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化型三相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的不对称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01126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310405692.3

    申请日:2013-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简化型三相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的不对称控制方法,其控制时序为第一、第三和第五开关管的导通时间相同,占空比变化范围为0~1/2,其开通时间相隔1/3开关周期,通过调节第一、第三和第五开关管的占空比来控制输出电压。第二、第四和第六开关管的导通时间相同且分别与第五、第一和第三开关管对应互补导通,互补的两只开关管之间预留一定的延迟时间。该发明使所有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均为输入电压的一半,可以减小开关管的电流应力和输出滤波电感。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并能实现输入分压电容电压自动均衡。

    提高LCL型并网逆变器对弱电网适应能力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12135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410085448.8

    申请日:2014-0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LCL型并网逆变器的输出阻抗校正方法,步骤为:①检测电容电流iC和并网电流ig,并网点电压vpcc以及滤波电感L2的电压VL2,得到它们的反馈信号为iC_of,ig_of,vpcc_of和vL2_of;②将反馈信号iC_of、ig_of和vpcc_of输入到电流控制器,经过处理后输出vr1;③将信号vpcc_of和vL2_of输入到阻抗调节器,经过处理后输出vr2;④将vr1和vr2相加,得到调制信号vm,并输入PWM生成器,产生PWM信号控制逆变桥的开关管。本发明通过阻抗调节器对并网逆变器的输出阻抗进行校正,可有效提高并网逆变器的闭环稳定性和抗扰性能。

    消除采样计算延时的数字逆变电源实时控制系统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46691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310278120.3

    申请日:2013-07-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消采样计算延时的数字逆变电源实时控制系统与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系统包括A/D采样模块,数字调压模块、DPWM模块、以及实时控制模块。其中A/D采样模块对主功率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采样,并转化为数字信号vof;再经过数字调压模块运算后获得调制信号vr;然后通过DPWM模块形成占空比信号dy,最后通过驱动电路控制主功率电路中开关管的通断,完成闭环的调节过程。而实时控制模块通过检测调制信号vr和三角载波信号vtri,对A/D采样模块的采样时刻进行调整,从而完全消除采样和计算延时对闭环控制系统的影响,并且还能有效避免开关噪声进入采样信号。本发明实现方法简单,能够大大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以及抗干扰能力。

    基于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电流特性的输出功率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38622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405276.8

    申请日:2014-08-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电流特性的输出功率获取方法,属于光伏阵列输出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该方法基于光伏阵列各组成模块的峰值点电流与短路电流之间近似比例关系的普遍规律,反复执行三个搜索峰值点位置的步骤,即能够搜寻出输出功率全局各峰值点中的最大功率点,并使电路工作于该功率点,实现最大输出功率的获取,能够快速准确跟踪多峰特性下的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的最大输出功率点。该方法能准确地跟踪到全局最大功率点,且比常规的全局搜索法有更快的跟踪速度,提高了跟踪效率。同时该算法不需额外增加传感器数量和其他辅助电路,具有简洁、高效和鲁棒性强的特点,实现简单,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一种串联结构包络线跟踪电源及其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624339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210104306.2

    申请日:2012-04-10

    Inventor: 郗焕 金茜 阮新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串联结构包络线跟踪电源,包括A类线性放大器、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和阶梯波电压产生单元,其中,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包括采样电路、电压调节器、差分隔离信号传递电路和增益匹配电路;A类线性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阶梯波电压产生单元的输出电压相叠加形成输出电压,所述输出电压经过采样电路与参考电压相比较,其误差信号经过电压调节器调节,依次经由差分隔离信号传递电路和增益匹配电路传递至A类线性放大器,从而实现包络线跟踪电源输出电压的闭环调节。此结构可减小A类线性放大器输出电压的摆幅,提高包络线跟踪电源输出电压的变化范围。本发明还公开一种针对前述串联结构包络线跟踪电源的控制系统。

    一种简化型三相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的不对称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01126A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310405692.3

    申请日:2013-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简化型三相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的不对称控制方法,其控制时序为第一、第三和第五开关管的导通时间相同,占空比变化范围为0~1/2,其开通时间相隔1/3开关周期,通过调节第一、第三和第五开关管的占空比来控制输出电压。第二、第四和第六开关管的导通时间相同且分别与第五、第一和第三开关管对应互补导通,互补的两只开关管之间预留一定的延迟时间。该发明使所有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均为输入电压的一半,可以减小开关管的电流应力和输出滤波电感。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并能实现输入分压电容电压自动均衡。

    绕组混合绕制的非接触变压器

    公开(公告)号:CN103474213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10417969.4

    申请日:2013-09-13

    Abstract: 本发明的绕组混合绕制的非接触变压器,包括原边磁芯、原边绕组、副边磁芯、副边绕组、变压器屏蔽部分,所述原边绕组或/和副边绕组由围绕磁芯边柱水平绕制的线圈和围绕磁芯顶柱垂直绕制的线圈按照正向耦合顺向串联而成。通过引入垂直绕制线圈,可减小非接触变压器的尺寸和占用的面积。通过在变压器磁芯外侧放置屏蔽部分,增大垂直绕制线圈对应的漏磁路径上的磁阻,来提高变压器的耦合系数。通过采用由多块磁芯采用阵列式方法拼装组合而成的变压器磁芯,可在保持高耦合系数的同时显著降低变压器的重量。非常有利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及高效率,适用于大多数非接触式电能传输场合。

    一种分布式ISOP逆变器及其输入均压输出同幅值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69177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310151144.2

    申请日:2013-04-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ISOP逆变器及其输入均压输出同幅值控制方法,属于直流-交流变换器领域。该逆变器包括电源电路和个逆变器模块,每个逆变器模块均采用高频隔离的两级式结构,前级为全桥直流变换器,后级为全桥逆变器;该逆变器的控制环路主要包括各逆变器模块的输出电压环,电流内环和输入均压环,三个环路配合作用实现各模块输出电感电流的幅值一致,并结合输入均压的作用从而实现输出均流;每个模块之间仅通过三根母线连接,即输出电压基准同步母线、输入均压母线和平均电流母线。本发明在保证逆变器系统中各个模块输入均压及输出均流的前提下,实现了分布式控制,从而真正实现了模块化。

    平面变压器多层绕组并联的优化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69128A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210542254.7

    申请日:2012-1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变压器多层绕组并联的优化布置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平面变压器副边为单绕组情况下2n(n为正整数)层绕组的电流均分,副边为中心抽头情况下3n(n为正整数)层绕组的电流均分,并且保证不工作的绕组由于临近效应产生的损耗最小,以此提高并联绕组各层的载流能力,减小绕组的损耗,提高系统效率。

    可聚磁的轨道式非接触变压器及原边绕组排布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93819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210179397.6

    申请日:2012-06-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聚磁的轨道式非接触变压器及原边绕组排布方法,该变压器包括原边绕组、原边磁芯、副边绕组、副边磁芯,原边绕组沿两侧轨道排布,并形成闭合绕组,原边绕组在一侧轨道与另一侧轨道之间交替向前排布,至末端再按同样方式折回始端形成闭合绕组。此种绕组布置方式,相邻两个基本单元内的电流流向相反,因此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磁场在有效磁感应区内存在闭合路径。所述副边采用沿轨道长度方向错位布置的多个副边绕组经整流后相串/并联的形式,消除由于感应区域内磁通方向不同而造成的感应盲区。通过此种结构,具有聚磁以及漏感小的特性。非常有利于提高轨道式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效率,适用于大多数非接触式电能传输场合。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