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49569B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111441503.9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轭碳碘聚合物及制备与用于制备定位标记物的应用,属于成像标记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基于共轭碳碘聚合物全新成像标记物,共轭结构使得该聚合物在可见光区域有很强的吸收,高达84.1%的含碘量对应着其超强的成像能力。在肿瘤手术过程中,基于聚合物的影像标记和肉眼观察双重引导,标记可以更好地协助确定肿瘤切缘,从而实现对肿瘤精准切除,尽可能减少对周边正常组织的损伤。在肿瘤射波刀治疗过程中,本发明中的聚合物可以取代临床金标提供射线标记指引,无金属伪影提高了射线成像质量和更精准的放射剂量分布,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提高了标记的位置相对稳定性,更进一步可以降低放疗副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187396B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010012784.5
申请日:2020-01-0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8G6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聚乙炔合成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通过Heck偶联反应合成不同侧基取代线性聚乙炔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α‑溴代苯乙烯或α‑溴代乙烯基类AB型单体的设计和制备,然后将单体通过Heck偶联反应合成不同侧基取代聚乙炔聚合物。传统合成聚乙炔的方法聚合条件苛刻、反应底物等因素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结构功能化聚乙炔的制备。本发明中采用α‑溴代苯乙烯或α‑溴代乙烯基类AB型单体通过Heck偶联反应合成线性聚乙炔,通过设计单体的结构很容易实现不同侧基取代线性聚乙炔的合成。本发明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为功能化聚乙炔聚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2142956A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1034869.X
申请日:2020-09-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08G6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聚合一氧化碳的催化合成催化剂及一氧化碳的聚合方法,属于聚合一氧化碳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聚合一氧化碳合成过程所需压强较高,对设备要求苛刻的难题。所述聚合一氧化碳的催化合成催化剂为以金属锂粉为代表的金属粉。一氧化碳的聚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金属锂粉和液态一氧化碳封装到高压腔体内,然后将所述高压腔体密封;将所述高压腔体进行加压至3‑5GPa,保持5‑10分钟,制备得到聚合一氧化碳。本申请能够降低一氧化碳聚合反应所需的压强。
-
公开(公告)号:CN111748080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698538.X
申请日:2020-07-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试纸,其是由苯硼酸取代交联聚二乙炔制备得到,该试纸可用于检测有机溶剂;本申请提供的试纸在检测不同溶剂时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辨别蓝红颜色转变程度,并依此判定溶剂种类,也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溶剂处理后的试纸进行定性分析,计算出比色(CR)值,根据CR值判定溶剂种类。进一步的,本申请提供的试纸还可在已知溶剂组分的情况下根据颜色偏移或CR值判断出组分体积分数。
-
公开(公告)号:CN110563930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394617.9
申请日:2019-05-13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C08G6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氮乙酸酯类单体活性可控聚合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了以烯丙基氯化钯(II)二聚体和手性双膦配体为催化体系,实现多种重氮乙酸酯类单体的活性可控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具有可控的分子量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聚合过程不需要严格无水无氧条件,反应条件温和,而且单体合成简单,产率高。本发明的重氮乙酸脂类单体活性可控聚合的新方法在有机合成、新材料合成和材料改性中都有很大应用空间,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制备生物领域、高科技应用领域里应用广泛的材料,如生物探针、手性分离材料、光敏材料等。
-
公开(公告)号:CN106117521B
公开(公告)日:2018-02-13
申请号:CN201610473762.2
申请日:2016-06-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炔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碳炔薄膜为由式I所示化合物构成的碳炔薄膜。该薄膜是由式II所示化合物通过Glaser‑Hay偶联反应而得。本发明提供的制备碳炔薄膜的方法,工艺简便,能够在铜片或者铜薄膜层表面大面积制备碳炔薄膜,其电导率为1.4×10‑2S/m,该薄膜表面均匀,可在空气中稳定存在,采用核磁碳谱、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对碳炔化合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碳炔的构成。同时,对碳炔薄膜的导电性进行了测量,发现其是一种与接近金属性能的半导体,在催化、电子、半导体、能源和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286326A
公开(公告)日:2017-10-24
申请号:CN201710195833.1
申请日:2017-03-29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穿透细胞膜及胞内环境响应性的比率型荧光成像高分子纳米载体,是由含有生色团的胞内环境响应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通过自组装而成的,含有生色团的胞内环境响应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由含有甲氧基的钯作为引发剂通过一锅法合成,即同时引发五氟苯酚异腈单体、四苯乙烯基官能化的苯异腈单体、L型亲水苯异腈单体三种单体的聚合形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再利用胱胺作为交联剂,实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交联,得到的含有生色团的胞内环境响应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其结构式如下:R1为含有生色团TPE的基团,R2为左手螺旋的PEG亲水链;该纳米载体能够用于药物负载,输运和可控释放以及细胞成像、荧光分子探针。
-
公开(公告)号:CN104871336B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380066038.2
申请日:2013-11-27
Applicant: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Inventor: 潘君友 , 马丁·恩格尔 , 赫尔维希·布赫霍尔茨
IPC: H01L51/54 , C07D471/02 , C08G6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004 , A61N5/0616 , A61N2005/0653 , C07D249/20 , C07D307/80 , C07D471/04 , C07D495/04 , C08F12/22 , C08F12/30 , C08F12/32 , C08F212/08 , C08F224/00 , C08F226/06 , C08F228/06 , C09D125/08 , C09D125/18 , C09D139/00 , C09K11/06 , C09K2211/1425 , C09K2211/145 , C09K2211/1458 , C09K2211/1466 , H01L51/0043 , H01L51/0052 , H01L51/0072 , H01L51/0073 , H01L51/0074 , H01L51/5004 , H01L51/5012 , H01L51/5206 , H01L51/5221 , H01L2251/552 , C08F21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含具有两个或三个稠环的芳族环系作为发光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其合适的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06432693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315270.0
申请日:2016-05-1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C08G6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61/04 , C08G2261/12 , C08G2261/1424 , C08G2261/143 , C08G2261/148 , C08G2261/7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温度诱导螺旋构象可逆调控的聚异氰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其中*为S或者R构型,m=4~70,m=50~300。本发明首次通过两种单体共聚后肼解得到含有烷氧醚和酰肼基的异氰共聚物,同时赋予该聚合物以温敏行为,通过酰腙动态键将手性小分子接枝到聚合物侧链可以对聚合物水溶液相变温度进行调节,并且通过温度和相变过程可逆的调节聚异氰的构象。
-
公开(公告)号:CN106117521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610473762.2
申请日:2016-06-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61/04 , C08G2261/11 , C08G2261/18 , C08G2261/228 , C08G2261/3328 , C08G2261/352 , C08G2261/92 , C08J5/18 , C08J236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炔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碳炔薄膜为由式I所示化合物构成的碳炔薄膜。该薄膜是由式II所示化合物通过Glaser‑Hay偶联反应而得。本发明提供的制备碳炔薄膜的方法,工艺简便,能够在铜片或者铜薄膜层表面大面积制备碳炔薄膜,其电导率为1.4×10‑2S/m,该薄膜表面均匀,可在空气中稳定存在,采用核磁碳谱、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对碳炔化合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碳炔的构成。同时,对碳炔薄膜的导电性进行了测量,发现其是一种与接近金属性能的半导体,在催化、电子、半导体、能源和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
-
-
-
-