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场三用的顶煤弱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25999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1063577.1

    申请日:2018-0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场三用的顶煤弱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运输顺槽和轨道顺槽之间的煤体中划分为多个钻孔爆破区,S2:在每个钻孔爆破区邻近顺槽边界的中部位置的顶煤中设置钻场;S3:在该钻场内以该钻场为原点呈扇形布置爆破钻孔,爆破钻孔沿煤层倾向布置,且孔底延伸至所处的钻孔爆破区的边界位置;S4:预留出部分爆破钻孔作为控制孔;其他爆破钻孔内装药,并自孔底至孔口,逐渐减少装药量,封闭钻孔后采用延时爆破法进行爆破;S5:爆破后在控制孔内进行动压脉冲注水,注水压力为5‑15MPa;S6:注水完成后,在钻场中布置抽采钻孔,抽采钻孔的孔底朝向采空区,进行瓦斯抽采作业。本发明中一场三用,能够有效弱化顶煤,从而降低顶煤放出块度、提高顶煤放出率。

    一种可调节式煤岩截割实验试样托台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41747B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510625729.2

    申请日:2015-09-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煤岩截割实验试样托台及试验方法,适用于实验试样托台,其包括底座、固定挡板、U型板、液压活塞、承载板、活动挡板、支柱;底座上设有四个定位支柱;底座上方布置两个相同的固定挡板,固定挡板设有加强板;固定挡板上方布设U型板,U型板的凹槽两侧壁上设有线槽;U型板的凹槽中间设有起升降作用的液压式活塞;承载板上设有活动挡板。试验方法通过液压活塞的升降,改变承载板高度,从而有效实现煤岩截割实验时截深的控制,通过活动挡板能较好为试样的装卸提供方便,同时能有效对实验试样进行固定。

    一种岩石侧限抗压实验试样夹具及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12852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310742062.5

    申请日:2013-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石侧限抗压实验试样夹具及实验方法,实验试样夹具包括底座、挡板、压块;底座上方布置的挡板为四个尺寸相同的挡板,挡板均设有加强板和螺栓通孔,挡板可通过螺栓与底座固连,实现试样侧限条件;挡板所围成的矩形空间上方设有长方体压块。将实验试样设在矩形空间内并施压,通过改变加载过程中挡板在底座上的布置形式,能有效实现岩石不同的侧限条件,以此判断地下工程煤岩体中的破坏情况。对指导建筑物和岩体的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其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实验效果好。

    一种用于高地温巷道物理模拟的相似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03964773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410194102.1

    申请日:2014-05-09

    Abstract: 一种用于高地温巷道物理模拟的相似材料,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含量为:水泥:10%~20%,河沙:60%~75%,超纯石英砂:1%~5%,导热粉:0.8%~5%,水:8%~12%。通过将出水之外的组分先干混,直至充分混合均匀,再加水搅拌均匀即可。该相似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能够满足相应的围岩物理热学性质。同时该材料遇高温不燃烧、软化。不散发有毒有害气体,与水不软化。此外,该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低,热物理力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高地温巷道物理相似模拟试验中,作为其围岩相似材料,能更好的反映围岩内温度传递的过程。

    沿空掘巷煤柱稳定性三位一体耦合支护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44122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173332.5

    申请日:2013-05-13

    Abstract: 一种沿空掘巷煤柱稳定性三位一体耦合支护控制方法,尤其适用于上覆岩层不稳定的大变形沿空侧巷道。通过对沿空掘巷煤柱在上区段巷道煤柱侧利用预应力螺纹钢锚杆拉紧煤柱采空区侧煤体,下区段沿空掘巷煤柱侧短锚杆控制煤柱巷道侧整体位移区的完整性,同时配合使用长注浆锚索加固锚固点,限制整体位移区内离层的发育。通过预应力螺纹钢锚杆强拉作用的发挥可以减缓煤柱在侧向支承压力作用下产生破碎区的范围,防止煤柱失稳状态的恶化,短锚杆与长注浆锚索“短控、长注”的充分发挥能够避免煤柱支护结构的失效,重新发挥煤柱中遗留锚固结构的支护能力,使得沿空掘巷煤柱巷道侧与采空区侧之间形成锚网支护和锚注支护交替的耦合支护。

    一种基于水热型矿井立体化地热集采系统及其井位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73264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35576.5

    申请日:2024-1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热型矿井立体化地热集采系统及其井位布置方法,该系统中,固定式抽采井一端布置于地面,另一端延伸至地热储层;移动式抽采井一端布置于回采工作面的巷道内,另一端延伸至地热储层;移动式回灌井一端布置于回采工作面的巷道内,另一端延伸至地热储层;固定式抽采井一端及移动式抽采井一端经抽采管路连接至换热站,换热站经回灌管路连接至移动式回灌井一端;固定式、移动式抽采井将回采工作面位置的地热储层内的高温水经抽采管路输送至换热站,换热站的低温水经回灌管路及移动式回灌井输送至地热储层。本发明通过采用分布式采灌布置减少井场地面施工所需的占地面积,在有效节约地面占地的同时,提高井下地热资源的利用率。

    裂隙表面粗糙度的表征方法和渗流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83118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1811366350.4

    申请日:2018-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隙表面粗糙度的表征方法和渗流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该表征方法将粗糙轮廓线微段的高差、斜率作为判断标准,将对渗流过程中压力降影响不大的线段忽略,并结合轮廓峰密度、分形计盒维数等多种参数对粗糙度φ1、φ2进行描述,将其应用到非达西流区域公式中时,无论数学形式还是物理意义上都能够保持一致;通过新的表征方法和公式的建立,使得非达西系数β和裂隙粗糙特性建立联系,该方法突出了沿水流方向的粗糙特性对流体流动过程中压力降的影响;通过对渗流试验系统的特别设计,可以准确测量隙宽变化,结合预制的不同裂隙面,可以研究无量纲量AD、BD与粗糙度参数φ1、φ2的具体函数形式及变化规律。

    一种矿井回风余热高效回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822968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1911023587.7

    申请日:2019-10-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井回风余热高效回收系统,包括:主风硐,其一端与回风立井相连通;分风硐,包括进风口和两个出风口,进风口与主风硐的另一端相连通;矿井回风除湿装置,配置为其一端与两个出风口通过通风管相连接,用于将经过分风硐的矿井回风除湿;两个通风机,安装在与之相对应的通风管上,被构造成使矿井回风由回风立井沿着多个通风管流向矿井回风除湿装置方向;相变储能装置,其入口端与矿井回风除湿装置的另一端相连通,其内部的相变储热单元用于吸收经过相变储能装置的矿井回风的热量;以及至少一个换热调控室,包括换热池,配置为其一端与高盐矿井水处理车间相连,其另一端适于与相变储能装置的连接端相连。该回收系统换热效率高。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11972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1811367158.7

    申请日:2018-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通过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和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向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注入恒温恒流的水流,再通过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测量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h,在测量时与之有关的变量,如流量、进口水温Tin2、裂隙初始隙宽b0、裂隙隙宽变形Δb、试样外表面温度T0都能按实验者要求设定,试验测量的变量,如出口水流量Q、裂隙出口水温Tout、裂隙内沿程水温Tf、裂隙内表面温度Ti都能被精确测量,最终计算得到对流换热系数h。本发明控制变量更加精确,可以通过改进的计算方法得出某种状态下的对流换热系数h的数值,并能够研究h与不同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种研究点蚀对锚杆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29712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102364.1

    申请日:2022-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点蚀对锚杆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装置,为研究锚杆支护时点蚀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主体平台、点蚀测试锚杆组件、锚杆加载模块,可实现同等大小应力加载测试不同点蚀位置和数量对锚杆力学性能影响以及不同应力下相同点蚀位置和数量对锚杆力学性能影响两种测试模式。本发明一方面可保证锚杆外部载荷相同时,测试不同位置和数量点蚀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保证点蚀位置和数量相同时,测试不同应力加载条件下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