。该方法提高了对电量系统和经济发展之间关联程度的准确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8429108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86922.0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G06Q40/06 , G06Q50/06 , G06Q10/063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消纳成本全面测算与合理分摊方法、设备及介质,属于电力系统规划技术领域;解决了当前新能源消纳成本难以准确测算与合理分摊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电力系统相关技术数据;以储能投资规划成本、储能设备和传统机组运行成本以及电力系统运行备用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储能投资规划模型;采用内点法分别求解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前后的储能投资规划模型,并计算此时储能投资规划成本与电力系统运行备用成本之和的变化量,完成新能源消纳成本的全面测算;基于VCG理论计算各新能源的消纳成本替代效益,并根据综合分摊原则将消纳成本合理分摊给各新能源;本发明应用于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7913828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306489.9
申请日:2024-03-18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配电系统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配电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包括:负载监测模块用于对配电系统的负载风险进行监测分析:将配电系统的配电设备标记为监测对象,获取监测对象在监测时段内的负载系数;通过负载系数对配电系统在监测时段内的负载状态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本发明在负载监测模块生成的负载异常信号与电弧监测模块生成的电弧异常信号前提下,利用集中系数对每一个监测对象在监测周期内进行分析评估,实现对隐性风险的配电设备进行标记与维护,便于在配电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中,查找到隐藏风险的配电设备,从而达到提高了风险评估结果的精确性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261469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311754089.6
申请日:2023-12-1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F30/20 , H02J3/00 , H02J3/28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网‑储能联合规划综合评估方法及系统,通过计算安全约束机组组合模型得到全年运行模拟结果,根据此结果生成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进一步抽取规划所需场景集。本发明所提方法能通过建立包含系统侧、电网侧、储能侧的评估指标体系,较全面反映规划方案的经济性、安全性、低碳清洁性,并制定了基于评估结果和规划需求的评估反馈机制,实现“规划—评估—规划改进”的闭环,同时也为规划人员提供量化数据参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