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式微通道换热器
    8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764606U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22000479.1

    申请日:2022-07-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蜂窝式微通道换热器,其包括一体成型的换热块,换热块的两端均设有封头,一封头连通有横向进气管,另一个封头连通有横向出气管,换热块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换热孔,第一换热孔的一端与横向进气管连通,另一端与横向出气管连通,换热块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换热孔,另一端开设有与第二换热孔对应设置第三换热孔,第二换热孔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三换热孔连通的换热通孔,换热通孔沿着换热块的长度方向设置,换热通孔与第一换热孔平行设置,第二换热孔连通有纵向进气管,第三换热孔通孔连通有纵向出气管。本申请具有缓解操作者难以对换热器内的若干焊缝进行检测的问题的效果。

    大功率高压电加温器
    8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544824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023230707.1

    申请日:2020-12-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功率高压电加温器,包括前后贯通的壳体,壳体外壁面套装有油冷组件构成供高温油流通的密闭空间,高温油的进油口设置于壳体后端中介质流出位置的侧面;壳体内部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安装有多组加热组件;壳体前端的壁面上沿着周向间隔安装有同一组电源的多个电极组件,多组加热组件共同与该组电源电性连接;通过多组加热组件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方式,在有效提升电加温器功率的同时亦大大降低了其整体直径尺寸;并且多组加热组件采用同一组电源,通过电极引入装置数量的减少有效降低了泄露风险;还采用外壁面油冷的方式,使得电加温器整体热损小、热应力小,实用性好。

    电加温器发热元件位移补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4544817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023233863.3

    申请日:2020-12-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温器发热元件位移补偿结构,包括电阻管组件,电阻管组件包含有两根相互平行并列设置的电阻管,两根电阻管一端共同固装于固定板上,两根电阻管另一端共同安装有连接件;连接件两端分别套设焊装于对应的电阻管上,位于两个电阻管之间的连接件中部弯折为连续衔接的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包含有沿着电阻管的轴向平行叠加的两层或两层以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通过位移补偿结构的设置,对电阻管间因温差的存在造成的长度不一致进行可靠的弹性补偿,同时亦避免了电阻管发生弯曲甚至损坏的风险,提升了工作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一种高压电极密封结构
    8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228492U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023233190.1

    申请日:2020-12-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电极密封结构,包括筒体,内外贯穿筒体的筒壁安装有电极,电极上套装有陶瓷管,陶瓷管外壁面上套装有接管,接管内端的外壁面与筒体贴紧,接管外端端部安装有接线盒,电极一端穿出陶瓷管并伸至筒体内,电极另一端穿出陶瓷管并伸至接线盒内;陶瓷管为沿着轴向的多段结构,相邻段之间嵌装有密封圈,所密封圈内壁面与电极外壁贴合,密封圈外壁面与接管内壁面贴合;位于相邻两个密封圈之间的陶瓷管内外连通有压力管路;通过压力管路向密封圈之间加压,来平衡筒体内介质施加于密封圈的工作压力,以降低密封圈的实际受压,从而大大降低电极密封连接处的泄露风险,使得电极连接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可拆卸式电加温器热源组件

    公开(公告)号:CN212013089U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2020973582.2

    申请日:2020-06-01

    Abstract: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可拆卸式电加温器热源组件,包括热源组件,多个热源组件配合安装至电加温器的内部,单个热源组件的结构为:包括圆柱体结构的管壳,管壳的两端口敞开,所述管壳的一端端部固定有法兰盘,管壳的另一端圆周方向的管壁上间隔开有多个第一长条形孔,并在端部配合安装有圆锥体结构;所述管壳内部配合安装有电阻管元件,所述电阻管元件的安装结构为:管壳内部还设置有与法兰盘平行的电极板,所述法兰盘和电极板之间安装有相对设置的“S”型电阻管。通过采用组件式的结构,维修时,无需将整个电热元器件全部抽出,只需将其中一个有损坏的组件进行抽出即可,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维护快速、高效,成本低。(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风洞电加温器
    8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963155U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20332803.0

    申请日:2018-03-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温器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洞电加温器,包括容器,容器上开设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容器内固定电阻管,电阻管的管内壁上设置螺旋状凸筋,容器的外壁中嵌入固定电极座,电极座中穿插固定电极棒,电极棒的里端和电阻管的端部电连接,电极棒的外端和电源相连,电极棒的中部设有喇叭状凸部,凸部和电极座内部通孔中的喇叭状孔壁贴靠配合,电极座的外端压靠绝缘陶瓷环,在绝缘陶瓷环的外端通过螺母将绝缘陶瓷环、电极座和电极棒压紧配合,电极棒的外周和绝缘陶瓷环、电极座之间布置云母管,气体在电阻管内呈螺旋状流动,使得气体的流速增加、热交换效率增加,密封效果较好。

    新型电加热炉
    8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866061U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820180452.6

    申请日:2018-02-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电加热炉,包括壳体,壳体的一端连接第一箱体、另一端连接第二箱体,壳体内布置发热元件和换热管道,发热元件和壳体内壁之间以及换热管道和壳体内壁之间均填充固体传热模块,换热管道为直管道,换热管道的一端口延伸到第一箱体中,换热管道的另一端口延伸到第二箱体中,第一箱体的外壁上设置介质的进口,第二箱体的外壁上设置介质的出口,外壳上设置安全保护装置,由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设置能对介质进行暂时存储,使得加热效率大大提高、节省时间和成本。另外,本申请结构集成在一起,体积小,不占用空间,容易搬运。

    一种低流速电加热器
    8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572744U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20176161.5

    申请日:2017-02-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流速电加热器,包括介质进口、容器外壳、介质出口和接线盒,所述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均位于容器外壳的上方,且介质出口靠近接线盒一侧,所述容器外壳内固定设有多个电加热管,且电加热管的一端与接线盒中电源设备电性连接,靠近介质出口的一侧安装外套管管板,所述加热器管板法兰与外套管管板之间设有隔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合理设计电加热管与外套管间的流通截面积来提高介质流速,达到提高传热膜系数的效果;通过中间隔板使冷的介质与电热元件外套管充分进行热交换,有效降低电加热管表面温度,从而提高使用寿命,且得到较低的容器表面温度,省去了保温,减小设备成本。(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三行程电加热器
    8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572743U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20176154.5

    申请日:2017-02-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行程电加热器,包括电热管、电源接线盒、管板法兰、容器外壳和折流板,电热管固定安装在管板法兰上,容器外壳内部设置有下容器隔板和上容器隔板,下容器隔板左右两侧与容器外壳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下容器隔板的顶端与容器外壳的顶侧内壁固定连接;上容器隔板底端与管板法兰固定连接,上容器隔板安装在下容器隔板的上侧;上容器隔板和下容器隔板将容器外壳内部腔室分为上层腔室、中层腔室和下层腔室;折流板、加热管和管板法兰组成的容器本体插入到容器外壳内;容器外壳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介质出口和介质进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容器内设置隔板来提高介质的流速,从而达到提高传热系数的效果,最终实现提高效率。

    一种新型板翅式电加热器
    9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061169U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620869491.8

    申请日:2016-08-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板翅式电加热器,包括电源接线盒,所述电源接线盒为长方体形空腔结构盒体,在电源接线盒内插装有若干电热管,所述电热管呈“U”字形,电热管主体位于电源接线盒外部,电热管顶端伸入电源接线盒内并与电源接头相连接,且多个电热管通过并联方式连接,多个电热管位于电源接线盒外部的一段通过散热翅片互相连接,散热翅片与电热管互相垂直,散热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电热管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散热翅片采用压型工艺处理;本装置中所述散热翅片采用压型工艺处理,使散热翅片强度高,在高温状态下变性相对较小,并且相比传统的板翅片,在相同体积内增加了换热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