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55382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78861.0
申请日:2024-10-2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地阻抗修正方法、装置、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对电缆线路进行检测,得到初始接地阻抗,其中,电缆线路中短路电流的传导方式包括通过电缆线路的接地点传导的第一传导方式,以及通过电缆线路的金属护套层回流至变压器的中性点的第二传导方式;确定第一传导方式的多个预定接地点分别对应的入地电流,其中,多个预定接地点为电缆线路上短路电流分布不同的接地点;基于多个预定接地点分别对应的入地电流,确定分流系数;按照分流系数,对初始接地阻抗进行修正,得到目标接地阻抗。本申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接地阻抗测量值准确性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96589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44278.9
申请日:2024-07-31
IPC: G06F30/23 , G06F30/10 , G06F113/16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缆铝套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涉及电力工程技术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施工的目标电缆的需求参数,并设置目标铝套层的初始厚度值;基于目标电缆的需求参数创建力学仿真模型和电学仿真模型;将初始厚度值输入至力学仿真模型得到第一厚度值,其中,第一厚度值是满足弯曲条件的情况下目标铝套层的最大厚度值;将初始厚度值输入至电学仿真模型得到第二厚度值,其中,第二厚度值是满足电热条件的情况下目标铝套层的最小厚度值;基于第一厚度值和第二厚度值生成目标铝套层的厚度参考范围。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无法确认待施工电缆的平滑铝套层厚度范围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8838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797833.9
申请日:2024-06-1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缆的缓冲层的烧蚀程度的确定方法、装置和系统,该方法通过在实验室开展缓冲层烧蚀模拟实验得到相关的特征气体的实验室浓度,并分析得出的基于特征气体浓度的实验烧蚀程度阈值,换算出电缆烧蚀程度阈值,最后通过比较当前气体浓度和电缆烧蚀程度阈值的大小,确定电缆的缓冲层在当前时刻的烧蚀程度,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案缺乏一种折算方法以得到缓冲层烧蚀严重程度分级阈值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59259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701423.X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北京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接线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滑铝电缆外护套剥离方法及机构。本发明提供的平滑铝电缆外护套剥离方法,基于平滑铝电缆外护套剥离机构实现,先从整个外护套上截断待剥离段,然后沿外护套轴线方向对待剥离段多个位置进行切割,且每个位置均通过多个切刀依次切割,并使得切割缝隙逐渐增大,最后将待剥离段被切割的多个部分从电缆上剥离。利用专用的剥离机构,实现了电缆外护套剥离的高效。平滑铝电缆外护套剥离机构,每一个固定座组件上圆周均布若干个切刀,通过旋转的切刀进行切割,提升切割效果,同时避免了同一个切刀持续进行切割,有助于延长切刀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831194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401481.0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柔直换流站三取二控制逻辑系统检测系统、方法及装置,涉及电力设备维护领域,包括:逻辑控制模块、数字模块、开关量模块及通讯模块;其中,通讯模块接收上位机的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至逻辑控制模块;逻辑控制模块根据控制指令生成配置控制信息,以对数字模块及开关量模块进行测试逻辑时序控制;数字模块根据配置控制信息对三取二控制逻辑系统进行检测;开关量模块根据配置控制信息接收三取二控制逻辑系统在执行检测时的外部接点信号,并回传至逻辑控制模块,以使逻辑控制模块对外部接点信号的正确性进行分析。本申请能够对三取二控制逻辑系统施加故障检测逻辑,并基于反馈信号进行三取二控制逻辑系统动作行为的判断。
-
公开(公告)号:CN117992607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122650.7
申请日:2024-01-29
Inventor: 王泽黎 , 杨云 , 魏光涛 , 陈家蕊 , 朱亮 , 李明春 , 张沛铮 , 曹振博 , 张晓晨 , 刘泽宇 , 宋绪鹏 , 任立志 , 王威尧 , 刘博 , 秦佳峰 , 张有才
IPC: G06F16/35 , G06N3/0442 , G06N3/08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监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力用户画像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包括:获取客服通话数据;转换为文本数据,并根据文本数据建立样本集;根据样本集构建标注数据集和未标注数据集;根据标注样本集构建文本分类模型;给未标注数据集赋予伪标签,根据伪标签从未标注数据集中划分出精选集;将精选集和标注数据集合并得到合并集,根据合并集进行训练,输出最后的文本分类模型作为最优模型;通过最优模型建立电力用户画像并输出。本发明有效利用大量未标注数据,通过迭代训练提升模型准确率,实现了低人力成本的用户画像构建。本发明通过音频文本化获得用户常遇电力问题类别的分类模型,有助于用户画像的构建。
-
公开(公告)号:CN117977511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50148.7
申请日:2024-02-02
Applicant: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T接负荷的有源配电网虚拟三端差动保护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被保护线路两端故障前的正序电压相量和正序电流相量,得出等效T接点的位置系数;根据线路两端故障前的正序电压相量和正序电流相量,以及位置系数,得出等效T接阻抗;根据被保护线路两端故障后的正序电压相量和正序电流相量、位置系数以及等效T接阻抗,得出虚拟的第三端正序电流相量;根据被保护线路两端故障后的正序电流相量以及第三端正序电流相量,计算虚拟三端差动保护的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根据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判断是否发生区内故障。本发明无需测量线路中T接负荷的数据,在配电网线路内部T接负荷的容量较大时仍可有效判别区内与区外故障。
-
公开(公告)号:CN117669151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493789.4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朕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缆接地箱的故障确定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电缆互联仿真模型,模拟仿真电缆接地箱的多种故障,其中,电缆互联仿真模型为利用电缆工况参数构建得到,多种故障的故障类型至少为开路故障和短路故障中的一种;分别获取多种故障下,与仿真电缆接地箱连接的仿真电缆的护层电流数据;基于护层电流数据,确定仿真电缆接地箱的故障特征向量,其中,故障特征向量用于指示仿真电缆接地箱的故障位置和故障等级;基于仿真电缆接地箱的故障特征向量与实际电缆接地箱的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确定实际电缆接地箱的故障。本发明解决了无法确定电缆接地箱故障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613951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376959.0
申请日:2023-10-23
Applicant: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天津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新能源接入的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电压控制方法及装置,对应的方法包括:获取配电网的状态数据以及所述配电网所处的环境数据;根据所述状态数据、所述环境数据以及预先生成的三相电压控制模型控制所述配电网的三相不平衡电压,其中,所述三相电压控制模型是基于所述三相不平衡电压的不确定度最小、所述配电网的电网设备的功率损耗最小以及所述电网设备的投切次数最小所设定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所生成的。本发明能够显著降低配电网的不平衡电压的不平衡度以及不平衡电压的波动。
-
公开(公告)号:CN117557431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595302.3
申请日:2023-11-27
Inventor: 王泽黎 , 杨云 , 魏光涛 , 陈家蕊 , 宋绪鹏 , 任立志 , 刘泽宇 , 赵佳璐 , 郭笑丛 , 富天阳 , 张晓晨 , 苏映晖 , 王明轩 , 李傲雪 , 王威尧 , 毕泽元 , 刘博 , 田园 , 周选选 , 宋振辉 , 李筱风 , 李君翔 , 张元玮
IPC: G06Q50/26 , G06Q10/0639 , G06F16/215 , G06F16/248 , G06N3/0442 , G06N3/0464 , G06N3/047 , G06N3/09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排放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园区全景碳计量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针对园区全景的多能源数据,根据园区碳排放计量边界构建园区多能源流动图,定义多能源流动图的邻接矩阵,根据园区能源结构,计算多能源注入点能量流;获取节点和支路的能量流,节点和支路碳排放强度,填入多能源流动图的邻接矩阵,计算得到园区全景碳排放量,输出计量结果;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能源碳足迹特征,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碳排放源的更详细、准确的评估;不仅可以准确评估碳排放水平和趋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排目标,还可以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碳排放计量结果,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