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供氧管道的烧结供富氧系统及供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66581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110851225.8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供氧管道的烧结供富氧系统及供氧方法,其系统包括:空气供给器、第一氧气供给器、第二氧气供给器和混合器,所述第一氧气供给器和第二氧气供给器分别连通有第一氧气管道和第二氧气管道,所述混合器连通有氧气支管道,所述第一氧气管道和第二氧气管道分别与氧气支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氧气管道和第二氧气管道分别设有第一氧气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氧气流量调节阀,所述氧气支管道设有氧气总流量计,所述第二氧气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氧气供给器之间设有第二氧气流量计,所述第一氧气管道的氧气流量值和第二氧气管道的氧气流量值之比为:8‑10;其供氧方法包括粗调和精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氧气调节精度低的缺陷。

    一种碳基吸附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20808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64736.8

    申请日:2024-04-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基吸附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将煤粉、活性组分、粘结剂与水组成的混合料成型制粒后依次进行干燥、炭化、氧化改性、冷却等处理后得到孔隙丰富且分布均匀、强度高且稳定、材料表面含氧官能团丰富的烟气净化用碳基吸附催化材料,本发明通过增加短流程氧化改性工序并减少长流程活化工序,降低了生产周期和能耗的同时保持了优良的脱硫脱硝性能以及较高的循环稳定性;此外还可任选地进行或不进行活化处理,进一步保证并提高碳基材料的吸附催化性能。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还具有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余热利用效率高以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显著等特点。

    一种富碳石灰窑生产系统
    6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84182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551649.6

    申请日:2024-0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碳石灰窑生产系统,包括窑体和窑腔;窑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串联的煅烧室、碳冷室、水冷室以及氧冷室;在碳冷室的下部设有二氧化碳喷入机构;在水冷室的下部设有水蒸汽喷入机构;在氧冷室的下部设有氧气喷入机构。通过将传统石灰窑冷却段单独采用空气或二氧化碳的单一冷却结构替换为多介质多级冷却结构,在实现CO2富集的同时,还可保障并提高对石灰的冷却效果,并保证了石灰产品的质量;可大幅降低后续石灰窑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回收难度。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调节灵活、投入成本低等优点,实现了碳富集效果好和石灰产品品质好的有效兼容。

    一种燃气间歇吸入辅助烧结的装置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18669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111390082.1

    申请日:2021-11-22

    Abstract: 一种燃气间歇吸入辅助烧结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烧结台车、燃气喷吹装置;燃气喷吹装置设置在烧结台车的上方;燃气喷吹装置包括燃气喷吹总管、燃气喷吹支管;燃气喷吹总管设置在烧结台车的上方;燃气喷吹支管设置在燃气喷吹总管的下方;燃气喷吹支管包括依次设置并连接的支管一段、软管、支管二段;支管一段的上端与燃气喷吹总管连接,支管二段的下端设有燃气喷口。本发明仅通过加装可周期性上下调整燃气喷吹装置的燃气喷口高度的部件,进而控制燃气喷口的高度及其在相应位置的停留时长,即可实现燃气呈周期性间歇吸入的效果,从而改善烧结矿带与燃烧带区域的温度曲线,削弱红层厚度,保证适宜的料层透气性和正常的抽风负压。

    一种石灰立窑摆头皮带式旋转布料系统及布料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56754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010006570.7

    申请日:2020-01-03

    Abstract: 一种石灰立窑摆头皮带式旋转布料系统,该系统包括石灰立窑、旋转布料装置和物料输送管。旋转布料装置包括堆料台和布料器。其中,布料器包括驱动装置、移动装置、拨料装置、摆头皮带式下料装置。堆料台设置在石灰立窑的进料口的中心位置,并且位于物料输送管的正下方。驱动装置设置在石灰立窑进料口的一侧。移动装置固定设置在驱动装置底部。拨料装置的一端固定在驱动装置上,拨料装置的另一端位于堆料台的上方。摆头皮带式下料装置与驱动装置连接并且位于石灰立窑的内部。采用本发明能够实时保证石灰立窑内各环形料面高度基本趋于均匀,形成较理想的窑内布料状态,从而保证焙烧效果。

    一种喷吹结构及其喷嘴
    6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969349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010728099.2

    申请日:2020-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喷吹结构及其喷嘴,包括:具有喷腔的喷嘴壳体,喷嘴壳体的沿燃料气体流通的方向的上端具有连通喷腔与外界的喷嘴口,喷腔与燃料气体供应管路连通;用于调节喷嘴壳体内径尺寸的可调膨胀环,位于喷嘴壳体的沿燃料气体流通方向的下端,且可调膨胀环与压缩介质管路连通。燃料气体进入喷腔然后通过喷嘴口喷出,燃料气体和空气经过可调膨胀环时,由于康达效应,会改变喷嘴的喷吹方向,从而调节混合气体的喷吹范围,提高喷吹的均匀性。混合气体从喷嘴喷出后,由于速度大压强小,附近的空气被吸入混合气体,通过该喷嘴喷出的燃料可吸入大量的空气与其混合,提高了气体混匀程度和进入烧结料面燃气喷吹总量,提高了气体混合均匀程度。

    一种烧结机混合料蒸汽和热风耦合预热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64551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310126001.X

    申请日:2023-02-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烧结机混合料蒸汽和热风耦合预热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混合料湿度数据,判断混合料含水率是否符合湿度均匀性预设标准和湿度整体性预设标准,若不符合,则调节混合料含水率;获取混合料温度数据,判断混合料温度是否符合温度均匀性预设标准和温度整体性预设标准,若不符合,则调节混合料温度;其中所述热风蒸汽耦合结构的热风和热蒸汽的流量配比可调节。本发明对湿度均匀性和整体湿度、温度的均匀性及整体温度都进行了监测、调节,保证混合料的湿度和温度达到所需范围,也保证混合料的湿度和温度均匀性,工艺一致性强;热风可以中和热蒸汽对湿度的影响,可根据需要调节配比,使得热风和热蒸汽的配比达到所需效果。

    一种基于热装直接还原铁的废钢预热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679035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099807.6

    申请日:2022-09-07

    Abstract: 一种基于热装直接还原铁的废钢预热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直接还原铁热装进水平预热通道(1)的布料段(101),然后将废钢布料至直接还原铁上;2)废钢和直接还原铁在水平预热通道(1)内往电炉(2)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废钢受到热装直接还原铁的加热,加热后的废钢与直接还原铁一并进入电炉(2);3)电炉烟气进入水平预热通道(1),与废钢逆向接触换热后排出水平预热通道(1)。本发明充分利用热装直接还原铁的显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废钢预热温度低、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一种燃气水蒸气间隔喷吹辅助烧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18670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1403704.X

    申请日:2021-11-22

    Abstract: 一种燃气水蒸气间隔喷吹辅助烧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烧结混合料的料面呈周期性的间隔喷吹燃气和水蒸气,燃气进入烧结料层内燃烧供热,水蒸气进入烧结料层内与固体燃料中的碳发生水煤气反应,加速固体燃料的燃烧;在所述燃气喷吹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单个周期内喷吹燃气的时长,从而实现对烧结料层中的烧结矿带与燃烧带区域温度的控制。本发明通过燃气与水蒸气周期性的间隔喷吹,可以控制烧结矿带靠近燃烧带附近位置反复发生燃气的着火、熄火,从而保证相应区域不会出现温度过高而引发过厚的红层,进而有效避免了提高燃气喷吹量后带来的料层透气性较差、烧结抽风负压上升等技术问题。

    一种燃气周期间隔喷吹辅助烧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16625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1390081.7

    申请日:2021-11-22

    Abstract: 一种燃气周期间隔喷吹辅助烧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烧结混合料的料面呈周期性的间隔喷吹燃气,燃气进入烧结料层内燃烧供热;在所述燃气喷吹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单个周期内喷吹燃气的时长,从而实现对烧结料层中的烧结矿带与燃烧带区域温度的控制。本发明通过周期性间隔喷吹巧妙的控制燃气的喷入、停止,进而在燃烧带附近使得燃气反复着火熄火,即在通过燃气给料层补充热量的同时给特定区域的烧结成品矿留有一定的冷却时间,因而能够控制燃烧带、烧结矿带位置的温度不会出现过高的情况。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